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自明代屯田制以來,屯田的官兵們就開墾田地,就地屯種,以求自給,并負責保衛周邊的區域,保持著亦兵亦農的建制,這與傳統農業社會自給自足相一致。由于安順地勢平坦,氣候溫暖濕潤,這給安順農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地理環境。明清時期,屯堡地區以糧食作物種植為主,糧食作物中又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以油菜、茶葉為主,其他的還有葉子煙、辣椒、葵花等,屯堡人對種植蔬菜方面也有其獨特之處,關鍵在于精耕細植、合理密植、間植[1]。
農業產業化是近些年來學術界關注的熱點,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學科都有詳細的討論。國內在2000年中央提出推進農業產業化健康發展的要求之后對農業產業化問題的關注增多,這一時期很多研究從農村經濟組織演變和創新的過程關注農業產業化的進程,有探討公司+農戶模式在推動農業產業化方面的合理性[2],有人強調在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中介組織模式[3],也有強調合作社一體化模式之重要性[4]。仝志輝、溫鐵軍于2009年對這些強調龍頭產業或帶頭合作社的發展模式提出質疑,認為應該把綜合性農民合作體系作為中國農戶經濟組織化道路的新選擇[5]。后續很多研究尤其是經濟學的研究注重比較哪種模式最優,有的從福利改善角度[6],有的從關系契約角度[7]等。進入新時期學者開始注重各經營主體之間要素的融合,將農業生產主體定位為家庭農場[8],強調產業融合的重要性[9][10]。除了關注農業經濟組織,還有學者關注政府與產業化的關系,例如符平認為農業產業化地區差異與政府產業發展戰略與會意機制有關[11],金煒玲認為政府通過與資本合作關系會影響到農業產業化[12]。還有將農業的產業化放在與城鎮化的關系中進行研究[13][14]。
這些研究為我們展示出農業產業化研究的多面向,論文也將從一個自發形成的農產品種植的案例出發,揭示在當前城鄉融合、鄉村振興、市場化與信息化背景之下農業產業化的樣態,展示其特點,分析其中因素,進而總結出當前一個典型屯堡農業種植業村落的農業產業化模式。
論文案例主要來自安順市西秀區大西橋鎮的狗場屯村。該村地勢平坦,土地廣袤,是安順的主要產糧區,同時還位于交通線附近,交通便利,有利于農業商業的發展。該村距安順城區約25公里,距鎮政府所在地約5公里。村寨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間,屬調北征南屯堡村寨,入村始祖為程、汪、黃、謝四姓。隨著時間的推移,村寨的繁衍壯大,其他姓氏逐漸遷入,至2013年底與原江常村合并為一個行政村后,村寨還居住有陳、鮑、沈、羅、張、田、詹、盧等姓氏住戶。狗場屯村下轄兩個村民組——狗場屯和江常組,三個自然村——狗場屯、江河、常山。全村住戶1073戶,總人口4040人(其中農業人口3886人)。行政村區域面積11.6公里,可耕種土地面積約為12000畝(含集體耕地1047畝)。該村是西秀蔬菜產業園區種植規劃區,村民以生產經營為主業。狗場屯村還有抬汪公和跳地戲等民俗活動,是較為典型的屯堡村落。
論文所使用的材料主要來自筆者及同伴于2019年5月與2019年7月~8月進行的田野調查,資料來源于深入訪談、實地走訪、觀察與村莊的部分文本材料。
1949年之前,狗場屯的生產工具主要是曲轅犁、出頭、龍骨車、扁擔、三只腳糞箕等,整個生產過程基本依賴人力,種植品種主要是水稻、玉米、蕎、紅稷等。田分為干田和爛田,作物一年一熟,主要是廄肥,水稻產量在每畝300斤左右,玉米產量在每畝200斤左右,當時經濟的主要茶葉。狗場屯村土地的PH值接近于7,適宜于大多數作物的栽培。耕地面積約為總土地面積的60%,眾多的荒山少部分種樹,大部分作為放牧。集體化時代,村莊分為11個生產隊,集體勞作。改革開放以來,1980年土地承包責任制,土地到了農民手中,自主經營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生產農具方面,抽水機完全取代了龍骨車,耕作機的使用逐年遞增,機械運輸代替了人力。作物主要品種為雜交水稻、雜交玉米、油菜籽。田、地均改為一年兩熟,水稻產量也提升迅速,畝產在800斤以上。除了傳統作物,從90年代中后期以來,狗場屯村就在不斷探索經濟作物,先后探索過烤煙、竹菌、西瓜等。
