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玖 于珺建 彭 雷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留住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南京市江寧區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委決策部署,深入踐行“兩山”理念,以發展綠色經濟為主線,久久為功,持續推進“五朵金花”、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四變工程和全域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探索出了一條生態保護和適度利用有機統一、產業發展和富民強村全面推進、鄉土文化和現代文明相互融合、基層建設和治理創新同步提升的美麗鄉村建設新路?!皟缮健崩碚撛诮瓕幜炎兂鼍薮竽芰浚r業農村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為實現更高起點、更高質量的鄉村振興奠定了基礎。
江寧區2011年啟動金花村建設,緊扣“兩山”理論的精髓實質和核心要義,從起步到現在,歷經探索起步、全面推開、深化提升、推動振興四個發展階段,推進思路和工作舉措不斷完善。部署實施“四變工程”,即盆景變百花園、農村變大景區、大學生變創業者、農民變富裕戶,以“五新強村”為工作主線,加快培育新主體、打造新田園、發展新業態、營造新風尚、促進新融合,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通過多年努力,“兩山”理論在江寧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美麗鄉村成為江寧農村高質量發展的新品牌。
農村面貌徹底改變。貫穿牛首—云臺生態廊道380平方公里的西部示范區全部建成,西部生態環線成為全省首批旅游風景道。中部示范區20平方公里核心區框架初具雛形。建成220個規劃保留村和400個非規劃保留村,創成市級以上美麗鄉村116個,全區建設覆蓋率達到70%,涌現出黃龍峴、石塘人家、大塘金、周村、七坊等一批國家級美麗鄉村典范。江寧農村山水林田湖村錯落有致,大地景觀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
發展活力更加強勁。美麗鄉村是小康社會在農村的具象化表達,是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凝練概括。隨著環境的改善和產業的興起,江寧農村人口正逐步回流,空心化現象得到有效改善。城鄉之間的關系更加協調均衡,互動交流更加密集,優秀傳統鄉土文化與現代文明相互交融,農民的文明意識大幅提升,農村沉淀了更多的鄉愁情結。黨建引領特色田園鄉村建設進一步夯實了基層基礎,培養了一批勇挑重擔、風清氣正和為民辦實事的基層干部,基層黨組織的執行力、號召力和凝聚力不斷提高,黨群干群關系更為融洽。
農村經濟提質增效。構建出以現代農業為基礎、以生態休閑旅游經濟為主干、多鏈融合發展的新型產業鏈。農業現代化水平躍居全省第三,創成省三星級以上鄉村旅游點26個,建成湯家家等市級民宿村5個,床位2000多張,以西部生態經濟示范區和環繞文旅休閑經濟帶為骨架的環城鄉村旅游格局基本形成,2017年接待游客超千萬人次、旅游收入近50億元。
富民強村步伐加快。通過有效引導和管控,農民和集體逐漸融入新的產業鏈條,在家門口就業創業成為現實。已建成的94個示范村,目前擁有大學生創客180人,創業農民老板776人,創業戶平均年收入超過30萬元,帶動就近就業農民5000余人。2017年94個示范村的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2700元,比全區平均水平(23700元)高出9000元,比建成前人均增收11100元;社區集體經營性資產、經營性收入比建成前分別增加26780萬元和2554萬元。
堅持規劃引領,點線面統籌推進,構建聯動互補發展格局。在“3個500平方公里”的總體框架下,按照一張圖、一盤棋的要求,進一步統籌城鄉產業空間發展格局,編制全域農村建設發展規劃。將全區農村劃分為4個片區、20個組團、316個規劃保留點、646個非規劃保留點。突出西部生態、中部水鄉、東部溫泉、南部山水的特色,加快各片區道路、門戶、景觀等框架建設,串點連線,著力構建全域景區格局。統籌考慮產業集聚發展、文化文脈相連,打造各片區的核心板塊,放大輻射帶動效應。注重分類指導,對城鎮建成區外的316個規劃保留村,按照產業、文化、生態、治理、富民“五位一體”聯動發展要求,以徐家院、觀音殿等省級特色田園鄉村試點為引領,有序推進全域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對其他646個非保留點,以“兩處理、兩清潔、兩化、兩完善”為重點,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打造美麗宜居鄉村。
