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安寧 黃焱平 安 梅 嚴家來
慕課全稱為“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其以規模化、開放化和網絡化的教學模式給傳統教學模式帶來了新的挑戰,同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如何利用或借鑒慕課的優勢來改變人體解剖學的傳統教學模式,使教學更加生動形象并重點突出,學生更好地掌握課程知識,是目前高職高專人體解剖學教師面臨的一大挑戰。
慕課比以前的電大課程、精品課程、視頻開放課程等相比,其在人體解剖學的教學具有以下特點:①慕課的現代網絡在線性。學習者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教學場所,可以在不同的區域同時在線學習,慕課的出現使學習者可以充分利用自由時間學習。實現更為廣泛的倍增效應。而人體解剖學內容繁多,課堂的講解往往較局限。②慕課的開放性。只要具備網絡和學習終端(如智能手機、iPAD、網絡電視),即可以自由學習,不受時空限制,使得學習資源公開共享最大化。③慕課的興趣性。慕課教學超越了師生面對面的傳統“死板”教學,其可將人體解剖學知識點分片段上傳至互聯網展開網絡教學,學員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實現學習的自主化[1],并且同時開展臨床病例討論,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2.1 教學形式的多樣性 在人體解剖學“慕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高職高專學生的特點,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組織形式:將教學內容精簡,分解為若干個知識點,突出重難點;也可以將知識點轉化為問題,學生分組討論,教師總結,改善了傳統教學形式的單一性[2]。同時,慕課還為人體解剖學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如三維動畫、臨床視頻等,增加學習的興趣。例如,在介紹血液循環之前,可以先通過三維動畫展示血液循環的途徑,不僅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將平面解剖圖轉化為立體解剖圖,便于學生理解。
2.2 教學資源的共享性 慕課將課程教學情景移至互聯網,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和需求自由靈活地進入課程網絡學習平臺進行針對性學習,而不受場所、時間等因素的影響。人體解剖學雖然是醫學基礎課程,但臨床專業術語有1/3來源于解剖。很多醫護人員長期從事臨床工作后,缺少對基礎知識的學習,而影響到臨床服務。慕課平臺不僅可以使在校學生通過網絡或移動客戶端獲取知識,也為工作后的醫護工作者提供更便利更好的學習平臺。同時,慕課可以借助網絡平臺,聯合名校名師共同打造精品課程,能夠讓學習者拓展知識,開闊眼界,了解醫學前沿知識。
2.3 慕課學習的自主性 慕課資源是碎片化顆粒化的知識點,這些資源搭建起來的某一課程,其中每個知識點是相對獨立的,每個視頻時長約十分鐘左右,這種設計符合人的學習規律與習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方式進行學習。對于學生來說,可以更加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和學習進程,同時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有目的地對課程內容進行取舍。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往往以教師為中心,教學進程整齊劃一,幕課學習模式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中心的模式,更加關注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避免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的情況。例如,神經系統是人體解剖學中的難點,學生可以先通過慕課學習相關的知識點,再結合課堂教師的講解,解決了學生之間的差異,保證每位同學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2.4 慕課教學的互動性 慕課構建起教師和學生的交流平臺,實現了師生之間、教師同行之間以及同學之間在線交流。教師之間可以雙向傳遞信息,分享資源,交流經驗,提高教學水平;同學之間可成立學習小組,共同討論,相互學習,不管身處何處,都可以學習和交流討論,分享學習的經驗和樂趣;教師也可以通過與學生的充分的網絡互動,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還可以了解到學生學習的困難和興趣,調整自己教學的內容和方法。慕課拉近了師生之間的時空距離,讓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具有較大的自由選擇權。
3.1 教學效果無法保證 傳統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提問、討論、輔導、測試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評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改進教學方法。慕課平臺雖然設計了很多互評方式,但是都是學習過程中的評價。事實上,慕課因為學習者數量眾多,使得平臺無法逐個追蹤和反饋學習者掌握知識的程度,或者實踐中的應用情況。而最終評價教學效果的好與壞是實踐,不是簡單地以學分加以衡量[3]。更何況,高職高專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學習能力和積極性也不一樣。對于學習基礎好,能力強的學生,慕課的開展可以針對性學習,節約時間。但對于基礎差,能力弱的學生,學習效果就很難評估了。
3.2 缺乏素質能力培養 在醫學教育教學中,除了學習理論知識外,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素質能力。在傳統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師生面對面的教學過程、校園文化的熏陶、社交能力等方式培養素質能力,而慕課的網絡學習則缺失了課堂教學、教師言傳身教、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等。因此,慕課只是一個課程的傳遞平臺,仍需教師的講授[4]。
3.3 缺乏完整的課程體系 慕課是將知識濃縮在5~10分鐘左右的小視頻里,重難點突出,在理論上符合心理學和認知學的科學要求[5],學生會精力充沛地去完成整個課程的學習。但較零碎化,缺乏相對完整的課程體系與知識框架,而且也不太注重專業課程之間的前后銜接,無法更好呈現出學習的循環漸進和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在傳統教學過程中,人體解剖學的講解是根據人體結構特點、復雜程度而有層次性進行,其課程體系是經過長期調整磨合逐步形成與成熟起來的。
3.4 缺乏醫學課程特點 人體解剖學屬于形態學范疇,其教學內容極具專業性、實踐性,這就要求學生理論學習同時觀察、觸摸標本或尸體,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善于動手的能力。而且人體結構復雜、繁瑣,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存在錯綜復雜的相互聯系,而這些在慕課的碎片化知識點體系中是無法體現的。
總的來說,慕課通過在線教學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共享化,教學方式的多樣化,教學內容的豐富化,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但慕課的教學形式削弱了傳統教學過程中的人文精神的貫徹,沖擊了高校文化生態的穩定性[6],降低了醫學課程的實踐性。可見,在人體解剖學的教學中將慕課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實現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