從2008年開始,產業結構調整在狗場屯全面展開,農戶種植結構逐漸從傳統農業種植向經濟作物種植轉型,大蔥為常規種植產業,辣椒、白菜、西紅柿、茄子等為季節輪換種植產業的種植格局。近幾年,狗場屯村的山藥成為該村的特色,在“一村一品”的背景下,山藥已經成為狗場屯村打造的名片。
與傳統農業產業化討論的龍頭企業、合作社經營不同,該村的蔬菜種植雖然形成很大規模,卻是在家庭自發經營的基礎之上形成的全村參與的種植產業化。下面將詳細分析該村蔬菜種植產業化的主要特點。
1.以農民為主體的種植
由于該村土地面積廣闊,人均土地面積近三畝,每戶可耕面積通常在10畝以上,再加上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濕潤,狗場屯的土地十分有利于種植業。由于狗場屯一直有種植的傳統,從農業上得到的收益可以養活家庭,尤其是近些年經濟作物的興起,帶來了不少的經濟收益,以山藥為例,山藥每畝投資在8000元左右,畝產量4500斤左右,2017年均價3.7元/斤,每畝收益在8000元至9000元之間,管理得好則會過萬元。土地上帶來的收益使得即便在打工熱潮的21世紀初該村的外出打工人數不過四成,這與國內其他村莊打工成為空心村的現象不同,該村勞動力在村比例相當高。近些年巨大的經濟收益使得大量外出務工的人回到家鄉從事蔬菜種植。農民返鄉之后,能夠照顧到家庭,減少因為外出帶來的家庭分離造成的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的困境,有利于家庭的和睦和社會的和諧。
蔬菜種植通常由夫妻兩人或者整個家庭完成,由于現在機械化的普遍適用,在蔬菜的日常管理中不必使用過多勞力,女性一個人也通常可以照顧到十余畝的土地。目前從事種植的主要集中于40歲-60歲之間,青年種植戶則較為罕見,年輕人普遍選擇外出務工或在安順本地務工。該村通常形成夫妻共同種植或丈夫在外打工妻子在家種植蔬菜、山藥的模式。與傳統的農忙農閑不一樣,蔬菜種植則需要全天忙碌于地頭的管理,包括施肥、除草、打農藥等。而種植與收獲時節則相對較為忙碌,則需要雇傭村莊內部或周邊村落的閑暇勞動力,形成了一種以臨時雇傭為基礎的村莊互幫互助的形式。
由于原始資本積累和家庭勞動力稟賦的不同,村莊出現了種植大戶,甚至農場化經營的形式。種植大戶的種植面積約在30畝-50畝之間,農場化經營的則在100畝左右。種植大戶和農場化經營的土地的日常管理與種植采摘的勞動力主要來自老年人或處于閑暇的其他種植戶。我們甚至能在交易市場上見到80歲的老年人參與到勞動之中。而不具備勞動能力的老年人或外出者則會將土地出租給需要用地的人,一畝地的租金在200元-600元之間,以一戶十畝地計算,一年土地租金收入在數千元。這種基于勞動能力和原始資本的分化在村莊內部隱約形成,但是農民的種植積極性整體較高。
2.形成規模的蔬菜代理人
上文已經提到狗場屯村的種植規模龐大,幾乎各家都有農民參與種植。而蔬菜的職業代理人指的是從事蔬菜收購的人,這些人既有本村村民,也有來本村直接收購的商人,目前狗場屯專門從事蔬菜收購的人有十余戶。本村的蔬菜代收戶會與外來的商販進行聯絡,在自家從事蔬菜回收的工作,農戶們會將自家蔬菜、山藥等送上門來進行出售,再由專門的司機拉到貴陽、云南、廣西等地。處于中間商的職業代理人在信息上賺取差價。職業的蔬菜代理人成為村莊內部一個新的群體,他們很多不種地或只種少量的地,一天通常會收購幾萬斤,他們有的逐漸職業化,有多年收購經歷,具有豐富的銷售經驗和銷售網絡。
有的職業人蔬菜代理人還有自己的合作社,依托合作社進行銷售。他們還會不斷地探索自己的關系網絡,引進收購商,或者自己發展成為收購商將蔬菜直接拉到市場當中銷售。由于職業蔬菜代理人越來越多,這些人會在村莊內部形成競爭局面,會以相對較高的價格優勢來吸引農戶將自家品質較好的作物拉來銷售,村莊內部以及周邊的村莊會形成一個相對完全的競爭市場。當然職業蔬菜代理人在收購蔬菜時的交易行為還嵌入在村莊內部的關系之中——代理人收購時既要顧及蔬菜的品質還會照顧到基于村莊關系的人情。
3.專門的交易市場
