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瑞卿
摘要:優秀的設計需要充分的溝通。設計溝通包含示能、約束、映射、反饋四要點,而工業設計和制度設計在設計理念上存在相通之處,制度設計也需要溝通。通過概括制度設計的目標,即指引、評價、確權、強制、激勵、預測、有序、保障等,并在設計溝通四要點與制度設計各目標建立涵攝關系,可以發現用工業設計溝通四要點,可以為觀察制度設計和運行提供新的角度,并為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提供思考路徑。
關鍵詞:內部治理;制度體系;設計溝通;大學章程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9)01-0039-05
2018年3月,教育部印發《職業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動計劃(2015—2018)》,力推在職教領域“建立健全現代學校制度,實現職業院校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就要求各高職院校建立起完善的內部治理制度體系,即以學院章程為統領,有機組合教學、學生、后勤、安全、科研、人事、財務、資產等內部管理制度,建立完整通暢,能夠體現國家相關政策要求和學校特點的行事、議事規則和辦事程序規范體系。學校內部治理制度體系運行是否通暢,與體系設計的良否存在“正相關”關系。那么以何種標準對制度體系設計進行評價呢?筆者認為,可以借鑒工業設計中“設計溝通四要點”理論,對其作出合理評價。
一、設計溝通四要點解析
美國心理學家唐納德·A·諾曼,在其名著《設計心理學》中闡述了這樣一種理念:設計的根本是設計者和使用者之間的溝通,所以良好的設計起始于對心理和技術的理解,優秀的設計需要良好的溝通,而溝通的四要點是示能、約束、映射、反饋[1]。
(一)示能(Affordance)
示能,即展示功能。在工業設計領域,好的設計在示能方面必定明確、直觀,而且不容易使人產生疑惑。如汽車車窗玻璃的電動升降按鈕,其設計的示能性就非常明確,便于駕乘人員發現和操作。而像汽車的前擋風玻璃清洗按鈕等有些設計,其示能性則較弱,這時候就需要通過在按鈕上繪制操作方法圖示等其他手段,來增強該設計的示能性,這種增強示能性的文字、圖示、符號等被稱作“意符”。
(二)約束(Constraint)
正如諾曼在該書中所言“在人和設計之間,人是不會犯錯的,錯的只有設計。”約束作為一種人與設計之間的溝通形式,是指設計為避免人的行為出現錯誤而增添了一道保障程序,以避免出現不必要的麻煩。這段話最直觀的反映就是在設計溝通的約束要點上,好的設計使人不容易甚至不能犯錯。例如,當我們打開一個word文檔進行文字錄入操作,如果我們沒有進行保存而直接點擊關閉按鈕,那么系統會出現一個對話框,提示你是否對該文檔進行保存。這就是設計對人的一種約束,使人不能隨意地直接作出某種決定,而是必須經過一定的程序或步驟才可以達到相應目的。
(三)映射(Mapping)
映射是從數理理論上借用的一個術語,意指兩組事物要素之間的關系。優秀的設計需要用心規劃、思考和理解人們的行為方式。只有這樣,才能讓使用者不至于產生錯誤或者迷惑。例如,手機的音量鍵,往上按是擴大音量,往下按是減小音量;汽車的電動座椅,往前按是座椅前調,往后按是座椅后進……這些都是設計者在理解人們日常思維習慣和生活習慣的基礎上所作出的設計,看似理所當然,實際上是找準了人和設計之間的映射,從而能夠使設計看起來非常自然,這無疑就是優秀的設計。相反,如果不是順應人們生活習慣和思維習慣的設計,如汽車座椅調節按鈕往前按是往后調,那么無疑會增加使用者犯錯的幾率,自然就是不好的設計,與其他存在不合理的設計一樣,諾曼將他們統稱為“諾曼設計”。
(四)反饋(Feedback)
“反饋”在控制論、信息論中指“溝通行動的結果”。人類的信息系統具備了大量的反饋機制,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傳感器,以及可以監控身子姿勢和肌肉、肢體的運動的前庭和本體感覺系統。反饋必須是即時的,即使延遲十分之一秒,也往往會使人感到不安,如果延遲的太久,人們則經常會放棄,而選擇其他活動。例如,你點擊一個網頁,該網頁遲遲不能展示其內容,那么,你的選擇往往是點擊另一個網頁,這就是反饋不及時導致的結果。而如果你點擊這個網頁時,網頁提示由于系統、網絡等原因,您打開的網頁顯示速度稍慢,并用進度條的方式告訴你,已經進行了百分之幾,剩余大約還有幾秒鐘能打開,那么你有可能會選擇繼續等待。這就是一種精心設計的反饋,它使你產生了受尊重的感覺。
