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弊端與社會問題暴露出來,迫使人們思考城市的新出路。本文以“桃花源”為視角,分析田園綜合體政策導向的必然性及其將會給社會形態帶來的影響,通過對相關案例的探究,為今后打造田園綜合體提供范例。
關鍵詞:“桃花源”;田園綜合體;可持續性
近年來,城市化進程逐漸加快,城鄉經濟發展不均衡,城市與農村的對立與矛盾也愈發尖銳,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大批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使城市人口急劇膨脹、地價房價急速上漲、就業崗位減少,使得就業更加困難、農村經濟發展更加落后,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且出現大量留守兒童和老弱病殘人士無人看護等,這給社會的長治久安帶來了很多不穩定因素。因此,如何平衡城鄉發展是一個亟待思考的問題。基于上述現象,2017年2月5日,田園綜合體作為鄉村新型產業發展的亮點措施被寫進中央一號文件。
1 田園綜合體的由來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現擁有13億的人口,農業依舊是我國的根基。一方面要改善農村的環境,提供就業崗位和穩定的經濟收入,吸引去城市打工的人們回到家鄉,吸引游人前去感受生活,另一方面也要發展農業。田園綜合體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為實現中國農村現代化、農村城鎮化以及社會經濟全面發展提供了一種可持續性模式。追溯田園綜合體的由來,會發現其早已萌芽。
1.1 道家思想“世外桃源”的景觀模式
土地開闊平坦,村落光線充足、緊湊有致,村落周圍是肥沃的田地,此處河渠蜿蜒,塘堰密布。種有桑樹、竹林等。阡陌縱橫,井然有序。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繪出的是蘊含道家思想的“世外桃源”,是人們心中的烏托邦,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豐產景觀。現在看來,這種“桃花源”符合現代田園綜合體的雛形。梁啟超曾把“桃花源”稱作是“東方的烏托邦”,這讓人們開始反思現代“桃花源”實現的困難程度與可能性。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語境下,人們與自然似乎隔絕開來,逐漸淪為活動在各大建筑體中的室內動物。現實世界的“田園”已經離人們遠去,而城市田園精神內涵似乎也變為了“現代商業、工業、科技社會的多重交接和構筑之后的和平和安逸”,[1]人們雖然身處在這個由鋼筋混凝土構成的世界里,但依然向往“世外桃源”。
1.2 儒家思想“天下大同”的社會治理模式
除了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中同樣含有“天地大同”這種理想主義色彩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儒家所描繪的理想主義思想對構建理想社會治理模式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道家“世外桃源”理想的景觀模式與儒家“天下大同”理想的社會治理模式共同構成了人們心中的理想之地。雖然“桃花源”是虛構的,但是有其影子的鄉村在中國并不少見,在某種意義上,正是由于中國人民對“桃花源”這種理想主義思想的追求與建構,才使得中國千年來的農業生產機制得以穩定發展。[2]而田園綜合體就是一個無限趨近于“桃花源”的概念。
縱觀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人們對“桃花源”的追求從未停止。西方有柏拉圖的“理想國”,這是西方理想主義的開山之作,從康德的“至善”德性論、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到保羅·蒂利希的絕對信仰“超越上帝的上帝”,從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到康帕內拉的“太陽城”,以及梭羅“簡樸”生活觀和田園派霍華德“明日的花園城市”,這些無一例外反映了人們對“世外桃源”的向往。因此田園綜合體并不是社會發展偶然的產物,而是社會的必然產物。
2 順應時代發展下的田園綜合體
根據《桃花源記》中的描述,足夠寬敞的建設場地、整齊有序的建筑排布、適合栽種蔬菜瓜果的肥沃土壤、適宜養殖魚苗的池塘以及成片的桑樹林等,這些條件都非常適宜發展基塘農業。
