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民主法治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黑惡勢力在一定范圍內依然存在。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是以習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一個重要的戰略舉措,是推進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和治理能力建設的關鍵,也是當前政法工作的重要內容。本文論述了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的重大意義,并提出了在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中要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堅持刑法的謙抑性原則,貫徹寬嚴相濟的形勢政策并保障人權。
關鍵詞:掃黑除惡 ? 重大意義 ? 法治要求
改革開放四十年,隨著經濟改革、社會轉型、市場經濟負面影響和社會管理能力的局限,黑惡勢力雖然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在一些地方、行業仍然蔓延并呈現新動向。針對這些問題,習總書記提出 “‘老虎要露頭就打,‘蒼蠅亂飛也要拍。要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嚴厲整治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要把掃黑除惡同反腐敗結合起來,既抓涉黑組織,也抓后面的‘保護傘。”[1]掃黑除惡作為一項嚴肅的政治任務正在全國轟轟烈烈地展開。
一、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的重大意義
涉黑涉惡問題嚴重阻礙了新時代社會的健康發展,不僅破壞了社會主義市場秩序,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極大的危害,而且也侵入到了基層政權中,影響了基層政權的穩定。基層政權不穩又會影響到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掃黑除惡專項斗爭能否取得勝利,直接影響到國家和社會能否長期安定、太平,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對黨的擁護還是反對,直接涉及到黨的基層政權能否穩定,直接牽涉到公民法治意識的培育和合法權利的保護。因此,無論從政治上講還是從法治上講,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都具有重大意義。
(一)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可以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秩序
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掃除這些行業的黑惡勢力,打擊其違法犯罪行為,可以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秩序,保障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可以維護社會安全
黑惡勢力犯罪嚴重威脅著社會安全。通過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可以維護人民群眾的正當權益,維護社會秩序,保障社會安全。
(三)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可以保障人民群眾人身安全
黑惡勢力使人民群眾的人身安全沒有保障。根據相關統計,每一個涉黑涉惡的案件都犯有危害人身安全的罪行。為了排除異己,掃清障礙,他們要么故意殺人,要么故意傷害,導致受害人有的被殺害,有的背井離鄉,骨肉離散。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通過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嚴厲打擊危害人身安全的犯罪,才能使人民安居樂業。
(四)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可以鞏固基層政權
為了長期存在并發展壯大,黑惡勢力必須尋求來自于黨政部門相關人員的庇護,而充當保護傘的往往就是基層政權和政法部門中的黨政干部。有些人謀求了不正當的非法利益,導致人民群眾的政治經濟利益被踐踏,使基層政權徒有其名,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對黑惡勢力犯罪決不能姑息,對其背后的“保護傘”更要嚴厲懲處,這樣才可以鞏固基層政權。
二、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的法治要求
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是司法部門的重要工作,具有深刻而鮮明的法治屬性。這就要求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在法治的框架內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
(一)堅持謙抑性原則是掃黑除惡應當秉持的理念
