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胤楷
摘 要:京津冀協同發展是我國重大發展戰略之一,而京津冀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對于京津冀的共同和全面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因此,構建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以及京津冀經濟一體化是很有必要的,而在京津冀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著一些問題。本文基于京津冀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積極意義以及存在問題提出了促進京津冀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合理建議。
關鍵詞:京津冀;經濟;協同發展
京津冀協同發展對于我國區域性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引領和示范作用,不僅可以促進我國北方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且對于全國的區域性經濟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打造京津冀一體化是構建我國經濟發展“第三增長極”的重要載體,而京津冀經濟協同發展深入地推動了京津冀經濟一體和系統全面發展。在現階段,京津冀的資源分配方面存在著不平衡的現象,出現了河北省“環京津貧困帶”。而京津冀協同發展,可以促進帶動彼此之間的經濟發展。京津冀區域中的城市是存在著普遍的聯系的,無論是在地理位置的分布上,還是在資源配置和產業結構上,三者之間都有著較強的關聯性,可以實現資源或者產業的轉移和承接、聚集和擴散,這也為京津冀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提供了可能性。
一、京津冀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必要性
京津冀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對于三地經濟的發展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京津冀在資源配置上存在著不平衡的現象,存在著人口、資源、環境等要素的壓力,這也深化了京津冀地區發展的矛盾,而京津冀的協同發展對于這種不平衡的問題解決有著直接的推動作用。
在農業方面,尤其是北京和天津兩地,對于資源供應上則大多依賴于市外的資源的分配,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導致了京津兩地的農業資源在日益的減少,而經濟的發展促使人們對食物的消費則是在不斷提高,兩市的農產品是無法滿足本地的居民消費,而河北在人口密度和農業資源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可以有效實現京津的人口和農業資源轉移。從工業資源方面來講,由于密集型工業吸引了大量的外來人口,工業用地和工業用水則處于比較緊張的狀態,這些因素給環境帶來巨大的挑戰。由此可見,京津兩地不僅要做出產業結構上的調整,同時也必須依賴于產業的轉移。
從產業的結構上來看,首都北京已經實現了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轉變;而天津作為老工業城市,目前仍處于“二三一”結構,正處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轉變之中;河北則是典型的“二三一”結構。[1]因此,三者之間可以互相依存和促進。同時,河北由于緊鄰兩市,同時具有相應的產業基礎和豐富的資源,可以有效成為京津產業的轉移基地,為京津冀經濟一體化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另外,由于河北是京津的生態屏障,在資源和自然環境等方面可以與京津兩地形成緊密的聯系,這共同促進了京津和河北的產業結構升級以及環境的改善。可見,正是因為京津冀地區具有發達的交通系統以及不同的資源要素,使得各自的優勢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為區域協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因此,京津冀實施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是可行的。
二、京津冀經濟協同發展現存的問題
在京津冀一體化的進程中,雖然該區域的有著不同的資源和產業優勢,這些京津冀都市圈地理特點、資源要素以及不同的產業為一體化提供了動力源泉,但是在京津冀經濟發展領域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行政分割與經濟區劃的不重合
由于行政主體之間存在著利益分配的問題,在京津冀三地區在行政上是相互分離的。這也造成了在區域合作中所持有的觀點和意見也是不同的,從而導致了在合作中缺少有效溝通的環節,這些因素成為了在區域經濟合作中的最大的障礙。同時,京津兩地對于河北省的市場準入機制要求比較高。[2]可以說,京津冀區域的經濟合作大多是建立在自身利益的基礎上的,因而,在利益的分配上,區域之間難以形成相同的意見,主管部門之間在這方面沒有做到統籌規劃,既是在規劃中往往傾向于京津兩地,而河北省在合作中處于比較被動的地位。另外,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總體規劃沒有具體的體制機制,三地之間區域合作機制也不夠完善,沒有形成系統性、完整性的合作機制。由于行政區劃和經濟區劃沒有形成重合,導致地方政府在合作中往往會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進行發展,造成了資源不能共享,優勢無法得到互補。
(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
