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千紅 朱逸安
摘 要:近年來,我國影子銀行發展迅速,業務形式日益多元。商業銀行開展存貸款主營業務的同時不斷拓展新業務,日益加強與影子銀行互動,也受到其相關影響。本文基于對我國影子銀行總體規模的測算,采用動態面板模型實證分析2009-2016年影子銀行對商業銀行盈利可持續性的影響。結果表明我國商業銀行盈利具有可持續性,且影子銀行規模的擴大對商業銀行盈利可持續性產生積極影響。
關鍵詞:影子銀行;商業銀行;盈利可持續性
一、引 言
早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些歐美國家為了應對信用危機放松對金融機構的管制,金融創新產品開始出現,影子銀行體系也開始孕育誕生。直到2011年,金融穩定委員會(FSB)較為全面定義了影子銀行。我國的影子銀行發展程度與歐美國家相比處于較低水平,且發展模式與發達國家也不完全一致。隨著我國不斷推進利率化改革,影子銀行作為利率化改革進程中的產物對我國金融體系的影響不可小覷。
二、文獻回顧
影子銀行體系在2007年被麥考利首次提出,自2009年起影子銀行被正式且大規模地在各類學術會議上討論,成為正式的概念。2011年4月,金融穩定委員會(FSB)在《影子銀行》的報告中對影子銀行體系作出較為全面和官方的定義。
我國學者對中國影子銀行的范圍提出見解時都提到了與商業銀行的關系。李祺(2015)認為并非所有的非銀行金融機構都是影子銀行,只有發揮商業銀行中介服務功能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才屬于影子銀行范疇。
關于盈利可持續性的定義,Lipe(1990)、Sloan(1996)和scott等(2005)有相近的觀點,認為盈利可持續性體現在時間跨度上持續增長的可能性。Anctil(2005)和Chamberlian(2005)認為盈利持續性是指各報告期盈利的序列相關性。
在盈利可持續性的研究方法方面,時間序列的自回歸模型是運用最為廣泛的方法。陸岷峰等(2015)運用動態非平衡面板數據模型。除了上述方法,還有財務指標度量法,超額利潤盈余法和會計盈余分析法等。
三、實證模型分析
本文選取的時間區間為2009-2016年,故將此區間的總體影子銀行規模估算情況如表1所示。
本文選取了47家商業銀行作為樣本,覆蓋了四種類型且選取期間的資產規模累計超過銀行業總資產的75%。
根據本文在對商業銀行盈利可持續性影響因素的探究,包括從宏微觀層面整理影響因素,將這些因素作為控制變量納入模型中,構建出以下實證模型:
Yi,t=β0+β1Yi,t-1+δ1SBt+δ2Xi,t+δ3Mt+δ4D1+δ5D2+δ6D3+ui+εit
其中Yi,t表示商業銀行i在t期的超額凈資產回報率,Yi,t-1就是滯后一期的Yi,t,它的系數β1就代表了商業銀行的盈利可持續性,SBt表示影子銀行在t期的規模,Xi,t表示商業銀行i在t期的微觀影響因素,Mt是宏觀影響因素,ui是商業銀行i的個體效應,εit是隨機擾動項。
四、結論與相關建議
通過實證模型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我國商業銀行的盈利具有可持續性,影子銀行的發展對商業銀行盈利可持續性具有積極影響。商業銀行的存貸款主營業務和多樣化經營都對其盈利能力的不斷提高有重要的影響;控制成本、提高經營效率可以使盈利可持續性增加;保持較為充足的資本數量以及控制不良貸款的數量對商業銀行盈利可持續性具有重要影響。宏觀方面M2增長率對商業銀行盈利可持續性有積極影響,可見宏觀經濟的良好發展對商業銀行具有積極作用。
對此,相關的建議如下:與商業銀行相關的銀子銀行業務應該在有效的監督下積極發展,促進商業銀行業務多元化,提高其競爭力,對其盈利能力的不斷提高也具有積極意義;有關目前較難監測到的影子銀行相關業務例如民間借貸,金融監管全面覆蓋影子銀行相關機構和業務,加強影子銀行經營規范化,將促進影子銀行的良性發展,也會為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運行提供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Shadow Banking:Scoping the Issues[M].Background Note of the Financial,2011.
[2]Jingyu Tang,Yanling Wang.Effects of Shadow Banking on Return —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2016,7(1):208-218.
[3]楊肅昌,付一為.我國影子銀行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影響的實證研究[J].金融創新,2016(37):104-105.
[4]史曉霞,王心麗.我國影子銀行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影響的研究[J].時代金融,2015(7):284-287.
[5]許付常,王傳東.我國影子銀行發展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影響的研究[J].海南金融,2015,(5):71-75.
[6]赫國勝,陳芙.中國商業銀行影子銀行業務發展及其對銀行盈利能力影響分析[J].遼寧大學學報,2015,43(2):55-61.
[7]陸敏.中國影子銀行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探究[J].商,2015(6):189-190.
[8]丁寧.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影子銀行規模對中國商業銀行效益的影響分析[J].宏觀經濟研究,2015,(7):26-35.
[9]Stephan Luck,PaulSchempp.Banks,Shadow Banking and fragility[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5.
[10]周曉蘇、張繼袖、王健.中國上市公司盈利持續性研究[J].管理科學,2007:75-81.
[11]丁寧,任亦儂.基于影子銀行視角的中國商業銀行穩健性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7(4):42-48.
[12]楊天宇,楊誒.中國綜合類上市公司盈利持續性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9,7(2):77-83.
[13]陸岷峰,汪祖剛.中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持續性研究——基于2000-2012年的商業銀行非平衡面板數據[J]. 經濟與管理評論,2015(3):100-111.
[14]李祺.應重點關注貨幣空轉的影子銀行傳導渠道[J].經濟縱橫,2015(3):11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