狗場屯附近的較大規模的交易市場有三處,有自發成立的市場也有政府推動成立的。位于二官寨的蔬菜交易市場是2014年由村集體成立的,這個市場現在由一家公司經營,代為管理的是本村人,市場較為規范。由于蔬菜交易市場的成立,形成了巨大的規模效應,在周邊地區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對蔬菜的品質要求較高,價格也相應較高,交易量在周圍比較大。而大西橋鎮的蔬菜交易市場于2019年7月份建立,針對的是小商販,主要拉往貴陽等地銷售,該交易市場,由一家公司經營,該交易市場建立之后規范了小商販的行為,減少了占道收購的現象。第三個是平壩區蔬菜交易市場,也是由政府建立。這些交易市場屬于較為正規的成規模的交易市場。而職業蔬菜代理人以及小商販在路邊收購的則屬于非正式的交易市場。正式交易市場的建立會在一定程度上擠壓非正式交易市場的空間。
4.公司與合作社的經營困境
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形式是很多地區農業發展的典型形式,西秀區政府在《西秀區關于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進一步加快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的實施方案》中也強調了發展這種模式。但是與絕大多數村莊合作社的命運一樣,狗場屯村的合作社也面臨著空殼化的局面。合作社在帶動農戶,對接政府信息以及新技術培訓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合作社存在著一定管理成本、管理能力上的問題,也需要直面大的市場風險,而合作社不具備抗擊風險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對于狗場屯村這種蔬菜產業以農戶經營為主且市場較為成熟的村落,小農戶經過理性計算,發現加入合作社并不能給自己帶來過多收益,而通過自行將貨物運往較為成熟的交易場所或代收點。
而公司進入村莊后則會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以及銷售的困境。他們通常需要面臨巨大的成本壓力,與所雇傭的當地農村的勞動力難以形成合力。狗場屯所在的蔬菜基地的公司與合作社只是解決了集體土地與無人種植土地的問題,實際上管理成本高,遠不如農戶自己種植,目前依然存在部分土地荒廢的情況。
雖然政府引進的企業面臨著困境,但是根植于鄉土的企業卻發展得較好,這些企業的負責人具有豐富的經驗,懂得與當地實際相結合,利用當地的資源,管理方式也能夠更接地氣,這給政府所提倡的公司經營模式帶來了一些啟發。
5.探索中的行業協會
狗場屯很有特色的是為了應對山藥銷售成立的山藥協會。在山藥協會之前村莊內部還有種植協會。山藥協會于2018年成立,經過民政局審批。山藥協會是在2018年種植山藥面積較大、當時可能面臨著銷售的難題和風險下成立的,成員主要為山藥種植大戶,屬于農民自發形成。為了能夠跟政府和市場對接,十個股東還出資成立了公司,協會依托公司進行銷售。政府會對協會統一技術培訓、指導、提倡綠色生產,不濫用農藥。為了銷售山藥,他們還去與大公司聯系,外出參加展會推銷山藥。山藥協會的銷售主要是在協會成員內部,如果量大也會惠及散戶,但是很多散戶不了解,隨便使用農藥,造成不符合他們的銷售標準。為了銷售,他們還發省委信箱、聯系商務局等,希望聯系政府平臺再進行技術培訓。對于山藥的銷售,除了自己推廣,協會還有專門駐貴陽的人,專門跑市場,去大超市聯系。2018年山藥協會在銷售山藥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引來了一些收購商,惠及更多的種植戶。
雖然山藥協會出現了內部管理以及信任層面的問題導致山藥協會的后續運轉并不理想,但是他們的經營具有活力并且會根據市場靈活調整自己的戰略,利用自身所擁有的社會資本,主動地參與到市場之中。山藥協會是屯堡人具有組織性的生動體現,孫兆霞等人曾用鄉民社會來形容位于屯堡人和村落之間的“基本社群”[15],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帶來合作的力量。
第一是土地,這既包括土地的自然條件,還有人均土地量。狗場屯短期內不必擔心黃宗智所言的由于人口壓力帶來的農業的內卷化問題[16]。但是由于過度地種植單一品種以及部分作物帶來的病蟲害等問題會導致土壤問題,這需要周期性更換作物,難以形成長效機制與品牌效應。
