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嘉儀
摘 要:中藥是中醫體系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它根植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血脈中已經有數千年的時間。研究中藥在藥劑中的性能及應用,可以更好地掌握這門學科的知識。這樣,才能夠在將來臨床面對患者時更好地解決患者的病痛,使他們早日恢復健康。研究中藥在藥劑中的性能及作用也可以幫助醫生更好地用藥,避免在行醫過程中發生醫療事故,使每一位患者都能藥到病除。
關鍵詞:藥劑;中藥;性能;應用
近幾十年來,我國各位專家、學者對中醫藥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時發現了一批新結構化合物,尤其在心腦血管疾病方面、免疫、抗炎方面具有一定的療效。對于一些重要的研究,我國也相應的設立了天然藥物化學研究項目,設立以尋求新的藥物或資源為目的,致力于重要性能的研究,主要針對疑難雜癥方面如老年癡呆、艾滋病、癌癥等。
一、中藥在藥劑中的性能
(一)四氣五味
所謂四氣是指中藥有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四氣主要是根據藥物進入人體之后在人體中發生不同反應和藥效所確定的。藥性的寒熱溫涼是與所作用的病癥性質相對應的,所以藥性是以用藥后的反應作為依據,能夠消除熱癥的藥物一半屬于寒性或者涼性,如板藍根等對于發熱,口渴,咳嗽,咽喉腫痛等等癥狀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板藍根就是屬于寒性的藥物[1]。而與之相反,能夠治愈寒性癥狀的藥物一半屬于熱性或溫性藥物,如姜就是這類藥物,姜湯可以有效地緩解淋雨之后出現的感冒發燒,肚子疼痛,渾身乏力等等癥狀,將體內的寒毒去除出去,從而治愈疾病[2]。
五味一方面指由人體的味覺器官直接辨別出的味道,另一方面是指根據臨床治療反應的效果確定的,五味是指酸苦甘咸辛。 由于藥物具有味道,所以,我國的古人很自然的將味道和藥物的作用聯系起來,并且用滋味來解釋藥物的作用,這就形成了藥物的滋味說。在中藥中,每一種中藥都包含著氣和味,單從氣和味來看中藥似乎很簡單,但很多藥的氣味是負載的,怎么去配合不同中藥的氣和味,這就成了中醫研究的重點,所以研究中藥的藥性和應用時也應注意掌握每一味藥的特殊治療作用[3]。
(二)升降浮沉
中藥的升降浮沉是指中藥在人體中對人體機能所產生的一定方向作用的趨勢,中藥之所以緩慢減小病痛,就是因為其對人體機能有一個調節作用,它能夠根據人體機能的升降產生出一定的對應關系,而制造這個對應關系的過程就是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中藥對于人體的趨向而說的,是根據病癥的表現如咳喘,腹瀉,大幅冒汗,表證入里的趨勢而總結出來的,藥性輕浮,有上升作用的為升,相反,藥性沉重,有下降性能的為降,藥性有發散性作用的就是浮,藥性有瀉下作用的為沉。所以,升、浮藥性性能為上行向外,具有升陽發表,驅寒祛風等等作用,沉與降則性能下行向內,具有排泄,清熱,解讀等作用。
(三)毒性
毒性是中藥的一大特性,中國有句俗語:是藥三分毒,毒性是區別于副作用的對人體機能有損害性的一種藥性,為了確保醫生用藥安全,醫生應該全面的認識中藥的毒性,了解中藥毒性的產生原因,在用藥時盡量克服藥物中的毒性,在發生藥物中毒等事件時及時的采取解救方法和措施。
二、中藥的應用
(一)中藥的配伍
對于中藥的配伍,主要是在中藥醫師的指導下對患者病情及藥性搭配在一起使用,剛開始的時候主要是采用單味藥物,隨著疾病患者的增多,中醫也開始逐步進行深化,并開始了藥物配合治療。單味藥到多種藥的配合,進一步發展了中藥的治病性能。在將藥物制成組合藥劑的過程中,中藥通過了大量的實際操作,豐富了配伍知識,全面的對付了復雜的病癥獲得了安全高效的療效。
(二)中藥的用量
