王露
摘 要: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開展落實不是關乎一方的責任,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者共同合力作用的結果。構建三位一體的法治教育體系,以家庭教育為基礎,父母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可比擬,深入推進“家書教育”,以學校教育作為主要陣地,通過校園法治主題教育活動的開展集中促進,以社會教育作為強有力支撐,支持學校開展法治社會實踐活動,三者合力豐富法治教育資源,構建法治教育體系。
關鍵詞:青少年;法治教育;三位一體
一、法制教育與法治教育的內含界定
法制教育有別于法治教育,1985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識的決定》,在此“法制教育”提出并廣泛使用。“法制”可理解為法律制度上的,是一個靜態的過程,包括法律制度、法律條文知識的宣傳學習。“法治教育”的提及則是在2014年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法治”可理解為動態過程,從“法制教育”的路程走到“法治教育”這一層面,是從外部學習走進公民內心處的過程,不僅是法律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青少年能夠從內心感受到法律精神,樹立起對法律的信仰之情。
二、“三位一體”法治教育的缺失
青少年法治教育本應是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之一,卻出現學校法治教育不到位,家庭教育缺失以及社會未擔負起應有責任之舉,三者的角色定位對于促進青少年的法治教育的發展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
三者未負起應盡之責,學校是法治教育事業發展的主力軍,集結著優秀的教師資源與濃厚的學習氛圍。但由于學校定位始終受應試教育影響,對于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抓分數,重視升學率)是學校的的重中之重,因此,學校在抓升學率之時與對促進學生法治教育的發展之間有失平衡。學生的法治教育學習主要集中表現在對《道德與法治》這門基礎課上,而這門課的任課教師多是思政專業畢業,即使有多年的教學經驗對于法治教育的內容未經過統一系統學習,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很難生動地把握所講內容的準確性。
從家庭角度考慮,家庭教育應對青少年的法治教育起著重要基礎作用。家是青少年居住最長久的場所其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無可替代。但由于各個家庭的素養有別,教育方式不一,家庭狀況不同,很難一致的在青少年的法治教育上起到推動作用。家長重視孩子的物質需求多于精神需求,忙于給孩子上最好的學校,學更多的興趣班卻忽視了孩子的精神需求,認為最好的學校就能教出優秀的學生,好的學校就能把一切教給學生。在家長眼里“優秀”是孩子能夠成才,而不包括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如何成為一個內心有著對法律崇高信仰更好的人。
從社會因素上考慮,社會這個大舞臺有著各種各樣的資源可以共享,能夠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為青少年的法治教育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和保障。網絡媒體是其中之一,能足不出戶盡知天下事的本領,但由于網絡信息未經過濾噴涌而來得不到有利監管,對于大量負能量信息也充斥在青少年面前。再者,受各種娛樂節目的影響也較大。
三、“三位一體”的青少年法治教育體系構建
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起點,貫穿生活始終,有著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校教育作為學生主要學習場所,有著集中的師資,通過傳授教學的形式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社會作為一個有力輔助支撐,法治教育的開展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三者之間通過整合,互相補充,推動法治教育的發展,構建出推動青少年的法治教育發展體系。
(一)家庭教育為基礎,重視親子互動
首先,學校可定期召開法治教育系列活動邀請家長參會。家長可積極主動參與到學校、社區的法治教育宣傳活動中,通過邀請專家講座,或是由家長中與法治教育相關的工作者開設法治講座向家長普及法治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同時也能提升家長自身法律素養以身作則。其次,重視傳統的書信交流。書信作為傳統的交流方式有著現代科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快節奏的社會能夠拉近寫信人之間的感情,撫平學生與家長之間的代溝。平時家長忙碌會忽視掉與孩子的交流,通過書信交流可以在信中表達出孩子當面不敢說不想說的話父母也可以了解到孩子的成長變化,防止孩子在成長的懵懂期走偏方向。再者,在家看法治教育頻道時在與孩子交流過程中也應多關注他們對社會熱點問題的看法,了解孩子的思想情況,基本的法治觀念,必要時積極引導傳遞社會正能量。
(二)學校教育為主,發揮優質師資力量
學校是教育集中的地方,一是可創辦家長委員會,架起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互動橋梁。針對學生在學校發生的違反學校制度、法律的事件,或是家長反映的問題及時與家長委員會溝通,引導家長用科學正確的方法教育孩子。二是突出校園法治文化主題。以“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6.5世界環保日、12.4憲法日”為主題,通過辯論賽、節目演出、法律知識競賽等方式宣傳法治教育活動,邀請家長觀看參與互動,活動的內容也可偏向與學生生活社會實踐貼近的《刑法》、《民法》、《環保法》等內容的選取作為素材。三是學科中有相關法律知識的內容,包括開設的《道德與法治》課程,生物學科中可談及的《環境保護法》,語文學科涉及的相關法律課文等都可以拓展到法治教育的宣傳上來。這需要學校積極推動法治教研組的發展,為教研組提供必要的支持,教師深入研究教材中的法治教育內容并且融入到學科當中,實現各學科資源信息共享。
(三)社會教育為輔,優化教育資源
充分挖掘豐富的社會資源,為法治教育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首先,可搭建起以社區為平臺的串聯起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媒介。社區是一個在一塊片區里有著各行各業,不同年齡層群眾居住的小型復雜社會。學校可指派輔導員定點負責相應社區的學生,對于問題學生,社區配合家長及學校對學生進行跟蹤記錄,要求學生完成社區實踐任務。其次,設立校外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學校可在法治主題日或者寒暑假安排學生進入法治系統部門實踐,通過切身感受學生能夠直觀接觸到法治教育工作,了解法治人員的責任使命感,感受法治的公平正義,學生通過參觀監獄生活,與犯人交流情感也能讓其認識到不能觸犯法律的底線,起到預防犯罪的作用。再者,加強網絡監管力度。信息化社會給人們帶來繽紛世界的同時也充斥著大量不文明負能量信息。成年人尚且難以抵擋住不良信息的侵擾更何況是處在身心發展期社會閱歷尚淺的青少年。網絡監管部門應擔負起責任,讓青少年處于健康安全的網絡環境中成長。學校的網絡系統應直接過濾掉涉及到暴力、黃色、血腥信息,網吧應嚴格按照網絡監管部門的要求禁止未成年人進去網吧,若違反規定,應嚴格按照處罰規定執行,嚴重者需停業整頓。
四、結語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發展不僅關系到青少年個人成長問題,更是推動國家依法治國法制建設的重要一環。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者之間互為補充,充分利用各自資源平臺,形成互動的法治教育體系,共同為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健康發展助力。
參考文獻:
[1]孫小樓著:《法律教育》,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2]劉云甫,朱最新.法律教師法制化管理初探[J].法治論壇,2009(03).
[3]陳寶琪.建立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互動教育機制的探討[J].高等學刊,2017年7期.
[4]吳爽.“三位一體”青少年社區教育模式及其實施路徑探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8年5月.
[5]張紅.民族地區中小學法治教育進入國民教育體系的思考[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6年11月第36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