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欣悅
摘 要:在“一帶一路”的漫長歷史中,中國文學與文化對沿線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日本為最。日本江戶時代后期與清朝有頻繁的貿易往來,在此期間,清詩大量傳至日本并逐步流行,江戶晚期著名詩人廣瀨淡窗十分欣賞清詩的代表詩人袁枚。本文擬通過對袁枚《隨園詩話》與廣瀨淡窗《淡窗詩話》的比較研究,探討廣瀨淡窗對于《隨園詩話》的接受情況并借此管窺清詩對于日本漢詩的影響。
關鍵詞:袁枚;廣瀨淡窗;清詩;影響
一、引言
蔡鎮楚在《域外詩話珍本叢書》序言中指出,“日本詩話是中國與日本學術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中日兩國古典詩學、文學批評和詩歌美學的寶貴遺產,它的學術價值是不可低估的。”日本詩話自其發軔之初便一直積極效仿學習中國詩話,這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結果與表現。袁枚的《隨園詩話》與廣瀨淡窗的《淡窗詩話》頗有相似之處,而且有些觀點顯然是淡窗取自袁枚,其作為中日文化與詩學交流的個案,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與意義,值得我們去分析和探討。本文擬通過對袁枚《隨園詩話》與廣瀨淡窗《淡窗詩話》的比較研究,探討廣瀨淡窗對于《隨園詩話》的接受情況并借此管窺清詩對于日本漢詩的影響。
二、清詩及詩話在日本的傳播
清朝時,中日貿易往來頻繁,加強了兩國的文化交流,江戶時代(1603—1849)后期,清詩大量傳至日本,成就了日本詩話發展的鼎盛時期。這期間日本詩話飛速發展,出版刊行了眾多詩話著作,產生的詩話數量約占《日本詩話叢書》收錄總數的四分之三,僅僅以“詩話”作為書名的就有近60種,“是整個日本詩話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有特色的部分。”
日本詩人廣瀨淡窗大力推崇清詩,曾將清詩與晚唐詩并論,“晚唐詩與清人詩于學詩者最具速效”,充分肯定了清詩的價值,他認為“清詩新于立意,巧于用事,讀之令人生趣向。”淡窗坦言,他作七言絕句之前,必定先閱讀清詩,“七言絕句,清人極長。必有新意趣。讀之使人發意趣。予每作七絕,必先披閱清人詩一卷為例。”可見廣瀨淡窗對清詩的熱愛,也可看出清詩在日本傳播廣泛。
三、袁枚及“性靈說”在日本的傳播
袁枚(1712—1798),字子才,號簡齋,晚號隨園老人、倉山居士等,是乾嘉詩壇的代表詩人,他一生著作豐富,涉獵廣泛,倡導“性靈說”,與趙翼、張問陶并稱“性靈派三大家”。“性靈說”強調詩歌創作要直接抒發詩人的心靈,表現真情實感,反對主張復古與詩教的格調說,批評主張義理與文理的肌理說,認為詩歌的本質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袁枚晚年所著的《隨園詩話》是性靈派的代表著作,也是清代影響最大的一部詩話,不僅在國內享有贊譽,而且聞名海外。
姚鼐于《袁隨園君墓志銘并序》中說袁枚“名越海邦”,邱煒萲《五百石洞天揮麈》也道:“浙江錢塘袁簡齋先生枚,《隨園全集》及身而傳,風行海內外,久而彌顯。”這里的“海邦”、“海外”,就是指袁枚的詩學著作已傳至日本與朝鮮。
據日本學者松村昂1998年未刊稿《袁枚〈隨園詩話〉在日本的影響》統計,從1791—1859年,袁枚的《隨園詩話》《小倉山房集》《小倉山房文鈔》《小倉山房尺牘》《隨園三十種》都陸續傳入日本。乾隆五十五年的隨園刻本是目前我們看到的《隨園詩話》正編的最早版本,而據《商舶載來書目》記載,寬政三年便有《隨園詩話》傳入日本。可見,《隨園詩話》在中國出版后一年之內就傳入了日本,其速度不可謂之不快。
