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西偉
濰坊市腫瘤醫院骨科,山東 濰坊 261041
根骨關節內骨折屬于較為常見的足部骨折問題,骨折后若治療不及時,治療方式不佳,容易導致骨關節功能喪失,造成患者殘疾[1]。因此,應利用有效的治療措施,彌補傳統治療中的缺陷,并通過及時有效處理,提高治療安全性,確保患者快速恢復。本次研究重點分析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應用效果,具體報到如下。
1.1 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以2016年1月-2019年1月醫院收治的80例根骨關節內骨折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結合采取的兩種不同治療方式進行分析,將患者納入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均為40例。治療組與對照組中,男性患者分別為27例和26例,而女性患者則為13例和14例,兩組患者的最低年齡分別為21歲和22歲,最高年齡均為61歲,平均年齡分別為(39.7±3.6)歲和(40.1±3.5)歲。治療組骨折原因:6例交通事故,15例摔傷,12例高處跌落,2例撞傷,其余5例。對照組骨折原因:1例撞傷,7例交通事故,16例摔傷,13例高處跌落,其余3例。統計分析兩組患者基礎信息以及骨折原因臨床資料,結果P>0.05,組間差異不明顯,可進行比較。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傳統撬撥治療措施。
治療組采取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方案,具體措施為:①治療前幫助患者取側臥位,并進行腰硬聯合麻醉。②于患者患肢位置綁定下肢氣壓止血帶,并在骨外科側作L切口,即經患肢出表層進入跟骨外側壁,實施分離跟骨骨膜和腓骨肌支持帶、腓腸神經以及跟骨附著部位,再將骨膜、皮瓣翻開,而皮瓣打開后應實施敞開切口牽引操作,并借助克氏針使距骨關節于跟骨外側壁充分暴露。③經跟骨結節位置開始,沿跟骨縱軸進針,直至骨折位置,并采取克氏針下壓,撬撥骨折位置。④骨關節復位后,應使用X線對復位效果進行檢查,確保復位成功后利用根骨板固定外側。⑤術后第2日適當進行關節活動護理,并于第3日更具恢復情況撤除引流管,同時使用抗生素實施抗感染護理。
1.3 統計學方法 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收集整理的跟骨關節治療數據,其中,計量資料用平均數±標準差表示,并用t檢驗法驗證組間差異,而計數資料用例(n)和率(%)表示,用χ2檢驗法計算組間差距,將P<0.05視為組間差異明顯。
2.1 相關指標治療效果 對比兩組患者術前、術后Bohler角、Gissane角治療情況,術前無明顯差異(P>0.05),術后相較于術前兩組均有明顯改善前后差異明顯(P<0.05),同時術后兩組治療效果相比,治療組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統計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患者骨折痊愈和住院時間,治療組相關指標用時均短于對照組,且出血量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相關指標對比(Mean±SD)
2.2 并發癥發生率 治療組的總發生率為2.5%(1/40),對照組為22.5%(9/40),治療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跟骨關節骨折治療中相對復雜,以往實施的治療措施難以取得理想的治療效,由于缺乏內固定,容易發生位移,增加并發癥發生次數,而采取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可有效彌補這一治療缺陷,提升整體的治療水平[2]。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治療跟骨關節內移位骨折時,與傳統治療方式相比,實施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更加利于術后患者恢復,臨床應用效果更加顯著。
綜上所述,在治療跟骨關節骨折患者時,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能后有效提升治療效果,對患者骨關節功能改善狀況更加明顯,并且可減少并發生發生率,具有較高臨床推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