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貴陽550002)
2018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教材內容豐富,涵蓋我黨不同歷史時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理論。《概論》總共十四章,三大部分包括: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課程教學時間為56學時,對于高校思政課教師來說,其教學任務重,教師很難對教材所有章節內容進行全面、深入、具體的講解。鑒于“概論課”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等課程在內容上有交叉、覆蓋,又有一部分內容與中學思想政治理論課類似,為此,在堅持教學目標不變、教學基本內容不減的情況下,有必要對《概論》課程內容進行整合,開展專題式的教學。
一是專題化教學的意義。從目前的研究看,對于教師來說,“概論課”專題化教學有利于教師團隊協同作戰,發揮“概論課”學科教師的主動性、協同性。通過教師團隊研究,群策群力,探討相關專題的設置,確定專題的基本精神、數量及內容。這既可避免專題內容與高中教材的簡單重復,也可減少與高校其它幾門思政課如“史綱”“思修與法基”課程內容的雷同。對于學生來說,通過“概論課”專題內容的學習,有利于他們專門地、深入地、系統地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理論,提高他們運用知識的能力。代表性觀點如:專題化教學有利于整合教學資源、提高課堂實效性、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1]。二是關于專題教學的涵義。專題化教學是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有效辦法。代表性的觀點如:“‘專題化’,就是打開教材嚴整的章節目的理論結構體系,以具體的內容或問題為中心形成一系列相對獨立的理論專題,形成一個專題系列。”[2]強調專題教學的內容不能偏離教材、脫離教材但又不能僅僅限于教材,而是要根據教材的大綱,教材的重點難點以及社會的熱點來涉及專題。教學中,始終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的問題來設計、實施專題化教學。三是關于”概論課”課程專題教學的路徑。有的研究強調通過問題導向來進行專題設計。為了重視學生的學習和思考,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應立足于學生的困惑,解疑釋惑。“問題設計要凸顯整體性、啟發性和政治性。”[3]王金鳳強調從新媒體方面來促進專題教學,指出新媒體、網絡技術有利于整合教學資源,使教學內容更好地給學生呈現出來,增強教學的表現力、感染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消化。這些研究通過信息化平臺,設置“課程介紹”“課程教學”“你說我說”“資源庫”“問卷調查”等組成部分[4]。有的研究者探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教學面臨的挑戰,諸如師資力量不足,校園信息網絡建設不力,小班教學、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困難等[5]。四是在高校專題教學模式構建方面的研究。有的研究強調應從理念、內容、方法、課內外、科研等方位創設專題教學新格局,應注重專題凝練、撰寫教案,抓好科研和學科建設等方面推進專題教學[6]。有的研究指出, 思政課專題教學要注意從凝練專題內容、規范集體備課、加大過程考核等方面,推進專題式教學[7]。有的研究指出,思政專題教學要注重整體化,把教材內容向專題群的整體轉化;專題體現時代化,把黨的最新理論性成果及時融入專題教學中;追求精品化,使各專題集中回答某重大力量問題或現實問題,包括學生的困惑。[8]
以上這些成果既體現了高校思政課專題教學研究的現狀,對思政專題教學的意義、內涵,以及專題教學面臨的困難、專題教學的路徑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究;對促進”概論課”課專題教學研究和實踐提供了重要的學理支持和借鑒,為進一步推進”概論課”課專題教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概論課”的專題涉及學生的認知學習與教材內容的內在邏輯性,教材內容的完整性與專題的獨立性,教材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等方面的問題。如何結合最新的研究成果,立足教學實際,有效處理好這些相關的關系,是做好“概論課”專題教學的關鍵。
新時代大學生青春活力,積極向上,他們思維新、求知欲強。思想政治教育應重視從思想上、政治上給予引導,使其向著中國現代化、為實現民族復興的方向努力。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進步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大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較之于中學生,有了很大的發展。他們也具有一定的社會閱歷和理論知識儲備。因此,《概論》專題教學應遵循學生認知活動,注重專題的邏輯性。
1.專題“教”須以學為中心,符合學生認知
學生的認知學習是一個由感性不斷上升到理性,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也是一個將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過程。教師團隊在進行專題設計時,注重專題設計教學的漸進性,以符合學生認知的規律性。加強《概論》專題教學的生動性,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提高認識社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他們的生活情趣。
專題設計過程中,注重“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9]。專題化是“以核心問題為頂層問題,層層深入細化,建立起一門課程的問題體系”[10]。依據教材基本內容,通過教師團隊資源的整合,融入社會的焦點、熱點問題于專題教學中,優化教學內容。可以說,專題教學以問題為導向,將與問題聯系相對不緊密的內容略減,是做減法;或將現實問題引入教學內容,是做加法。[11]在專題講解過程中,教師可先通過概念的界定,歷史事實的闡述,通過講事實,擺道理,逐步從事實中提煉、抽象出經驗性的、理論性的成分。如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實踐的宏大敘述,讓學生明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是在實踐中形成、發展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獲得巨大成功,領導中國人民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其感性經驗,通過抽象,上升到理論而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在教學中,教學又要落腳到微觀事實,通過闡明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一般原理和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走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抓好“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宏偉目標。通過宏觀到微觀,抽象到具體,由淺入深的專題式講解,便于學生學習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