堅持生態為基,統籌保護與開發,全面改善農村整體環境。始終把生態作為農業農村最大優勢資源保護好、利用好。精細化耕作每一分土地,著力呈現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大地田園風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不砍樹、不占田、不拆房,切實保護好林、田、溝、水等原有生態本底和肌理,不斷完善村莊基礎設施,建成污水處理設施400余套,覆蓋率近45%。建成鄉村旅游干線120公里,創建全國農村“四好”公路示范區。建成第一批以旅游干線、提檔升級農路為主的鄉村林陰大道163公里,打造串聯西部示范區的綠色長廊。建立健全村莊長效管護機制,全面推行農村垃圾“二次四分法”處理,行政村覆蓋率達到80%。啟動農村“廁所革命”,率先在鄉村旅游景區、特色田園鄉村提檔升級。因地制宜使用農村特色材質改造村莊,采用本土樹種、花卉完善村莊綠化,引導農民開展以菜園、果園為主的微田園建設,彰顯江南風情和農村氣息,讓農村回歸田園生態、田園風光、田園建筑。
堅持產業為核,多元化經營發展,不斷增強農村內生動力。始終把產業作為美麗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調整優化現代農業六大產業體系和全區生態休閑旅游經濟發展布局,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經營效益。發揮南京后花園的區位優勢和生態資源優勢,拓展農業農村的多功能性和多重價值,引導國企集團、田園東方、臺灣薰衣草公司等多元主體,發展文創經濟、康養經濟、民宿經濟、度假經濟等農旅文結合的多元化業態,積極打造香草小鎮、互聯網小鎮、茶文化小鎮等一批新產業新業態集聚發展的新平臺,溪田田園綜合體成為財政部第一批全國試點單位。規劃建設了“一帶三區”的區域民宿新格局,湯家家、龍鄉雙范、云水澗等一批精品民宿茁壯成長。如今的江寧農村不但承載著現代農業發展,也逐步承載綠色經濟、無煙經濟等新業態發展。
堅持文化為魂,傳承與創新結合,全面彰顯鄉土文化氣質。加強農耕文化、民間技藝、鄉風民俗、鄉土遺跡的挖掘、保護、傳承,引入現代文明,不斷賦予時代內涵,豐富表現形式,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標識。傳承發揚梅龍鼓韻、秣陵石鎖和鞭春節、喊春節等優秀鄉土文化,楊柳村、佘村等古村落重煥生機。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村入戶,開展文明村、星級文明戶和五好家庭等創建活動,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實現了精神文明建設和鄉土文化傳承的有機融合,具有濃郁鄉愁情緒和現代文明意識的鄉土文化成為江寧美麗鄉村的獨特標識。
堅持治理為要,夯實基層和基礎,增強農村社會發展活力。堅持黨建領航,開展特色田園鄉村“五雙”行動,建好“雙強”隊伍,打造“雙型”陣地,開展“雙促”活動,搭建“雙聯”平臺,選樹“雙特”典型,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力、引領力、組織力和號召力,促進農村基層黨組織全面過硬、全面進步。創新鄉村治理結構和體系,提升以“四個民主”為核心的議事決策水平,構建完善“三社聯動”機制,打造綜合服務平臺,推進政社互動,提升村級承辦政府事項的水平。創新網絡化社會治理機制,落實“一張網、五統一”要求,形成全面覆蓋的鄉村服務管理網格。在南京市率先建立了一批鄉賢隊伍,發揮鄉賢在特色田園建設、鄉村治理、誠信體系建設等方面的引領作用,促進農村和諧穩定。
堅持富民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續提升農民獲得感。始終把富民作為檢驗建設成效的唯一標準,引導扶持農民和村集體經濟組織在產業鏈條延伸,新產業新業態培育找準切入點。對投資體量較大、本地農戶和集體無法承擔的產業項目,盡可能引入國企集團和社會資本;對適宜集體和農民的產業項目,加強引導管控,盡可能讓農民和集體參與,共享發展成果。深入推進以“三地一產”為核心的農村綜合改革,加快盤活用好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農民承包地、宅基地以及閑置房屋等資源資產,推動農村各類沉睡資源資產重新配置,不斷放大農民財產性收入。在發展綠色經濟過程中,注重與扶貧攻堅有機結合,以新產業新業態帶動困難群眾就業創業,產業扶貧取得明顯成效。
“兩山”理論指導下的美麗鄉村建設是實現城鄉二元文明共生和城鄉均衡發展的必由之路。江寧區在“兩山”理論的探索實踐中取得了可喜成績,打造出美麗鄉村的升級版,其創新經驗對于全省其他地區持續發力、攻堅突破,在更高起點、更高質量上推進鄉村振興,具有較大借鑒意義。