總之,無論是是示能、約束,還是映射、反饋,各種設計溝通要點,實際上都是在保障設計的一個核心理念,即“以人為本”,設計要以充分的了解和滿足用戶的需求為基礎。
二、高職院校制度體系建設的設計溝通要求
同為設計,工業設計與制度設計之間雖然存在差異,但是在設計的核心理念,以及設計的功能性上二者存在相通之處,特別是在設計心理學領域,二者都要求設計者重視對產品使用者的觀察,從而使設計最大限度的滿足產品與使用者之間“零違和”的要求。運用設計溝通四要點,審視高職院校內部治理制度體系諸設計要求,我們可以從一個新的觀察角度,探索和發現制度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示能要求
按照設計溝通示能要點的意涵,即告知適用者產品的功能,各高職院校內部治理制度體系設計指標中,帶有示能功能的指標包括指引、評價等。一份制度文件,最先展示其功能的無疑是文件的名稱,如《職稱評聘管理辦法》《優選教師評選辦法》等,透過文件名稱,其功能第一時間便可以被人認知。隨后文件正文中關于文件目的、文件精神等內容的闡述,以及對于肯定、鼓勵、支持的行為或行為方式的規定,告知固定了的權利義務內容等,均直接向適用主體展示了文件的功能。
(二)約束要求
約束,即使適用主體不能自由的從事某種活動,而必須經過一定的程序方可實現行為目的。在制度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出現在行為和目的之間這一必要程序的科學性,一方面,當行為違反了制度設計的初衷,那么要通過糾偏措施,使其回歸到正確軌道,即設計目標中的“強制”;另一方面,當行為人實施了符合文件設計初衷的行為,那么就通過各種鼓勵措施,使其向著制度所需求的目標邁進,即所謂的“激勵”。
(三)映射要求
映射意指設計者通過觀察使用者的日常生活習慣和思維習慣,而尋找到使用者和產品之間的某種關聯,從而滿足產品與使用者之間“零違和”的要求。映射的關鍵是找準使用者的習慣,也就是要滿足使用者在不知不覺間對產品予以認可的目的。制度設計方面,設計者也要充分考慮適用主體的生活習慣和思維習慣,使適用者可以依據正常的思維進行評價和預測,所制定的制度規范不能與適用者的思維習慣想沖突,否則該制度將很難推行,或者即使強制推行,最終也將怨聲載道,還是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四)反饋要求
優秀的產品設計,必然是以人為本,以使用者的良好體驗為追求目標,反饋則是設計者在產品與使用者之間搭建的橋梁。正如一個人按下電梯按鈕,電梯門會慢慢打開,從而給使用人一個直接反饋,制度設計方面,當適用主體遵照制度的規定行事時,也應該得到相應的反饋,否則制度的有用性將會大打折扣,適用主體對制度的信心也將大大降低。這其中有序和保障兩個設計目標,實際上就是為契合反饋的需要。有序是行事的章法,按部就班、層層推進,當適用主體遵守制度,完成制度規定的任務,在接下來的工作步驟中必然會出現考核獎勵等內容;保障是行事的后盾,它在對符合制度要求的行為給予過程性和終結性的肯定與支持,這都是制度對于適用主體行為的反饋。
當然,由于各設計目標之間存在交融、互聯等情形,所以設計溝通四要點與制度設計目標之間的涵攝關系并非絕對一一對應,而且不同人對于設計目標的認識和理解也存在差異,所以本文所構建的涵攝關系,是建立在對于設計目標和設計溝通四要點之間最樸素的理解基礎之上的。
三、高職院校內部治理制度體系存在的問題及解決之道
高職院校內部治理制度體系,學院章程為統領,具體制度是支撐,有序運行是目標,設計溝通是保證。目前,許多學校的內部治理制度體系建設存在諸多問題,究其原因,與設計溝通不充分有很大關系。
(一)高職院校內部治理制度體系存在的問題
1.學院章程被束之高閣
目前,許多高職院校均制定了自己的學院章程,意在建立章程統領下的學院內部治理制度體系,從而增強學校治理的規范化和系統性。然而,現狀是大多數學校是為了完成上級主管部門的要求,而突擊制定學院章程。待章程通過審核,完成了上級部門下達的任務后,則將其束之高閣,仍然延續原來的舊制度,并未以學院章程為統領重新梳理和修訂相關制度文件,形成合法、有效、統一的內部治理制度體系。另外,許多學校章程千篇一律、毫無自身特色,根本不發揮作用[2]。