袁枚及其代表詩學著作《隨園詩話》傳到日本后,對日本詩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很多日本漢詩人都十分推崇《隨園詩話》。市河寬齋在《隨園詩鈔凡例》中指出:“《隨園詩話》行于此邦幾二十年,詩家寶重,不啻拱璧。”田能村竹田在《竹田莊詩話》中也描寫了眾人讀《隨園詩話》的情景:“近輦下子弟競尚《隨園詩話》,一時諷誦,靡然成風,書肆價直為之頓貴,至抄每卷中全篇收載者而刊布焉。”廣瀨淡窗在《淡窗詩話》中也說:“有學清詩者,皆師袁子才。”可見當時袁枚及其著作《隨園詩話》已經得到了日本詩壇的肯定和喜愛,并成為部分日本詩人心目中的清詩代表詩人,其作品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和學習價值。
四、廣瀨淡窗對袁枚詩學觀點和詩歌創作的接受情況
袁枚認為詩要抒寫性靈,“詩者,人之性情也,近取諸身而足矣。其言動心,其色奪目,其味適口,其音悅耳,便是佳詩。”袁枚主張詩是感情的自然流露,要寫出自己的本性,表達真實情感,“詩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也要有新意,有自然的趣味,不仿照前人,同時他也反對在詩中大量用典。袁枚認為,真情是詩人創作的首要條件,也是詩歌要表達的主要內容,只有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才能成就詩的主要審美功能,“凡詩之傳者,都是性靈,不關堆垛”,“詩者,人之性情也”,沒有寫出真性情,而靠擬古、盲從堆垛起來的詩篇在袁枚看來是不具有審美價值的。
日本詩人廣瀨淡窗有一首《論詩贈小關長卿、中島子玉》:
歌詩寫情性,實隨風俗移。風稚非一體,古今固多歧。……格調務摹仿,性靈卻蔽虧。里擎自謂美,本非傾國姿。……雞口與牛后,趨舍君自知。我亦丈夫也,李杜彼為誰。誰明六義要,以起一時衰。(俞越《東流詩選》卷17)
由上可見,廣瀨淡窗在詩中強調了詩歌要抒發“情性”,這與袁枚的性靈說一致,詩中還用了“性靈”這個詞,可見廣瀨淡窗贊同并且學習了袁枚的性靈說。“我亦丈夫也,李杜彼為誰”更看出廣瀨淡窗有與李杜等著名大詩人爭鋒的勇氣,這一點也和袁枚性靈說的個性論的主張十分契合,袁枚強調詩人須具有個性,創作須有獨創性,敢和李杜爭鋒的廣瀨淡窗正是其作為詩人的個性的寫照。
廣瀨淡窗的詩學觀點中也有很多與性靈說相近的地方。他在《淡窗詩話》中提出“詩文之道,文以述意為主,詩以性情為主”“詩是述性情的……詩出自情,而不好詩者是因為其人天性寡情,使其學詩就是為了通過學詩而自然生情。”廣瀨淡窗強調詩要抒寫詩人的個性,表達真情實感,這個標準和袁枚的“性靈說”一致,淡窗還說過:“語語自肝膽出,非尋常雕章績句者所及。”“語語自肺腑流出,不暇華飾,臣子至情,宜如是。”廣瀨淡窗也不贊同用大量典故或華麗辭藻來寫詩,此主張也取自袁枚。由此可見,清詩的傳入與流行對日本漢詩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滲透到日本漢詩創作的方方面面。
當然,日本詩壇受袁枚“性靈說”影響的詩人遠不止廣瀨淡窗一位,還有中島宗隱、筱崎小竹、鈴木松塘等,菊池五山還曾仿《隨園詩話》分條編次,或述評,或記事,或采詩之編纂體制而廣收同時代各階層詩歌作品成《五山堂詩話》。如其第六卷中所言:
詩者,情所由發,茍無所興,則一月可不作;境致一到,一日累幾篇,亦不為多。若必以詩為課,則妖閼性靈,桎梏才情,粗率牽強之弊亦隨生焉。
菊池五山同樣強調“性靈”,反對“以詩為課”,認為詩來源于“情”,若無此情,一個月一篇未寫也無妨,而刻意寫詩的行為,是“妖闕性靈,桎梏才情”,也寫不出好詩來。顯然,這也是受袁枚“性靈說”的影響。
五、結語
日本漢詩在明治以前的發展一般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奈良·平安時代,這是日本漢詩的發軔、演進期;第二階段為五山時代,這是日本漢詩的嬗變、蟬蛻期;第三階段為江戶時代,是日本漢詩的成熟、繁榮期。江戶時代的漢詩不論在作者、作品數量還是在創作水平、文學意識上都超出前兩個時代,池田胤編輯的《日本詩話叢書》收錄了59種江戶時期詩話,《日本詩集》選錄了江戶時期的數千首詩,友野霞舟所編纂的《熙朝詩薈》更是選輯了江戶時期1467家詩14318首,可見江戶時期是日本漢詩的全盛時期。而通過上文的分析討論,可以看出,袁枚作為清詩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對廣瀨淡窗甚至是整個日本詩壇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性靈說”聞名日本,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日本漢詩的發展,促進了江戶時代日本漢詩的繁榮。