第二是勞動力。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產業的發展最重要的就是勞動力。狗場屯及周邊村寨的蔬菜產業的發展也是由于大量熟練掌握耕種技術勞動力的存在,尤其是打工市場上不具備競爭力的中老年勞動力的存在。雖然年輕人對種植不熟悉,但是也出現了年輕人返鄉從事種植的案例。一個極有可能的未來是隨著當前年輕一代進入中老年,在城市的就業市場上不具備競爭力后,他們會接過父輩的種植接力棒。
第三是基于村莊種植基礎上逐漸形成的銷售市場。狗場屯與周邊村莊市場的形成是一個歷史過程,起初是少數種植者自己跑市場,再到引來收購商,再到逐漸規模化種植加上政府的推廣形成品牌效應進而市場逐漸成熟。當然,我們從近些年新種的山藥所出現的銷售困境也能夠窺見蔬菜早期銷售之艱辛。蔬菜、山藥等農產品的市場價格波動大,這些都需要種植戶去承擔相應的風險。
第四是信息化拓展了農產品的銷路與市場。目前對于普通農戶尤其是有一定年紀的農戶來說,他們只能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村中的“有識之士”會通過互聯網等渠道拓展自己的銷售渠道,自己和親朋首先受益,引進的銷售商則會讓整個村莊獲益。以農產品銷售的某APP為例,該APP是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對接。村里面有幾個人會在上面發布銷售信息,收購商們看到了狗場屯村的山藥蔬菜信息,即使會先收購發布信息者的產品,但是畢竟種植數目有限,他們會以整個村莊為單位來收購,農戶雖然不知道這些信息,但是也將最終是受益者。對收購商來說,他們有自己的交流討論群,有一套相對規范的群規,里面主要負責發布銷售信息,群內有代收、收購商和肥料種子商。還有的農戶在電商平臺探索銷售渠道,雖然很多并不理想,但是卻將個體與市場對接起來。
第五是政府的支持。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這集中體現在機耕道的建設和河道等基礎設施的投入上。西秀區蔬菜基地的打造也為該地的蔬菜帶來了品牌效應,眾多收購商慕名前來,給當地的村民帶來了市場機會,相對成熟的種植品種不必過于擔心銷路的問題。蔬菜園區也與各種植合作社和公司合作,幫助流轉土地,未來在引進新品種與技術以及農產品檢驗等方面也將會發揮作用。
通過以上的討論我們能夠看到,在狗場屯及周邊的產業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從“農戶個體-村莊-周邊市場-城市市場”豐富的產業社會生態系統,這個產業社會生態系統深深地嵌入到當地的具體發展實際之中,并具有相應的歷史基礎。農戶個體與村莊、市場是互動的關系,農戶被交織在這個逐漸向外的圈層網絡之中。這種農業產業更是鄉村與城市相融合的生動體現,在商品化與城鎮化的大潮中,鄉村與城市緊密地連接在一起,這也是城鎮化的新樣態。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之下,鄉村產業發展尤其是這種基于資源稟賦形成的種植產業將持續發展,并可能發展出更為豐富的樣式,如與旅游觀光相結合的種植業等。
狗場屯及周邊村落的農業產業雖然也是基于土地和勞動力為基礎的,但是遠遠區別于傳統的農業經濟,這種農業是面向市場的,并且深深地卷入到市場的浪潮中,導致村莊的社會關系呈現出商品化的走向,村莊結構在村莊產業的大發展中也在發生著變革。即便信息化水平有了很大的進步,小農戶依然需要直面大市場的風險與困境。而在這其中政府需要扮演怎樣的角色是需要我們進一步探討的。在產業的發展中最為重要的依然是“人”,人在產業社會生態中處于中心的位置,普通的村莊勞動力則是村莊種植產業得以發展的基礎,而扎根村莊的有知識有謀略的經營性人才、精英對村莊產業、村莊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能夠為村莊帶來信息與資源,擴散新的技術。
屯堡村落的發展既是地方的又是時代的,在屯堡村落之中做研究,既是研究屯堡中反映出的學理與社會問題,同時也是在研究屯堡本身,我們可以從中窺見屯堡的傳統、發展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