啟示一:建設美麗鄉村,要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在農村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總抓手,需要久久為功,堅持一張藍圖一以貫之。江寧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績,得益于規劃的超前謀劃和執行力度。早在2012年江寧區就結合土地、產業等區域規劃,對城鎮功能區外的所有村莊進行了綜合評估,從自然資源、人文歷史、特色產業、城市化進程等多方面綜合考慮,確定了全區村莊布點規劃,并對每個村莊的發展定位進行了明確。區委、區政府堅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一任接著一任干,創新建立規劃助理員隊伍,統一負責鄉村規劃落地實施,做到了全區一張圖、上下一盤棋。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事關城鄉一體化以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順利推進和整體發展質量穩步提升的系統性工程。因此,要把規劃放在首要位置,突出個性特色,不能急于求成;要用“七分力量抓規劃、三分力量抓建設”,堅持“不規劃、不設計,不規劃、不施工”;要聚焦問題、一抓到底、持續推進,杜絕項目的盲目性和無序性,確保美麗鄉村建設成效。
啟示二:建設美麗鄉村,要堅持產業融合主軸線。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中之重。從金花村起步到現在的“四變五新”,江寧區都始終把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作為踐行“兩山”理論、實現鄉村振興最重要的一環抓緊抓實,深入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大力發展生態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民宿業等全新業態,實現了一、二、三產業的興旺發展與深度融合。江寧的經驗告訴我們:建設美麗鄉村,產業是基礎,每個地區都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主動順應“互聯網+”趨勢,發展優勢產業、特色產業、電商產業,發展效益高、前景廣、可持續的現代都市農業,推進規模經營、特色經營,打好品牌優勢。
啟示三:建設美麗鄉村,要堅持富民初心不動搖。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建設美麗鄉村,要把農民增收作為中心任務,把美麗鄉村建設的“美麗成果”轉化為農村經濟發展的資源優勢,努力拓寬農民創業途徑和增收渠道。江寧區把民心作為最大的政治,把富民作為最終落腳點,“三個袋子”越來越鼓:示范村內人均可支配收入是當年全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5倍;經營戶戶均年利潤10萬元以上;集體經營性資產、經營性收入分別是建成前的3.6倍和3.1倍;每個示范村都建有700多平方米的文化活動載體,舉辦各類活動,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
啟示四:建設美麗鄉村,要堅持內外兼修一起抓。美麗鄉村的“美”不僅美在自然環境,還美在生產生活等方方面面。江寧區始終按照“五位一體”發展要求,既注重因地制宜實施環境綜合整治和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塑造美麗外形;又注重抓好特色產業發展、基層黨建、文化文明建設,打造美麗內涵。通過學習借鑒蘇南、浙江、成都等地經驗,廣大黨員的思路、眼界、能力顯著提升,對標找差、比學趕超的氛圍更加濃厚,“坐不住、等不了、慢不得”的進取意識更加強烈,依托區位條件和資源稟賦逐步探索出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啟示五:建設美麗鄉村,要堅持深化改革再創新。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黨既要政治過硬,也要本領高強,要增強改革創新本領,保持銳意進取的精神風貌,善于結合實際創造性推動工作。江寧區的美麗鄉村建設之所以獲得成功,關鍵就在敢于開拓創新,敢于打破慣性思維和路徑依賴。啟示我們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要把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融入思想和行動,轉變過去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式發展模式,算經濟賬更要算生態賬,算短期賬更要算長遠賬。要時刻注重可持續發展,將生態優勢轉變為實實在在的發展優勢,創造機會提供平臺支持廣大農民創業就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讓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