2.專題教學應注重內在的邏輯性
從《概論》專題教學的邏輯性看,在設置該課程的專題時,可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歷史邏輯,分別設毛澤東思想專題、鄧小平理論專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專題、科學發展觀專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題。深刻分析、揭示這些思想是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這些思想既相對獨立,又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而在每一個大專題下,可再設置幾個小的主題教學,也可以思想內容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區別來化設專題,如以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經驗為主線:分別設“武裝斗爭”“黨的建設”“統一戰線”專題。先闡明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再進行具體的講解。也就是說,專題講解必須得有內在的邏輯性,通過教學內容呈現出來。又如針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可設置為不同的專題。鑒于此,教師在設置、講解專題時可參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十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編》等資料,使專題的設置更合理,更有價值,更能促進學生的學習。
專題教學的初衷是更好地整合教學內容,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思想理論的學習。通過一系列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的專題教學,依次漸進、環環相扣,跟黨中央的教育精神一致,與學生的認知學習規律同步,促進學生對思想理論的理解,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通過處理好專題邏輯性與學生認知規律性的關系,有效避免專題之間相互隔閡,防止專題之間銜接性不夠;也避免在思想理論教學中給學生造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之惑。同時,教師團隊在專題設計時,要防止專題內容太難而脫離學生實際,給學生帶來學習上的困難;更要防止“專題”脫離教材內容,偏離教材的基本精神和思想,淪入為專題而專題的誤區,背離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教學的基本精神。
《概論》專題教學須做好統籌安排,做好頂層設計。結合教材的基本內容,以最新的教學大綱為依據,注重教學內容的規范性、系統性,使教學既堅持原則,又有靈活性、現實針對性。
1.重視專題“深度”
“專題的設置應突出課程的理論性。”[12]教師團隊要深刻理解“概論課”的理論知識,應站在理論的高度,分析思想內容背后的一般規律,揭示理論背后的實踐準備和實踐基礎。通過教學讓學生明白理論來源實踐、扎根于實踐,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最終形成的科學正確理論是為實踐服務的。通過在理論指導下的實踐,使理論的力量變成現實的物質力量。《概論》專題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形成、發展的規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開放過程中取得巨大勝利的基本經驗是什么?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基本的特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取得成功的秘密是什么?中國社會主義優越性、真正的優勢體現在哪些方面?中國共產黨人的根本價值追求是什么?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是什么?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體現在哪些方面?當今兩種“道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競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有哪些?等等。例如,通過對“鄧小平理論”的講解,讓學生深刻感悟、理解一代偉人、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超凡膽略和卓越智慧,他領導人民既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又放眼世界,緊緊圍繞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機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和共同富裕的根本價值追求,自力更生、艱苦創業,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勇前進。
通過分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中產生過程中,揭示其規律性,展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而人民才是歷史的主人,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基本力量。進而,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深刻認識、理解習近平同志提出的思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通過對專題的深入講解,把這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相關的根本性問題、核心問題講清楚。讓學生聽明白:黨的建設、社會主義建設發展、世界歷史發展都是有規律可循的。今天中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人民的滿意度、獲得感、幸福感為標準來檢驗我們的工作,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其背后始終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追尋,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彰顯“概論課”專題教學的學理性和深刻性。
2.涵蓋教材的知識面