2.制度要求脫離實際
制度要求脫離實際,是指制度規定違背教育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如據媒體報道,有些高校硬性規定學生暑期必須進行實習,還要求實習單位出具實行證明,從而導致不少大學生只能“找關系”開實習證明,而找不到關系的,則只能在淘寶上買,由于需求量的增加甚至催生出專門叫賣“實習證明”的淘寶店[3]。
3.制度存在違法現象
制度的制定程序不規范、制度內容不合法等問題也是高職院校制度建設過程中常見的問題。如某高校 《大學生管理條例》規定:“非法同居或發生性關系的,勒令退學”,超越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三十條規定的學校可以退學處理的授權范圍。許多高校規章制度的制定,僅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就隨時起草,沒有事前立項審批程序,且僅僅院校行政主管領導或黨委領導批準后立即實施,沒有經過合法的制定程序和有權主體的審查和通過[4]。
4.制度規定的可執行性弱
制度的可執行性強弱,與制度精細化程度、制度內容設計的科學程度等有很大關系。現實中,高職院校作為獨立的辦學主體,往往也出臺許多文件、制定許多制度,然而這些制度文件中,有許多是為了落實教育主管部門的文件要求而制定,其內容是對上級文件內容或文件精神的復述,缺乏具體操作的程序步驟,過于概括,不夠具體,所以導致可執行性偏弱。有的制度文件則是為了應付某些臨時性的活動或者檢查而制定,內容設計隨意,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根本無法執行。
5. 制度滯后與缺位
制度的滯后與缺位是制度體系建設中常見的問題。當新的學院章程制定出來之后,為實現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必須發揮章程的統領作用,此時應主動對照章程修改那些滯后的制度文件。同時對照章程,審查制度體系,保存合法、有效、統一的制度,修改滯后、錯誤、不科學的制度,彌補缺位、建立新制度,廢除無用的制度,即通過“存、改、立、廢”等途徑保障制度體系的通暢、統一、科學。然而,許多高職院校的制度體系內滯后性文件大量存在,制度缺位的情況也非常普遍,不能根據新形勢作出新的修改或創制,導致制度體系不完善。
(二)高職院校內部治理制度體系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從設計溝通的角度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是由于制度設計溝通不充分所致,即示能不明確、映射不完整、約束不強力、反饋不清晰。
1.示能不明確
示能不明確,主要是指制度設計上忽視了向適用主體直接展示制度功能或目的的需要,事后又未通過一定手段進行彌補,從而導致適用主體不了解制度的內容,甚至不知道制度的存在。如制定了學院章程,但是并未對章程進行詳細解讀和廣泛宣傳,導致許多師生不知道學院章程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從而表現出對學院章程漠不關心,章程的實施效果自然也就大打折扣。
2.映射不完整
映射不完整,主要是指設計者沒有完整而系統的觀察制度適用主體的所處環境、思維習慣、生活習慣等情況,而更多根據自身的主觀判斷,作出相應的規定。沒有充分聽取適用主體的意見,制度制定的民主性有所欠缺,從而導致了制度規定脫離實際、制度內容違法等情形的出現。
3.約束不強力
約束不強力,主要是因為設計者在進行制度設計時沒有能夠很好地掌握制度的制定技術,以及對于制度適用者行為的后果缺乏準確的預測。一條法律規范,一般應該包含“行為模式”和“法律后果”兩個方面,即前半段規定了為或不為一定的行為,后半段則規定為或不為這種行為會出現何種后果。而高職院校制度設計上倡導性內容偏多,直接規定處理結果的條款內容偏少,導致制度的約束力不強、執行力弱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