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華
摘 要:先秦這個時代是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第一個階段,包含著文學的發生及其根源,其中,最先發展起來的當屬原始歌謠和神話。神話,簡單的概括,就是關于神異形象的故事,他的演變與社會經濟、政策等因素關系密切,本文針對中國古代的神話演變做簡單的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古代神話;文學;發展;影響因素
古代神話是人類基于幼稚的思維與視角觀察世界,觀察人生所做出的本能反應,當時的勞動者以幼稚的眼光審視問題,并且提出問題,給出思考和回答,由此便產生了古代精神世界的“百科全書”——神話。
一、神話的產生
(一)神話的產生
馬克思概括為:“神話是通過人民的簡單幻想,以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也就是說,中國古代神話的產生是一個必然事件也是一個非常自然的過程,因為社會就在那里,社會在不斷的演變和發展,人們生生不息的繁衍著,一代又一代,上古人民正是基于時代的演變、自然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而做出的認識和反映。
(二)神話的產生
在思維方式上,主要是基于“萬物有靈觀”的出現和發展。最初的原始社會,在大多數上古人民的思維中,還沒有對自然、人類社會、思維、靈魂等形式的具體意識,所以也就沒有科學而言,在上古人類的思想之中,世界萬物和人一樣,不僅包含形式上可觸可感的具體形態,還有無法觸及的靈魂,在上古人類的心目中,已經把山川湖海、草木蟲魚等世間萬物的“靈魂”作為了支配的世界,也就是說,月、日、石、蟲、花、鳥、魚等不具備思維意識的物體,在幼稚思維的支配下,被上古人民賦予了人格和靈異之感。其中的內核便是“萬物有靈觀”。
(三)“圖騰”觀
圖騰,源于印第安人方言“totem”一詞的音譯,它是記載神的靈魂的載體,在當代研究者看來,圖騰是一種文化標識,不同的部落、不同的氏族有不同的信仰,因此他們也用不同的圖騰來表示自己的精神向往和精神意志。圖騰意識的產生,主要原因在于當時生產力水平發展地下,上古人民的精神思想并沒有得到開化,因此原始人民對孕育呈現無知的意識,他們并不了解自己是從哪里來的,也就是說,他們不知其母,亦不知其父,這就催化了“圖騰觀”的產生,正因為如此,圖騰、神靈的產生,也就催生了孕育神話的產生與發展。
(四)適應了現實生活與社會發展
神話的產生適應社會的發展,滿足了上古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憧憬。原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科學思維以及社會意識及其欠缺,面對自然的變化與演變,面對干旱、澇災等情況的發生,面對身邊人們的生老病死,原始人民是無能為力的,為了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原始人民便將神話作為自己愿望的闡述方法,將神話作為自己表達美好愿望的方式,借助想象力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借助想象力滿足自己美好向往的思維意識便促進了神話的產生。
二、神話演變態勢
(一)創生神話以及創人神話
受“圖騰”觀和“萬物有靈”觀的影響,出現了創人與創世神話。三國吳徐整《三五歷紀》有“盤古開天地”之說。除此之外,女媧當屬最古老的大神了,也與原始人民的愚昧無知有關,人們把想象中的大神女媧當做創造自己的神靈,女媧造人、女媧補天,這兩個神話都體現了女媧在原始人民心中高大的形象以及重要的地位,在古代神話當中,女媧不僅承擔著“造人”的任務,而且承擔著“創世”的任務。這類神話的創始一定是母系氏族時代母神崇拜的產物。
(二)賦予了人力和神力
隨著自然因素的不斷變化以及原始人民思想意識的發展,原始人民在神話創造過程中便將人賦予了神力,將物化的景象賦予了人力和神力,例如《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等神話故事,原始人民歲表現出來的是將普通人賦予神力,發揮自身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創造出可以上天入地、能夠替他們戰勝自然的神。由此,變產生了挑戰自然,征服自然的神話。
(三)人與自然的主題
《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等神話直接呈現出來的是人與自然的主題,但是特殊的是,這其中的人都被賦予了人類不曾有的神奇力量。這與“自然力被人格化”是不同的,這類神話表現出的其實都是人與自然抗爭的主題,面對自然世界的變化,上古人民表現出一種無能無力,束手無策的消極狀態,他們沒有先進的生產力和科學的思想,他們能做的只是將自己想象中被賦予自然神力的大神替代平凡的他們與大自然進行抗爭。
(四)神話逐漸呈現歷史化的狀態
由于神話是上古人民幼稚思維看待世界所創造的事物,所以很大程度的呈現出魔幻、神異、離奇的狀態,這也是隨著歷史大潮的不斷推進,不被統治者與改革著認可的主要原因之一。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階級利益,為了自己的統治需要,將神話逐漸歷史化。以孔子為代表的,推崇儒家思想,批評神話思想,并且干預神話的思想主題以及內容,不斷的改造神話,也使得神話向著歷史化的方向發展。以皇帝舉例,皇帝是一個推崇儒家思想的典范,他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終極理念,因而堅決反對神異、荒謬且帶有浪漫氣息的神話的存在,神話的思維方式與思想內容不利于統治者階級利益的獲得,于是,他們就把一些合乎仁義禮智的思想賦予神話的主人公,將神話做了在他們看起來比較合理的解釋與改造,使之呈現出歷史化的特點,并且載入史冊,永久流傳。
(五)古代神話逐漸呈現出哲理化傾向
其實本質上觀察思考,古代神話本身是具有哲理化思想的,上古神話的產生基于人們的勞作和社會歷史發展變遷,由此產生對人生、對社會的思考與理解,而伴隨著思想家、哲學家的出現,古代神話也被逐漸改寫。比如莊子將自己的思想植入神話故事之中,圍繞自己的“無為”思想將神話進行改造,創造出了新的神話,以達到宣揚“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的思想主張。古代哲學包括很多類別,期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五行說”、“陰陽學說”、“黃老之學”、“天人合一”等等,從本質上講這些思想都是為統治者服務的。
(六)賦予了宗教意識
隨著思想的開花和人類自主意識的逐漸出現,神話被賦予了宗教意識,呈現出明顯的宗教化傾向。期中最具代表的是西王母神話和月亮神話,西王母在遠古神話中其實就是一位普通的大神,而因為道教的盛行,西王母神話受道教影響,逐漸被塑造為一名得道的真人的形象。
三、結語
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等等,這段歷史跨越了多種社會制度,這個時代展開了多種文化的起承轉合,這個時代的神話也相應呈現出從神到人的縱向發展和人神交織的軌跡和態勢。
參考文獻:
[1]張培恒.中國文學史[J].簡析神話發展史,2017(08):66.
[2]王青.中國古代神話研究[J].宗教與神話,2017(14)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