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佳佳
摘 要:社會大環境的不斷變化,象牙塔般的大學校園并不平靜,各類突發事件有增無減,尤以個體性突發事件突出,不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敲響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警鐘。本文通過特定案例的展示、解讀和反思,在總結理工類學生一般特征的基礎上,結合管理學的“多元參與互動”概念,提出了事前建立“以網絡為平臺的多主體反饋預警機制”和事中建立“以學校、家庭、社會支持系統多主體的協作應對機制”,以期彌補學術界在高校個體性突發事件應急處理領域的缺陷和不足,對高校實際學生管理工作的指導。
關鍵詞:理工類;個體性;突發事件;多元參與互動機制
一、引言
高校個體性突發事件是指受到社會、環境、人為等因素影響,突然發生,由一個人發揮主導作用,并造成有人員傷亡或失蹤、財產損失、生態環境和嚴重社會危害,危機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1]。結合文獻綜述、問卷調查、訪談,高校個體性突發事件可劃分為治安類(包括網絡詐騙、失蹤、偷盜、刑事案件)、心理健康類、人際交往矛盾類、醫療衛生類、交通事故類、學校管理類、其它類[2]。近年來,高校個體性突發事件層出不窮,給學生、家庭、學校都帶來極大影響。然而,以“高校突發事件”為主題搜索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其中,研究學生群體性突發事件有近89篇,研究學生個體性突發事件的文章僅5篇,反映出個體性突發事件的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亟待在理論指導、應對機制、具體措施等方面進一步完善。
二、從個案?窺視問題——“C大學D學院學生走失事件”
1、事件過程
C大學D學院某學生,在中國傳統“打擊粗暴式”家庭教育環境長大,父母對孩子期望較高,但孩子高三復讀兩屆仍考取一般普通二本高校,父母對這樣的結果無能為力,學生對自己表現也很失望,曾經一度情緒非常低迷,是一個內心深處自卑但自尊心強的人。
2013年進入大學,該生期望通過考研改變命運,大一期間,該生表現非常突出,擔任學生干部,成績優異。但該生所在宿舍氛圍一般,生活習慣均懶散,作息不規律,愛玩電腦游戲。進入大二,該生生活狀況逐漸下滑,不僅退出了學生干部團隊,同時還出現了明顯曠課和成績滑坡情況。
2015年8月底,大三剛開學,該生便主動找到班主任。交流中,班主任發現該生言語混亂,行為異常。當即,班主任聯系了新接任該年級輔導員老師,輔導員老師立即上報學院,并迅速電話告知家長,要求其速來學校協助處理。學生家長隨即來校。經溝通,商定該生休病假1個月,回家休養,建議接受專業醫院診斷,如有問題應接受治療。然而,就在該生家長準備帶其回家期間,該生脫離家長和輔導員看護,從學生宿舍出走,事后告知母親已前往外地同學處,并在外地呆5天左右回到家中。在家中,該生休息了一段時間,父母并未采取任何有效措施。
2015年9月10日,該生又以去外地尋訪同學為借口,再次脫離父母的看護,一個人前往外地W高校。9月11日,C高校保衛處接到W高校保衛處電話獲悉該生身份證和隨身物品當晚均遺失在W高校校園,獲悉學生走失。
截止到2015年12月,出于人道主義今生和對學生負責的態度,C學校D學院的老師先后陪同父母3次前往走失地尋找,并給于了家庭近7000元資助金。學生走失后,C高校D學院一直協助家長立案調查,但均被兩地派出所告知不符立案條件。
2017年9月,該生家長一直尋兒無果,于是再次來到C高校,他們情緒激動,揚言C高校如不采取措施,他們將在W高校采取過激舉動,嚴重影響高校的正常教學管理秩序。
2017年10月,學校與家長達成協議,不再擾亂校園秩序,自行尋求社會救助,尋找失蹤兒子。
截止到2017年底,該生一直未找到。家長也再沒來學校鬧事。
三、事件解讀和反思
1、高校個體性突發事件的誘因值得關注。通過以上個案及相關問卷調查發現,學生個人自身因素成為誘發個體性突發事件的主要原因;其次,來源于家庭成長環境的影響往往是關鍵因素;越來越多數據反映,高校問題學生大多成長于問題家庭,在大學期間矛盾凸顯。再次,外部社會大環境的導向容易刺激事件產生,特別是網絡平臺的誘導。最后,學校管理層面的漏洞促使事件發酵;學生管理工作往往是高校工作中最為繁瑣的,在繁忙的工作狀態下,缺乏危機意識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容易產生漏洞[3]。
2、個體性突發事件爆發前是有跡可循但隱藏較深。案例中學生走失前,在學校生活、學習等方面已表現出問題,如缺課、宿舍環境差、退出學生組織等,說明突發事件也是有一個逐漸演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問題僅僅還只停留在學生層面,沒有得到及時的發現和化解,很有可能加速惡化。
3、學校基層管理工作是關鍵環節也是薄弱環節。學生工作線是高校的基層管理單位,輔導員是學生情況反映的重要窗口。學生工作管理的制度是重要支撐,但受到社會認知偏差、高校體制等諸多因素影響,輔導員自身職業發展存在不確定性,工作方法和工作態度有較大差異,造成信息傳遞的斷層。
