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綺
2018年9月,我在阿魯科爾沁旗天山四中,聽杭州名師李小軍老師講了《蘇州園林》一課,印象深刻鮮明,觸動挺大,得到了很多啟示。平日里出去學習研討,聽大方之家理論講座的時候多,難得有機會見識名師的課堂。今日名師課堂之妙,引無數聽者競折腰,于是乎不由自主地想把自己的幾點思考寫下來,和大家共享。
一、課堂總體設計構思巧妙,輕松愉悅完成教學任務
平時怎樣教《蘇州園林》一課?不外乎幾個步驟:一是檢查字詞預習情況;二是通讀全文,整體感知園林特征;三是厘清結構,歸納說明的順序;四是學習說明方法,品析說明的語言。
李小軍老師的教學,也分這幾步。為什么令人折服?妙在何處?
他的課堂開展了四項活動:
1.建一個QQ群——用分類的方法學習字詞;
2.寫一段話(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讓人贊嘆不已”這個句式)——厘清本篇說明文的結構層次,明了文章的內容;
3.做一次修改——學習說明的順序;
4.來一次對比——品析說明的語言。
以開展活動的形式組織學生課堂學習,符合初中生的年齡特點。初中階段學生的人生規劃還沒有最后形成,只是憑借個人興趣學習,因此,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顯得尤為重要,邀請他們參加活動,他們都很高興地參與進來,在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學習了知識,增長了能力。進入高中階段后,學生心中有了考入理想大學的明確目標,主動學習的意識增強,老師不必費心組織課堂,教學的主要精力就會側重于知識挖掘。由此看來,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教育教學的設計構思也是需要不斷調整的,這就是備課中的備學生之意義所在吧。
二、字詞處理之妙在于注重引導學生,融知識能力方法于一爐
課堂的第一環節是處理字詞。平日和學生學習字詞不外乎讀讀寫寫,李老師卻別出心裁地和學生一起組建QQ群。觀察群里的三個詞“池沼、薔薇、模樣”后,學生爭先恐后地向群里拉詞,且總結出是“同偏旁詞”群;第二步擴大QQ群時加進“軒榭、斟酌”,學生觀察思考后,又紛紛向群里拉詞,歸納出是“近義聯合詞”群。學完詞語后批注“用分類的方法學習生詞,有趣有效”。只是簡單的學習字詞,可見李老師教學方法的別具匠心。建群是學生感興趣的事,急于表現自己的要想向群里拉詞,就要先觀察且動腦思考找到群里詞語的共同點,才能多拉詞語進群。這個活動學生全員參與,既學會了詞語,又鍛煉了學生動手動腦、觀察思考的能力。最后的批注是共同總結出學習詞語的方法,要求學生動筆記錄下來,以后學習詞語時學生就能自己運用了。可見,李老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學習字詞不僅僅是會讀,初步理解,貴在領會構詞規律,掌握理解詞語的方法。
這只是學習字詞教學的第一環節,窺一斑可見全豹,后面的三個教學環節也是非常巧妙地處理了教與學的問題。
三、整體感知環節關注課堂細節,時刻力求高效
整體感知環節, 通常我們是讓學生讀文,找出蘇州園林的整體特征。李老師是怎樣做的?課堂的第二個環節:速讀課文,根據課文中蘇州園林的特點,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讓人贊嘆不已”這個句式寫一段話,表示你對蘇州園林特點的認識。這個讀文章的切入點選得真巧妙:一是這個句式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學過,學生背得很熟。溫故而知新,學生不覺得難寫,覺得跳一跳夠得著,就會認真努力地去完成,因而閱讀課文也變得輕松起來;二是有一舉兩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訓練了學生的仿寫能力,又在讀文的過程中進行了歸納概括能力的綜合訓練,讀寫結合真正地落到了實處。這一環節中,這個句式貫穿始終。學生學習目標明確,反復使用這個句式后,這個句式融入了血液,成為知識積淀下來,我們每個人的知識素養不也是這么一點一點地累積起來的么?細微之處見精神,只這么個句式,就知李老師關注課堂細節,注重知識與能力的轉化,我想,這樣的課堂就是我們心心念念的自主高效的課堂吧!