其實,中國和日本在“一帶一路”的漫長歷史中從未停止過文化交流,清詩在日本的傳播與影響,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縮影。回溯歷史,自隋唐以來,中華文化影響著日本文化的發展,近代以來,日本也因其先進的科學技術而影響著中國文化的發展。文化交流始終是中日友誼的使者,讓中日兩國更加親近,在“一帶一路”的大力驅動下,中日兩國更應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最終實現共贏。
參考文獻:
[1]蔡鎮楚.域外詩話珍本叢書(1—7卷)影印本[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2]蔡鎮楚.中國詩話與日本詩話[J].文學評論,1992.05.
[3]蔡鎮楚.詩話之學與古代文論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1994.01.
[4]劉芳亮.袁枚與日本江戶漢文學——以與廣瀨淡窗詩論的比較為中心[J].晉陽學刊,2008.03.
[5]劉芳亮.日本江戶漢詩對明代詩歌的接受研究[D].山東大學,2009.
[6]李鵬.性靈派與江戶后期漢詩詩壇——以袁枚、趙翼詩歌及詩話在日本的傳播為中心[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4.02.
[7](日)松下忠、(中)袁枚“性靈說”的特色——主張“性靈的性情”[J].文藝理論研究,1981.02.
[8]王英志.性靈派之袁、趙對日本詩壇的影響[J].江淮論壇,1997.02.
[9]王英志.清乾嘉時期日朝對袁枚詩學的批評[J].文藝研究,2008.12.
[10]王英志.袁枚于乾嘉詩壇的影響[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05.
[11]毛明娟.江戶時期的日本詩話對清代詩歌的接受批評[D].福建師范大學,2013.06
[12]袁枚.隨園詩話[M].王英志校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13]袁枚全集[M].王英志主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第六冊
[14]譚雯.日本詩話的中國情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15]袁枚.隨園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16](日)池田胤.日本詩話叢書(第十卷).菊池五山《五山堂詩話》(卷六)[M].日本:株式會社鳳出版社,昭和47年(1973).
[17](日)松下忠.江戶時期的詩風詩論·兼論明清三大詩論及其影響[M].(中)范建明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
[18]袁枚.隨園詩話[M].顧學頡校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19](日)中村幸彥.近世文學論集[C].日本:巖波書店,1996.
[20](日)長汲規矩也.和刻本漢詩集成(補篇第4輯)[H].日本:汲古書院,1987.
[21]姚鼐.《惜抱軒詩文集》之《文集》卷一三[M].海古籍出版社,1992頁.
[22](日)大庭修江戶時代的唐船持渡書研究[M].日本: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