京津冀的三地的地區經濟的發展水平有著顯著的差異。京津兩地是北方經濟的發展中心,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而在京津周圍則有著河北省的連片的貧困縣,以2015年為例,河北省則有著25個集中連片貧困縣,貧困人口多達 200萬。[3]這也與京津兩地的經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這種“二元化結構”的社會經濟會直接影響到落后地區的發展,導致發達城市的資源和生產要素以及先進的管理制度不能夠及時的輻射到這些貧困地區。同時,在發達地區會出現因為產業大量聚集和規模迅速擴張而出現缺少相應生產原料的現象,造成生產鏈的中斷。當前,京津冀基本上沒有形成系統的、配套的產業鏈,卻形成了“孤島型現代化”。正是由于地區經濟差異的存在,使得京津冀整體區域內難以形成有效的產業合作,這種二元化的經濟特征正在制約著區域經濟的增長優勢。
(三)地區產業結構趨同
在區域經濟的發展和一體化的進程中,京津冀三地的城市發展目標基本相似,導致產業結構“同構化”,產業政策涵蓋的范圍過于龐大,片面追求“大而全”。在經濟發展中,由于產業結構的趨于相同,導致在資源上有著激烈的競爭,在集聚程度高的行業之間合作較少,協同程度較低,存在著爭資源、爭項目、爭投資等過度競爭和封閉競爭的行為。這也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建設項目會不斷重復,造成資源的浪費和資金的損失。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2—2017)以及近年來京津冀區域都市制造業結構相關數據可以得出,京津冀地區三次產業結構系數總體上呈現下降趨勢,但都大于 0.7,京津冀區域內產業結構同構化現象較為嚴重。[4]比如,京津冀三地在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房地產業和批發零售業等行業中存在較為嚴重的產業趨同現象。由于產業結構同化,阻礙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資源無法得到最優配置,產業分工不合理,地域功能分工不明確,嚴重影響著區域內經濟的健康發展。
三、京津冀經濟協同發展對策建議
(一)實現市場一體化的調節
京津冀區域經濟的發展不僅需要打造自身特色產業,同時政府相關部門應該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在發展區域經濟的同時,要對京津冀三地區進行市場調節干預,做好產業的轉移,并進行合理的城市功能的疏散。做到“頂層設計”與“統籌規劃”相協調,把三省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注重在遵守市場規律的合理運行。同時,在區域發展中要結合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路徑探析。在現有條件下,京津冀三地區在發展經濟中存在著不平衡的現象,京津冀享受著不同的優惠和補貼政,在京津兩地優勢比較明顯,尤其是北京在區域產業中有著突出的位置,在人力和政策等方面較為領先,而河北省承接的產業多為高能耗、高污染的產業。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河北的資源和環境遭受到挑戰。所以,在三地合作當中,應該重視各方的利益訴求。同時,應當加強和完善京津冀區域的發展體制機制的建設,尤其是利益協調機制和補償機制以及水資源和生態補償機制,給予河北省農業發展上更多的政策優惠,進而有效推動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發展。
(二)加強區域經濟統籌布局
京津冀區域經濟的發展不同于長三角地區,作為國家戰略之一的區域經濟的發展應有著宏觀層面合理的統籌布局,在行政區劃和經濟區劃上應由政府部門之間進行引導和協調,如國務院和發改委在這個層面上可以引導三省市合理布局和發展,使得區域一體化的戰略可以統籌協調并貫徹落實。另外,在京津冀一體化的進程中,應該充分重視跨省項目的合作,并從合作共贏的角度去進行問題的協商和解決,在合作中嘗試中形成新的合作模式。同時,在進行行政區域劃分上,應該考慮的資源、產業以及環境的等客觀因素的影響,把行政區域的劃分,與資源要素的配置和資本運作結合統籌,做出合理的、適當的行政區域的調整,從而使京津冀核心城市疏密不同的格局得到進一步的改善,促進生產要素在不同區域城市中得到合理的分布。這也需要基于“區位+結構+集群+布局”的產業協同規劃上推進京津冀經濟統籌協調發展。
(三)推進區域產業融合發展
京津冀區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合理的產業格局,應在產業結構和產業格局上進行合理定位,對不同的城市以及區域進行產業的劃分。由于津京冀三地區有著不同的資源,可以充分發揮三者之間的交通、科技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優勢,以點帶面,形成強大的輻射效應,推進京津冀的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另外,要因地制宜的發揮三地的產業,不僅要做好產業之間的合理分工,同時要做好產業內部的協同分工。比如,北京在第三產業上有著明顯的優勢,可以充分發揮其生產性服務業,同時與河北與天津兩地形成互補。同時,北京作為國家創新中心,應重點發展高科技產業,重點關注新能源、高端裝備和新材料等領域;天津則應進行化工、汽車、航空航天以及電子信息先進技術制造業和國際物流的發展,同時做好離岸金融業務,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河北應充分發揮豐富資源優勢,進行密集型重工業的發展,完成特色產業的發展和資源利用的優勢互補。
參考文獻:
[1]胡博韜. 京津冀協同發展與區域經濟關系的思考[A]. 廊坊市應用經濟學會.對接京津——時代特色 戰略航標論文集[C].廊坊市應用經濟學會:廊坊市應用經濟學會,2017:10.
[2]周潔,賈文毓,黨海燕.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現狀與對策研究[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2(02):80-89.
[3]趙齊,趙欣,任淑月,朱博軒.京津冀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研究[J].金融經濟,2016(16):26-28.
[4]何瑩. 我國京、津、冀經濟發展協同創新研究[D].吉林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