4、家長敏感度不高錯失最佳應對時機。案例中,學校在發現學生異常行為的第一時間采取了措施,聯系家長,經過商定,父母和學生本人同意回家修養。而這期間家長并未采取任何積極手段,如咨詢心理醫生,監視孩子的行蹤等措施,任由孩子再無人陪伴的情況下離家,而且兩度離家,錯過了最佳時機。
5、結果受外部相關職能部門工作程序影響較大。突發事件的處理會牽涉到社區、警務、醫院等相關職能部門,特別是警務系統。案例中,學生失蹤無論是在本地還是外地均不能立案調查,錯過了最佳尋找時間,同時家長在無路可尋地境地下選擇了過激舉動以求幫助,對學校和無關學生造成了影響。
四、理工類學生的一般特征
1、重視專業學習,輕視人文政治素養提升。理工類學生普遍存在重視專業學習,輕視人文政治素養提升。專業學習壓力比較大,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對于涉及到人文政治類的課程不敢興趣,對于學生活動敏感度不搞。具體表現為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學習枯燥乏味,無實際用處;對于人文類活動自我感覺與之格格不入,將其與自己專業學習對立起來,導致理工類學生人文政治參與熱情低,存在不同程度的思想問題突出、政治信仰模糊,理想信念弱化等問題。
2、擅長互聯網技能,但容易沉迷網絡游戲。理工類學生思維跳躍,往往對于新鮮事物能迅速接受,特別是涉及到互聯網的相關內容。有數據顯示,理工科學生在互聯網背景下的各類學科競賽和活動中,如互聯網創意大賽等,表現尤為突出。但同時,以男生居多的理工類學生,網絡已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們更容易沉迷網絡游戲。在網絡虛擬世界里,學生變得孤僻、粗暴易怒,較少有人際交往,出現較強的逆反心理。而網絡安全意識薄弱的他們,也容易遭受不良網絡信息的侵害,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和安全問題,如網貸等,不利于大學生健康可持續的大學生活。
3、做事嚴謹沉穩,但不善言辭、不夠靈活。理工科學生擅長邏輯推理,有縝密的思維,往往做事更加嚴謹和沉穩,較少感情用事,能理性和理智的分析和判斷問題,出現正面型沖突情況不多。正因如此,在遇到困難時,他們更傾向于自我調試和自我解決,不擅長向他人傾訴,不喜歡表達自我內心真實想法;處理手段上不夠靈活。
4、學習任務較重,自身精神壓力較大。受到專業學習的影響,理工類學習任務較文科類的更繁重,除了平時課程量大,沒有多余的自我時間;同時還要完成一定量的項目和科研任務。從高校人才培養目標而言,是有利于大學生進行知識儲備,有助于理論聯系實際,全面提升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
五、高校個體性突發事件多元參與互動的機制
根據上文地解讀和反思,總結高校個體性突發事件頻繁上演的癥結是高校管理體系中缺乏在事前和事中對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和有效的應對措施。本文結合多元參與互動原理,從個案的反思和相關文獻綜述結果,提出了事前建立“以網絡為平臺的多主體反饋預警機制”和事中建立“以學校、家庭、社會支持系統多主體的協作應對機制”。
首先,事前——以網絡為平臺的多主體參與的反饋預警機制。某些個體性突發事件爆發存在一個演變的過程,如心理健康類、人際交往矛盾類、學校管理類等,怎樣將問題制止與萌芽期,不讓其演變成為突發惡性事件,難在及時發現。以網絡為平臺的多主體參與的反饋預警機制,是將每一個學生平時接觸較多的高校管理員,包括朋輩隊伍、輔導員、班主任、家長、主要任課老師、宿舍管理員,以網絡為平臺建立實時反饋平臺。這個機制將與學生聯系較頻繁的一類人均納為主體責任人,能更全面、更及時的反映和發現問題,而不是僅僅只依靠某一位輔導員老師。為了充分發揮預警機制的功能,高校要進一步健全完善落實學生管理制度作為支撐,特別是查課制度、查寢制度、家校聯系制度等,針對每一項制度設計切實可行的措施。如查課制度包括學生自查、學生干部抽查、班主任和輔導員老師定期查,實現每日一報一反饋,每周統計報家長,超過警戒線即通報處分,實現政策制度的有效落地,嚴格執行。
其次,事中——以學校、家庭、社會支持系統的多主體協作應對機制。某些個體性突發事件不存在所謂的演變過程,突發性非常明顯,需要在事中作好有效應對。以學校、家庭、社會支持系統為主體的協作應對機制,在傳統應急主體上更強調了家庭、社會的責任,任何一個突發惡性事件發生都不應該僅依靠學校來解決,而應該得到社會支持系統,特別是警務、法務、醫院、社區等部門得支持。如警務體系,針對學校突發事件可開設綠色通道,給于及時立案調查;學校可設立專項基金,作為突發事件處理的資金儲備,有利于工作有序開展。
參考文獻:
[1]鄭偉基.高校學生個體性突發事件應對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
[2]劉旭東,孫耀.新時期高校大學生突發事件的原因與應對策略研究[J].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報,2018(02):50-53.
[3]劉旭東,孫耀.新時期高校大學生突發事件的原因與應對策略研究[J].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報,2018(02):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