刑法的謙抑性就是指在動用刑法時要克制節儉,盡量減少動用,能不用盡量不用,不能恣意濫用,更不能擴張越界。如果運用民事、行政等法律手段可以處理的案件,就沒有必要動用刑法。在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中,盡管強調從嚴從快,但是必須堅持刑法的謙抑性原則,不能勉強刑法的介入。一是要求在有罪與非罪問題上不能勉強。在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中,為了維護社會秩序,保障一方平安,司法部門有可能會增強打擊力度,擴大打擊范圍。但是,動用刑法必須符合刑法規定的犯罪行為的構成要件,對于社會危害性不大的黑惡勢力的違法行為,可以通過民事、行政等手段處理的,就沒有必要也不應當動用刑法,把其劃入“掃黑除惡”的范圍而進行嚴打。有的黑惡勢力的行為盡管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但是刑法對此沒有作明文規定,對于這類行為,不能適用類推的邏輯而勉強將其認定為某種犯罪。二是要求在量刑上不要過分。這次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的重點是把持基層政權的“村霸”“鄉霸”等黑惡勢力的犯罪,對這些犯罪要高度重視并嚴厲處罰,但是并不表示對他們的處罰可以突破刑法規定的法定刑的范圍。掃黑除惡要求從嚴從快,但必須在法律政策的框架內從嚴從快。“從嚴”是實體上的要求,意味著在量刑上的自由裁量權,但是必須在法定刑的范圍內從嚴。三是要求在程序上不得違反正當程序。“從快”是程序上的要求,意味著及時偵查、起訴和審判,但并不是說可以省略程序、規避程序、甚至違反程序,“從快”也必須在程序正義的基礎上才可以從快。
(二)嚴格貫徹寬嚴相濟的形勢政策是掃黑除惡的應有之意
按照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的工作要求,對“黃賭毒”、“套路貸”等特定的違法犯罪行為要嚴肅處理,重點打擊。所以,在掃黑除惡過程中,要克服片面從輕。但是,寬嚴相濟是我國刑事司法的一條基本政策,在掃黑除惡過程中同樣要避免重刑化思想,一味從重。在定罪量刑過程中,要根據黑惡勢力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犯罪原因、被告人具體情況、悔罪態度等所有情節全面分析評判,切實做到重罪重罰,輕罪輕罰,罰當其罪。對黑惡勢力共同犯罪中的主犯及其“保護傘”要依法從嚴處罰,絕不手軟,對于從犯和脅從犯,應當依法從輕、減輕或免除處罰。對于犯罪后拒不悔改,抗拒抓捕,繼續實施違反犯罪行為的黑惡勢力要從嚴從重堅決打擊,對于有自首及其他刑法規定的從輕、減輕甚至免除處罰的情節的,應當依法從寬處理。在刑法執行過程中,對于符合減刑、假釋條件的,應當依法作出減刑、假釋的決定。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掃黑除惡懲罰與教育的雙重目的,在懲罰犯罪的同時教育更多的人不要去犯罪,從而實現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三者的統一。
(三)保障人權是掃黑除惡應當堅守的底線
掃黑除惡以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目的是為了保障人民安居樂業。在充分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的同時,還應當保障黑惡勢力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權益。不能因為處在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的關鍵時期而忽視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從而影響司法公正。在偵查過程中要避免非法拘禁、刑訊逼供、暴力取證的問題。在起訴和審判過程中,要嚴把證據關和程序關,即使是性質惡劣的涉黑涉惡犯罪,也要按照法定的正當程序進行起訴和審判,保障嫌疑人、被告人的陳述權、回避申請權、調查取證申請權、辯護權、救濟權等各項權利。在證據采信問題上不能有僥幸心理,要堅持客觀、真實,審慎判斷,排除非法證據,做到證據確實充分。在法律適用上,要堅持罪刑法定、疑罪從無、無罪推定的原則,充分保障人權。我們沒有必要為了嚴厲地打擊一些黑惡勢力犯罪,而放棄程序公正的價值理念,違反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社會主義法治基本原則。今天的中國,法治已經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在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中,堅持法治理念,保障涉黑涉惡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不僅能夠確保每一起涉黑涉惡案件的公平正義,使其經得起歷史和法律的檢驗,更是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體現。
當前,依法治國已經成為我國的重要戰略舉措,同黑惡勢力作斗爭是法治社會建設的題中之意。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相信在黨中央的領導下,一定能夠取得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的偉大勝利,切實履行好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確保社會安定有序,鞏固基層政權、維護國家政治安全使命。
參考文獻:
[1]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人民出版社,2017.
[2]林鎧.談談“掃黑除惡”的新時代意義[J].法制博覽,2018,(29).
[3]劉武俊.“掃”出清朗之治[N].北京日報,2018-02-12.
(作者簡介:陳曉紅,碩士研究生,講師,單位:中共大同市委黨校,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