四、由知識把握到能力訓練渾然天成
在厘清說明順序的環節,大多數教師的教學設計通常是讀文本畫出關鍵句,師生共同明確段落之間的總分關系,厘清文章的順序就可以了。而李老師換了種方法,設計做一次修改。
第一個問題“①他們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 ②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③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 ④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 ⑤總之,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哪一句可以刪掉?
第二個問題③④⑤⑥段與⑦⑧⑨段之間可以互調嗎?
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后,師生共同批注:
“說明文常用的結構方法之一:總分式。
基本體現為:一個中心,幾個基本點,句、段對應,順次展開。(段式相仿)
說明文要按照一定順序來寫。”
學生在課堂上很忙碌,思維很緊張,積極思考深入研究后發現,既無法刪掉句子,又不能調換段落的順序,他們發現本文總說高度概括,說明順序存在著邏輯性、嚴密性。這樣一來,學生在做修改練習進行能力訓練的同時完成了對說明文結構順序的把握。 這個設計貴在自我發現,在做題中發現文章的內在規律。
由此可見,李老師的教學設計高在教學理念,他關注語文的工具性,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理解不是目的,掌握其方法去自覺運用才是關鍵所在。
五、取其一段,品析語言,做法獨特重點突出
品析語言我們一般都是扣住思考練習三進行,李老師設計讀第七自然段“游覽者必然也不會忽略另外一點,就是蘇州園林在每一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階砌旁邊栽幾叢書帶草。墻上蔓延著爬山虎或者薔薇木香。如果開窗正對著白色墻壁,太單調了,給補上幾竿竹子或幾棵芭蕉。諸如此類,無非要游覽者即使就極小范圍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與下文進行一下對比:“游覽者也不會忽略另外一點,就是蘇州園林在每一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階砌旁邊栽書帶草。墻上生長著爬山虎或者薔薇木香。如果開窗正對著單調的白色墻壁,就給補上幾竿竹子或幾棵芭蕉。像這樣的一些做法,無非要游覽者即使就極小范圍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品析第七段的表達之妙。同時又拓展延伸到本段結構上的過人之處:
游覽者必然也不會忽略另外一點,就是蘇州園林在每一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點示領起)
階砌旁邊栽幾叢書帶草。
墻上蔓延著爬山虎或者薔薇木香。
如果開窗正對著白色墻壁,太單調了,給補上幾竿竹子或幾棵芭蕉。(舉例分說)
諸如此類,無非要游覽者即使就極小范圍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議論評價)
完成后師生共同批注 :品析時用“刪換法”“變形法”省時高效。
李老師的教學設計,就高在為學生創設探索的空間。讓學生在做中感受方法,學會運用。品析語言時時注意對比,在比較中學生感受到文章語言的準確精當無可替代。
我們本次活動的方式是“同課異構”,李老師評課時談到“上午執教的四位老師引導學生學習說明方法的教學很到位,因此,我的課堂就沒再設計這個知識點的學習”。
回看李老師的課堂,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他的課堂始終融知識、能力、方法于一爐,可圈可點、可嗟可嘆,是蘊含著無限教育智慧的課堂。我輩向名家學習什么?如何去做?此次與我一同天山之行的幾個年輕人這樣說:
“李老師的課堂,設計學生特別感興趣的活動帶領學生學習,有效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
“李老師的課堂四環節,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層深入。”
“李老師教法獨到,授學生以‘漁,教學效果顯著。”
“李老師的教學語言也很有親和力,又生動形象。”
“李老師的課新穎有趣,不僅讓學生癡迷于他的課堂,更讓所有聽課老師沉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