《概論》教材內容豐富、涉及的知識面廣。一方面,教材內容的面廣。如何利用有限的課時把該教材的基本內容集中講清楚,學生學懂悟透,這是進行專題設計、實施專題教學必須考慮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團隊把握整個教材的基本內容,多參考相關的文獻資料。另一方面,“概論課”教材的現實性極強,涉及現實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專題教學應結合學生的實際,結合最新的國內國際時事,用大量的事實、案例、數據等佐證材料,經過教師團隊周全的考慮,反復的推敲論證,最后確定相關的教學資料。《概論》教材中毛澤東思想占四章,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各占一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占七章。基于教材本身的內容安排,教師在設計專題時可大概按此比例,進行教學專題數量的規劃。對所有專題有一個規劃、統籌,確保專題涵蓋整個教材的章節和內容。做到既有重點,又有難點;既有焦點,也有熱點。講授詳略得當,張弛有度。
專題是集中講授,而未在專題里體現的內容則進行略講,而不是不講,以保證教材的基本內容精神都有涉及。不要給學生一種錯覺,或者一種誤導:教材中有些未在專題里涉及的內容是多余的,或者是可有可無的;或者專題涉及的知識面小,內容單調,則學生容易因學習內容太簡單、枯燥重復而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和動力。通過把專題的深度和教材內容的廣度相結合,把專題的知識性和價值性相統一,政治性和學理性相融合,讓學生在《概論》課的學習教育中,獲得知識,提高政治覺悟,提升思想修養。
在“概論課”專題教學中,通過處理好專題內容的深度和教材廣度的關系,有力發揮專題本身的作用和優勢。一方面,專題教學的內容必須有深度,不能浮于表面,淺嘗輒止。專題內容太淺對學生來說,學習的意義不大,達不到訓練思維、提高政治思想的目的。“概論課”專題教學的內容應在中學教學內容基礎上更進一步深化、深入。另一方面,專題教學須涵蓋教材內容,不能固守幾個知識點。為此,在整合各章節內容時,應把握好詳略尺度。通過“概論課”的專題教學,在有限的課時內把全部教學內容整合優化,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
專題設計既要相互獨立,又要內在貫通。專題教學便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各專題又要充分涵蓋教材內容,充分體現學習《概論》課程知識的完整性。
1.重視專題的獨立性
“概論課”的每一個專題都應相對獨立,專題內部有其自身的內在聯系,而整個專題內容應體現教材內容的整體性。在專題備課過程中,防止隨意組合內容、任意剪切教材,以保證專題內容相對獨立、完整。相對獨立的專題使教師講起來才不會前后內容重復,學生學起知識來也不會產生內容上的重疊。教師在涉及每一個專題時,應依據一定的理論知識和思想內容。使專題做到既有理論的闡釋和論述,又有當下實踐的關照,使理論和現實有機統一。再好的理論只有結合現實、服務現實才能彰顯其生命力、活力。如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專題,應講清“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產生的國際背景、國內環境、黨內條件,接著講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和主要內容,三個代表之間的相互關系,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產生的理論意義和實際作用。可引導學生,結合現實談談新時代加強黨自身建設,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性、長期性。同時,專題教學要體現教學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應把二者結合、統一起來。專題的設計、講解始終圍繞學生的需求來進行。如果專題教學脫離學生實際,對學生來說也是意義不大的。
2.兼顧教材內容的完整性
在教師團隊深入研究教材基礎上,“概論課”專題教學內容應由一條思想主線把各專題串聯起來,體現各專題始終是一個有機整體,而不是零散的,孤立的存在。“概論課”專題的思想主線必須是一貫的、共通的。這個思想主線要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實事求是,要彰顯其根本的價值追求:中國人民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逐步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如通過設置《中國夢》專題,闡述黨和人民自近代以來,把黨和人民的價值追求統一起來,通過理論學習,讓學生深刻理解自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就是中華民族的振興。從縱向發展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經歷追夢、筑夢,再到將來圓夢的過程。今天中國取得舉世公認的巨大成就,極大地改變了中國地位和中華民族的命運。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實踐成果。通過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講解,讓學生感受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巨大變化。從歷史角度、從價值追求上、從理論聯系實際的方面,打造專題,體現其整體性;也是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共產黨領導人民求真務實、不斷堅持真理的過程。在專題設計時,必須把握這些基本的精神和內在主線思想,堅守專題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
《概論》專題兼顧內容的獨立性和教材整體性,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概論》課程內容的吸收,學以致用。一系列專題既要反映了我黨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不斷成長進步、不斷壯大的過程,也要揭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創建新中國,不斷推進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客觀規律,折射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無限光明的前景、未來。其中也讓學生明白,偉大的民族復興需要人民大眾艱苦奮斗、攻堅克難才能實現。
“概論課”專題教學的研究是一個不斷探索、發展的過程。我們應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以黨的教育方針為指引,結合最新社會現實和具體教學實際,遵循教師教學規律、學生學習規律、教材體系轉化為課堂教學的規律、多媒體運用的規律等,真正落實“培根育魂、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使“概論課”課專題教學成為提升教學實效的有力、有效路徑。今天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我們擁有空前的民族凝聚力、創新力,但也要有憂患意識和戰略定力。面對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黨中央敏銳地覺察到我們在前進道路上面臨的“四大危險”,提出我們要統籌推進“四個偉大”。通過分析我國在民族復興道路上的偉大成就以及面臨的巨大挑戰、困難和風險,增強學生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憂患意識、危機意識。這些思想理論和素材都應成為“概論課”專題教學的重要內容和立足的重要事實。通過精心設計的專題教學,使學生志存高遠,心懷祖國,努力學習,刻苦鉆研,為了祖國美好明天,為了自己幸福生活而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