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飛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社會發展、城市建設中的“有”與“無”的話題進入2018年國考市(地)以下綜合管理類和行政執法類申論試卷(本文稱B卷),同A卷一樣這一話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和思考,筆者從申論研究的角度,對試卷發生的變化和作答思路進行簡要分析。
1.選題“有”與“無”,辯證哲理,發人深省。B卷以老子的“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一名言為線索,圍繞當前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熱點展開,將“建設美麗中國必須做到人與自然和諧”這一大課題濃縮為“城市建設與管理理念”這一具體問題,讓考生通過閱讀資料和作答,思考在城鎮化建設步伐不斷加快的大背景下,面對密密麻麻的高樓大廈和人造假景,切實體會居民的真實感受,從中體味到“有”與“無”的辯證關系,充分認識城市建設不只在“造景”,更要借此“化人”的深奧道理。通過論證能夠得出:我們的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工作目標,這就是城市建設與管理的理念。
2.資料典型,古今中外,案例清晰。此卷給定資料共6000字,分為6則子資料。資料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涵蓋古今中外,內容豐富。“沙壩村的土地承包”“L村的書記壓力”“巴黎新橋成為社會平衡器”“月亮灣地下綜合管廊”“老子的名言”等,都非常典型,為考生的具體作答提供了有力的指向。二是與A卷相比,改變了試題與資料一對一的慣例,第一題與第三題均針對兩個給定資料,這無疑增加了考生閱讀、概括的難度,這種“綿里藏針”的改變,似在暗示考生需強化閱讀與概括的基本能力。
3.試題考點新,題型穩定,聚焦發展。在此卷中,題型設置相對穩定,仍然是五道大題,內容聚焦社會發展。B卷同A卷一樣設置了兩道分析題,加大了對考生分析能力的考查。卷中最明顯的變化是試題的考點不同于以往,即提問的形式有所改變。例如:第一題要求概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政策的“發展過程”,有意拉長概述的時限,且包含一定的常識在內,增加了答題的難度。第二題要求分析L村支書面對村民土地調整要求感到壓力大的理由,看似簡單的問答題,其實是讓考生從多個方面進行綜合分析,找出理由,且文字僅限200字,表述難點不言自明。第四題要求寫一篇地下管廊建設情況講解稿,乍看沒有什么新意,其實不僅要讓考生介紹“地下管廊”什么樣,還要介紹“地下管廊建設情況”,即如何建設的。
4.作文以人為本,平衡理念,戰略前瞻。命題作文:試談 “有”與“無”。從文題來看,很有新意,充滿辯證關系,但對考生來說,寫作有一定難度。這種命題作文是在考査考生辯證思維的能力,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文字寫作的論證能力等;正是從這嚴酷的考試競爭中,佼佼者才能脫穎而出。其實,只要考生認真閱讀給定資料,一般都不會跑題,只是要寫出一類文確實較難。寫好此文,關鍵是要充分理解和處理好“有”與“無”在城市建設與管理中的協調平衡要素,二者既不可或缺,又不能只偏重一點,要統籌兼顧,其前提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樣的作文選題,對于社會發展戰略來講,具有非常強的前瞻性,其意義不言自明。
此題是一道概括題。讓考生根據給定資料1和給定資料2,概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政策的發展過程。此題難度不大,只是涵蓋了兩個資料,打破了“一對一”的出題方式。概述“發展過程”,就要抓住年限,掌握相關常識知識,按順序排列,并要注意字數與關鍵詞語的運用。具體作答參考如下:
農村土地承包政策發展過程是1980年前后,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中央“包產到戶”“包干到戶”文件下發;二是1981年,第一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初步落實,土地集體所有,農民有經營權、使用權;三是1984年,中央提出土地承包期一般應在五年以上;四是1997年,第二輪土地承包,提出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不變;五是2003年,實施《村土地承包法》,明確承包土地以戶為單位,減人不減地;2017年,提出土地承包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
