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連,杜珊珊,楊慧君
江西省興國縣人民醫院,江西 贛州 342400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由于膽紅素代謝異常導致膽紅素水平升高,從而引起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的一種疾病,發病率較高,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黃疸引起的膽紅素水平升高是暫時的,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現,7-10天消失,而病理性黃疸是為出生后1天出現,且血清紅膽素以每日升高超過5 mg/dl的趨勢發展,持續時間長易反復出現,如若救治不及時,還會引起其他嚴重并發癥,對新生兒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1]。本文分析白蛋白靜脈滴注聯合藍光照射對新生兒黃疸的治療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1 對象 選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新生兒黃疸患兒60例,選取的患兒均符合《實用新生兒學》病理性黃疸診斷標準[2]。將所有患兒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實驗組中,男孩17例,女孩13例;年齡3 d-11 d,平均(5.87±1.54)d。對照組中,男孩14例,女孩16例;年齡2 d-15 d,平均(6.04±1.97)d。比較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采用茵梔黃聯合藍光照射治療,采用間斷療法,光療時新生兒全身暴露,用黑色眼罩和黑色遮布遮住眼睛和會陰/睪丸,照射波長為425-475 nm,燈管長為20-25 cm,距離床面位置為39 cm左右,12 h/次,同時給予茵梔黃(生產廠家:山東魯南厚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30028,3 g/袋),口服,1 g/次,3次/d,治療2-4 d。實驗組采用白蛋白靜脈滴注聯合藍光照射治療,藍光照射與對照組步驟相同,在此基礎上,將白蛋白溶于10%的20 mL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劑量為1 g/kg,1次/d。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治療前后血清總膽紅素(TBIL)、結合膽紅素(DBIL)、非結合膽紅素(IBIL)和治療總有效率。療效評定的標準:痊愈:患兒的黃疸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血清總膽紅素≤85 μmol/L;有效:患兒的黃疸臨床癥狀及體征改善,85 μmol/L;≤血清總膽紅素≤220 μmol/L;無效:患兒的黃疸臨床癥狀及體征未消失甚至有加重趨勢。總有效率=(痊愈+有效)/總患兒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0.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使用t和(Mean±SD)表示計量資料,使用χ2和%表示計數資料,P<0.05表示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清總膽紅素比較 實驗組治療前血清總膽紅素(TBIL)為(207.89±11.23)μmol/L,結合膽紅素(DBIL)為(22.54±2.65)μmol/L;非結合膽紅素(DBIL)為(187.65±8.99)μmol/L;治療后血清總膽紅素(TBIL)為(116.47±8.15)μmol/L,結合膽紅素(DBIL)為(7.34±0.68)μmol/L;非結合膽紅素(DBIL)為(108.54±5.51)μmol/L。對照組治療前血清總膽紅素(TBIL)為(210.35±11.21)μmol/L,結合膽紅素(DBIL)為(21.32±3.31)μmol/L;非結合膽紅素(DBIL)為(187.24±9.12)μmol/L;治療后血清總膽紅素(TBIL)為(153.14±9.32)μmol/L,結合膽紅素(DBIL)為(8.83±1.34)μmol/L;非結合膽紅素(DBIL)為(109.25±5.48)μmol/L。治療后實驗組血清總膽紅素(TBIL)、結合膽紅素(DBIL)、非結合膽紅素(IBIL)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治療療效比較 實驗組治療后,痊愈19例,有效10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治療后,痊愈15例,有效11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86.67%。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新生兒黃疸有生理性與病理性之分,通常病理性黃疸病癥較嚴重,若不及時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將會導致新生兒病情加重,甚至造成生命危險。由于膽紅素能夠吸收藍光,當用藍光照射時,膽紅素分解增強,促使體新生兒體內膽紅素恢復正常。白蛋白是膽紅素的載體,當其作用于人體時,能夠使膽紅素與之結合,從而降低血清中游離的膽紅素水平[3]。白蛋白與藍光照射聯合治療能夠快速降低血清中膽紅素濃度,幫助新生兒改善黃疸癥狀。
本文研究發現,采用白蛋白聯合藍光照射治療的實驗組治療后實驗組血清總膽紅素(TBIL)、結合膽紅素(DBIL)、非結合膽紅素(IBIL)明顯低于采用茵梔黃聯合藍光照射治療的對照組,且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白蛋白靜脈滴注聯合藍光照射能夠明顯降低新生兒膽紅素水平,改善患兒臨床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