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春華
近年來,國家針對關閉破產國有企業退休人員享受醫療保險待遇出臺了政策,中央財政也投入巨額資金,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關閉破產國有企業退休人員的醫療保障問題,但對于在一些經營規模小、生命周期短的私營企業工作的退休人員,如果企業破產了,醫療待遇就沒有保障了,這顯然很不公平。因此,沒有國家制度層面的保障,僅靠財政出資并不能徹底解決所有問題。
我國退休人員醫療保障至今沒有實現社會化管理,國家從制度層面也沒有明確。現行醫療保險制度規定,退休人員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個人不繳費。實踐中,退休人員的醫療待遇與單位的繳費掛鉤,退休人員享受醫療待遇與參保單位的繳費捆綁在一起,若參保單位經營狀況出現風險,無力繳納醫療保險費,或者單位不存在了,繳費責任無法落實,退休人員就不能正常享受醫療保險待遇。在現行制度下,不論是國企,還是私企,只要企業關閉破產,退休人員的醫療保障就會出現問題。
1.保障“病有所醫”的重要舉措。從古至今,“老有所養”和“病有所醫”就是人民群眾對社會的美好構想。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退休人員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國家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辛苦一輩子,退休后“病無所醫”,于情于理都是不應該的,而且有失公平。只有實行醫療保障社會化管理,使參保人員退休后享受醫療保險待遇與原工作單位脫鉤,不受原單位經營狀況、繳費能力的影響,才能更好地讓退休人員安享晚年、病有所醫。
2.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企業間破產、兼并、改制、重組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失去原有單位的依托,醫療待遇得不到保障,這就要求政府必須承擔起責任,讓退休人員從原工作單位中剝離出來,建立退休人員醫療保障社會化管理制度,切實保障退休人員的醫療待遇。這不僅可以減輕企業的負擔,消除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的顧慮,另一方面也是國家進步、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3.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我國退休人員養老保險社會化已實行多年,而且多年來運行平穩,退休人員醫療保障問題也應順應國情和民意,讓人民群眾享受更多紅利,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4.實現養醫結合的必要條件。隨著中國老齡化進程加快,老年人的醫療需求日益增加。有數據顯示,2017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已超過2.3億。在老齡化速度上,我國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老年人口超過兩億的國家,老齡化程度的加劇,讓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任務越來越繁重。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資源實現有序共享。當前我國“醫養結合”管理及監督評估體系不夠健全、醫與養雙向互通銜接不足、服務能力不高、保障體系尚待完善等短板成為其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如何解決好這兩億多老人的后顧之憂,成為擺在黨和政府面前的重要問題。因此,加快退休人員醫療保障社會化步伐迫在眉睫。
1.加強頂層設計,完善醫療保障制度。國家應盡快出臺政策,從制度層面予以明確退休人員醫療保障社會化統籌管理。為了確保退休人員的醫療消費需求,提高醫療保障能力,保證基金供給,按照國家規定,參保人員退休時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的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符合政策規定的,退休后就應當正常享受退休人員醫療保障待遇。
2.加大民生投入,建立資金保障制度。我國已提出了“人人享有基本醫療保障”的目標,從保障角度來說,凡是沒有能力參加醫療保險的人,政府應主動承擔責任。李克強總理在2018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下大力氣解決群眾看病就醫難題,要辦利民實事,多解民生難事,兜底民生底線,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年來,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在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上提供了大量的資金保障,但在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上沒有提供資金保障。而退休人員普遍年齡高、疾病多、醫療費用支出大,恰恰需要政府發揮作用,加大資金保障,用醫療保險化解這些風險。
3.明確政府責任,推進長效保障制度。制度管理層面的同時,要做到基金應收盡收??傮w看,我國醫療保險基金結余較多,有能力負擔起退休人員的醫療需求。但長遠看,退休人員的醫療需求是很大的,若醫療保險基金不能維持平衡,政府應承擔“兜底”責任。這個責任不僅僅是“兜底”,還應建立醫療保障基金預警制度,并根據各地經濟能力差別和基金結余情況,建立一個經常性的、制度性的長效保障機制。(作者單位:焦作市社會醫療保險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