此題是一道分析題。讓考生分析L村村支書面對村民提出土地調整的要求,發出感慨,覺得壓力很大的理由。此題只有200字的作答空間,理由分析較難。所以,必須認真閱讀給定資料2,提煉出幾個方面要點進行分析,比如:地已分完無地再調、需求不一實在難調、國家政策嚴限不允許調等。具體答題參考如下:
面對國家政策與村民需求之間發生矛盾的復雜情況,村支書對土地調整感到壓力大符合實際。理由:一是已無地再調。人口增減大,預留地已分完,“增人增地但減人不減地”的辦法難以為繼。二是需求多難調。有的戶人多地少,有的戶人少地多種不過來,有的進城打工不種地,承包地撂荒。三是政策不讓調。國家土地調整政策限制,承包期內不得調整承包地。四是壓力大如何調。農戶認為不公平找政府要求調整,政府支持,村里確實準辦。
此題是一道分析題。讓考生談談對“城市建設與管理的目的如果僅僅是為滿足經濟或某種美觀訴求,顯然是片面的,甚至是短視而危險的”這句話的理解。如同第一題,此題對應資料也是兩個,作答有一定難度。答好此題,必須在把握好兩個給定資料的基礎上,抓住這句話的實質,即“僅僅是為滿足經濟或某種美觀訴求”的實質是忽視了人文意義和文化價值,城市建設與管理不僅為“造景”,重要的是“化人”,必須處理好城市建設與人的生活環境之間的關系。照此分析下去,這句話就好理解了。具體作答參考如下:
這句話正確,其實質在于忽視了人文意義和文化價值。
城市建設與管理都是為人服務的,“建設”只是一個基礎,其塑造和養成不只在“造景”,更要借此“化人”。不能因為密密麻麻的單元樓,而擠占了人們休閑娛樂的空間,不能因為涼亭假山的點綴,而破壞歷史院落的肌理。我們必須看到,一味追求商業化表面經濟繁榮與美觀,會使傳統文化氣息蕩然無存,城市居住環境每況愈下:生活單調,缺少溝通,心情壓抑,甚至“喘不過氣來”。
因此,在“共享”理念的當下,必須理順歷史文化保護、商業發展和居民人居環境的關系,借鑒城市設計先進經驗,恢復城市公共領域功能,彰顯城市人文意義和文化價值,消解市民對立情緒,真正給居民帶來幸福感、歸屬感和安全感。
此題是一道應用文寫作題。讓考生寫一份S市地下管廊建設情況的講解稿。前幾年出過關于講解稿的試題,但那是介紹媽祖神像,而這次是要介紹地下管廊的“建設情況”,雖內容不同,但都是面對參觀者進行介紹的文字材料。因建設過程較復雜,所以歸納的難度有所增加。應用文寫作既要有標題,又要有稱謂,既要有輕松的開篇,又要有對管廊的簡介,更要有簡潔有序的建設情況綜述。具體作答參考如下:
關于S市地下管廊建設情況的講解稿各位觀展的同志們:
當你走進月亮灣商務區,找不到一條“馬路拉鏈”,空中看不到一張“蜘蛛網”,因為地下綜合管廊將自來水管道、供電、通信電纜等管線均遷入地下,成為城市公共配套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月亮灣地下綜合管廊平穩運行多年,是個長920米,斷面3.4米×3米的T形長廊,鋼鐵支架如同超市分層貨架內部管線有序排列且預留管線空間。
管廊建設我們抓了以下工作:一是建立領導小組。市長擔任組長,并涵蓋轄區內單位主要負責人,形成多元主體常態化溝通和快速推進機制,編制規劃、統籌管理。二是借力社會資本。組建開發公司,吸收社會資本,解決了資金和建設主體問題。三是確保工程質量。經調研反復論證,建設全面監控、感知系統,留有升級接入口,實施統一管理的高質量工程。四是打造利益共同體。制定合理收費項目和標準,以打造利益共同體的創新方式,調動用人單位積極性,讓其參與規劃、設計和建設過程,提高綜合收益。
此卷的作文是命題作文,要求以《試談“有”與“無”》為題寫一篇文章。“有”和“無”是老子提出的觀點,其中充滿了辯證的哲理性。一些考生一看到這個作文題,就感到“頭腦中ー片空白”,不知從何下筆。筆者認為2018年的作文題確實較難,它是在考量考生辯證思維、社會實踐、寫作能力的綜合水平。寫好此文,第一,要理解老子“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句話的含義,搞清楚“有”與“無”之間的關系,旨在強調“有”與“無”二者必須兼顧平衡。第二,審讀題干明確寫作方向,即圍繞給定資料反映的城市建設理念中的問題聯系實際進行論述,要抓住“城市建設理念問題”。第三,看清要求,思考行文,“自選角度”“參考給定資料,但不拘泥于給定資料”,選好角度,找準寫作的切人點。第四,聯想前面的資料及試題,得出結論:城市建設理念必須體現人文意義和文化價值,不僅是“造景”,更要“化人”。至此,再看看進入新時代城市建設中的“有”與“無”,相信考生一定會有感可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