基塘農業是珠江三角洲人民因地制宜,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不斷改進得出的一種獨特的農業生產方法。基塘農業由塘基和魚塘兩大部分組成,這兩者又各自形成生態小循環。塘基上種植經濟作物等,與魚塘互相促進。在基塘農業中以桑基魚塘最為典型:魚塘中養各種魚類,塘泥作為培基,其上栽植桑樹,塘泥為桑樹提供養料;桑樹上養蠶,而落入池塘的蠶的排泄物又成為了魚的飼料,一個環節的廢棄物成為下一個環節的原料,從而在這個基塘生態系統內完成了能量傳遞與物質循環,形成了“基養塘,塘養基”的可持續性發展狀態。同時,由于基塘所在地點與自然河流緊密相連,所以基塘系統也具有蓄水、下滲等類似濕地的生態調節功能,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蓄洪防旱的作用。[3]基塘農業可持續性景觀是人工與自然相結合的水環境生態系統、生物鏈的良性循環、韌性農業景觀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下,如何打造成功的田園綜合體?光是空間的起承轉合顯然是不夠的,需要發展可持續性農業景觀,除此之外,為了避免農村設計“千村一面”的現象,農業景觀還需要結合文化,才能獨樹一幟,吸引游人前來游賞。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但在文化傳承方面做得不是很好,如何將文化融入景觀設計中、融入田園綜合體的建設是一個關鍵點。我們一方面要傳承文化、弘揚文化,另一方面要輸出文化,抵御現今越來越嚴重的文化入侵現象,景觀結合文化在旅游宣傳方面會是一個很好的亮點。[4]
3 實例研究——廣東省佛山市江義村田園綜合體
江義村位于廣東省順德區,是一處環水小村莊,擁有近千年的歷史底蘊。江義村同時也是嶺南以基塘農業為主的重要農田保護區域。在美麗鄉村振興戰略計劃下,江義村作為田園綜合體示范區重新進行了規劃整治,從單一的桑基魚塘農業生產物質建設轉向了綜合性開發建設的新農村,在傳承本地特有的歷史文化的基礎上,將自身打造為集農業生產、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在特色鄉村的建設中,江義村把自身本土農耕文化融入規劃設計,加入了劇院、文化發展中心、村史館等文化建筑。村史館中展出了江義村的舊地圖和舊文物,這些文物記載了江義村近千年的發展歷史與變遷,同時也保存著村民最珍貴的記憶與鄉愁。作為嶺南桑基魚塘農業的典型代表,江義村在規劃的過程中整合了桑基魚塘的形式,合并一些碎片化的小桑基魚塘、深挖一些較淺的魚塘以及把一些無規則的魚塘改為規則化魚塘,從村內遠看農田保護區,基塘通過整合顯得規則有序,將村子的倒影囊括其中,從而大大改善了江義村的整個形象。同時對江義村的特色農產品“加州鱸”進行加工包裝,在內設立加州鱸養殖協會和淡水魚博物館,在外申請江義村“加州鱸”原產地地理標志,從而推出特產,實現“產業興村”,促進村莊持續發展。
除此之外,江義村還規劃設置了農業觀光區和農業景觀區,利用環境優勢,在風光秀美的空余地帶設置了觀景平臺、花廊等,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基礎上,還增加了許多漁業休閑活動,例如喂餌、垂釣等,以及蔬果采摘、農家樂等活動,豐富了江義村的休閑旅游內容,將村莊生產與休閑旅游結合發展,讓來到此地旅游的人們親近自然、享受生活、體驗民俗與當地的農耕文化。除了整合開發村落行,在江義村田園綜合體的規劃建設中還針對現狀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設置了濕地凈化區。其以“生態凈化”為設計主題,重視生態和景觀兩方面的效果,通過分析江義村的水系連通現狀,在此基礎上加以調整,從而打造村莊濕地生態循環系統,對江義村的農業廢水進行回收加工處理,進而實現景觀塑造與自然生態保護同步推進。
江義村田園綜合體的規劃建設可以說是比較成功的,既改善了江義村的農業綜合發展情況、引進了農業休閑旅游產業,在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又結合了本土文化,走出了“江義特色”。2014年,江義村榮獲“中國最美鄉村”榮譽稱號,獲得了“循環發展獎”。江義村的成功為農村發展現代化奠定了基礎,在建設美麗鄉村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鄉村得到了改善,呈現出一派現代田園新景象。
4 結語
城市與農村的區別在于城市更多體現著人們對自然的改造與馴化,體現著以人的需求為中心的理念,而農村更多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不能全盤否定城市的模式,也不能全盤肯定農村的模式,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城市及農村各有其發展的優勢與劣勢,[5]而田園綜合體則更多避免了兩者的劣勢。城市和鄉村的對立與分隔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發展,要將城市與農村相結合,打破現狀,才能產生新希望、新模式與新文明。在美麗中國城鄉一體化田園綜合體的建設下,新時代的“桃花源”正在重現。
參考文獻:
[1] 張煒.陶淵明的遺產[M].北京:中華書局,2016:226.
[2] 俞孔堅.從“桃花源”看社會形態與景觀韌性[J].景觀設計學,2019,7(03):6-7.
[3] 田夢曉.當代基塘景觀的空中觀察[J].景觀設計學,2019,7(04):130-138.
[4] 王千意,黃瀅.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鄉村景觀設計——以常州梅林村為例[J].設計,2018(23):67-69.
[5] 丁元.鄉村振興戰略下構建田園綜合體模式的探索與思考[J].農業經濟,2019(11):24-25.
作者簡介:張潤楠(1997—),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