中藥的用量就是指中醫在為患者開具處方時使用的中草藥的分量,一般包括重量,數量,容量。這些數據常見于醫生處方上希望藥房藥方的藥量。中藥的用量直接影響了中藥的療效,如果患者需用大劑量的藥卻開具了小量藥物,這樣就會導致藥效不夠,不能夠盡快痊愈;如果需用小劑量的中藥但用量過多這就會導致藥效過度,克伐人體正氣,導致患者不能夠盡快康復。一般來說,想要正確的使用中藥藥材,應當從下列三個方面來注意:第一,中藥的性質和劑量之間有著中藥的關系,在使用毒性較高的藥物時,應當先從小劑量開始使用,根據病癥的變化,酌情增加劑量,一旦病情緩解,就應當減少或者停止服用,防止中毒或其他危險癥狀的發生。在使用一般藥物時,對于易于檢出的藥物,使用量不宜過大,對于質地較重的藥物,用量需加大,但不能太大。第二,對于配伍和劑量,通常來說,相同的藥物加入湯劑,散劑的用量要大一些,復方藥物要比單味的藥物用量要小。第三,從年齡方面進行考慮,根據患者的年齡、病情情況、個人體質等,不能以偏概全、一概而論。
(三)服用中藥的方法
中藥的服用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外用法,這種方法一般用于中醫的外科,傷科,針灸科以及眼耳口等等科室的疾病,中藥外用的方法很多,例如常見的針灸,敷藥,洗浴,以及其他的如吹喉法等等的外用方法。對于中藥而言,分為外用和內服兩種,內服在臨床中使用較為廣泛,內服對于患者的病情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內服分為送服、沖服、調服等方法,這些藥物的服用方法又對應著不同的病情,這就需要專業的中醫學者在開具處方時根據患者病情靈活掌握。
三、中藥應用的注意事項
(一)中藥的服用方法
中藥的外用方法一般用于外殼,傷科和針灸科等,中藥的外用方法有很多,如針灸法,敷藥法,吹后發,點眼法,洗浴法,溫燙法,坐藥法等等,其中最為人們熟悉的針灸法是中藥外用方法的代表性方法。這些中藥的外用方法在我國中醫中藥在外科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藥內服法在中藥臨床中應用的最為廣泛,其服用的形式多樣,有湯,散,丸,露,膏酒等等形式,內服法對于藥物的功效和患者的病情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確的內服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藥物的療效和作用效率。
(二)不容中藥制劑服用的注意事項
在服用中藥內服湯劑時應當注意:
1.對胃部無刺激性的,想要使藥效迅速達到病所的應當選擇餐前服用,一般在餐前30-60分鐘服用,因為餐前30-60分時胃中較為空虛,中藥湯劑能夠較快的通過腸胃吸收到達全身。
2.對胃黏膜有刺激性的湯劑一般選擇餐后15-30分鐘服用,這類湯劑一般是,用餐后進行服用,從而減少對胃的刺激,做到良好的腸道吸收。
3.為充分發揮藥劑對腸胃局部作用或避免食物對藥效干擾的應當選擇空腹服用。
4.有鎮靜寧神效果的應當選擇睡前服用。
(三)中藥與西藥的聯合使用
中藥與西藥的結合使用一直是我國乃至世界醫學界廣泛關注的話題。眾所周知,中藥藥效雖慢,但注重對身體的調理作用;西藥對身體傷害較大,但藥效較中藥而言快很多,所以,中藥與西藥結合使用不僅可以降低西藥的不良反應,還可以加快藥效的作用。患者在服用藥物時,也可以注意中藥西藥結合起來服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結論
近年來,隨著養生保健理念的深入人心,人們又開始青睞中藥重保養的特點,藥劑中的中藥成分很多時候成為了發揮一個藥物療效的關鍵,也是藥物生產加工的一個重要的環節。中藥的發展需要我們這一代甚至數代人的共同努力,不能僅僅依靠簡簡單單的幾句口號來解決問題。在現如今的大環境下,隨著西藥快速的特點能夠適應當今快節奏的生活,西藥逐漸大幅占領市場。中藥和中醫的發展與傳承都面臨著極大地尷尬與挑戰,這更需要我們去不停地追求和努力,不要使我們祖先傳承下來的偉大知識埋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最后為自己帶來無盡的遺憾和悔恨。我們必須重視中藥的藥效、應用、監管,科學合理的使用中藥,才能使得中藥在患者身上達到預期的治療目的,發揮中藥在藥物中最大的療效。
參考文獻:
[1]楊世勇.中藥的性能特征與其臨床應用的相互關系[J].藥物與人,2015(01):208-209.
[2]郭彥軍.淺論中藥的性能[J].中醫臨床研究,2010(09):111-117.
[3]李寶巖.中藥的性能”教法與學法的優化設計[J].商,2014(0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