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祥,葛敏,王蓓娟,黃嫻,倪殿濤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蘇州九龍醫院呼吸內科,江蘇 蘇州 215028
社區獲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在醫院外罹患的感染肺實質的炎癥,其致病微生物的組成在不同國家、地區之間存在著明顯差異,我國主要以肺炎支原體和肺炎鏈球菌為致病原[1]。肺炎支原體除引起支原體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 MP)外,還可引起心肌損傷、肝功能損傷、腦炎腦膜炎、皮疹等肺外系統損傷[2,3]。其中MP伴肝功能損傷越來越受到重視,本研究選取2014年10月-2018年10月期間收治的MP患者100例,分析臨床資料,探討MP患者的年齡、病情輕重、大環內酯類藥物應用與肝功能損傷發生率的關系,為臨床合理治療提供科學依據。
1.1 研究對象 選取本院呼吸內科2014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MP患者100例為實驗組,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齡16歲-80歲,平均(45.58±12.63)歲。對照組100例來自同期收治的細菌性肺炎患者,男55例,女55例;年齡16歲-80歲,平均(41.17±15.98)歲。實驗組與對照組平均年齡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診斷標準 支原體感染依據:(1)急性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肺炎支原體特異性抗體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變化;(2)血呼吸道病原體IgM抗體九聯檢測[4];肝功能正常值標準: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 0-40 U/L;天門冬氨基轉移酶(AST): 0-45 U/L;谷氨酰基轉移酶(GGT): 7-32 U/L。
1.3 MP分組情況
1.3.1 根據患者年齡將100例MP患者分為2組:小于60歲組,73例;大于60歲組,27例。
1.3.2 參照《內科學》第八版重癥肺炎診斷標準,將MP患者分為2組:輕癥組,91例;重癥組,9例。
1.3.3 MP患者按照是否使用大環內酯類藥物及時間長短分為3組:a組33例:入院前未使用過大環內酯類藥物;b組48例:入院前大環內酯類藥物治療1天-5天;c組19例:入院前大環內酯類藥物治療>5天。
1.4 治療方法 實驗組及對照組患者均予3代頭孢菌素或者廣譜青霉素+酶抑制劑聯合呼吸喹諾酮類藥物抗感染治療;發現肝功能損傷者,予“復方甘草酸苷針劑(美能)”80 mg 每日一次靜脈治療。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肝功能轉氨酶檢測結果以均數±標準差(Mean±SD)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顯示有統計學差異。
2.1 MP與細菌性肺炎肝功能損傷發生率的比較 實驗組患者ALT、AST、GGT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在統計學上有顯著性差異(P<0.001),見表1;實驗組中肝功能損傷患者有78例,肝功能損傷百分率為26.00%;對照組中肝功能損傷患者有42例,肝功能損傷百分率為14.00%,結果顯示實驗組相比對照組肝功能損傷發生率更高,兩組比較在統計學上有顯著性差異。(χ2=4.62,P=0.003)。

表1 兩組血清肝酶檢測結果(Mean±SD)
2.2 MP患者年齡與肝功能損傷的關系 <60歲的73例MP患者中,肝功能損傷占18例,肝功能損傷百分率為24.66%;27例>60歲的MP患者中,肝功能損傷占13例,肝功能損傷百分率為48.15%,顯示>60歲的MP患者相對于<60歲的MP患者更易合并肝功能損傷,兩組比較在統計學上有顯著性差異(χ2=5.39,P=0.002)。
2.3 MP患者病情輕重與肝功能損傷的關系 91例輕癥MP患者中,肝功能損傷占25例,損傷百分率為27.47%;9例重癥MP患者中,肝功能損傷占6例,損傷百分率為66.67%,可見,MP重癥患者肝功能損傷百分率比輕癥患者的肝功能損傷百分率明顯偏高,兩組比較在統計學上有顯著性差異(χ2=9.43,P=0.000)。
2.4 MP患者大環內酯類藥物應用與肝功能損傷的關系 a組33例MP患者中,肝功能損傷6例,損傷百分率為18.18%;b組48例MP患者中,肝功能損傷17例,損傷百分率35.42%,c組19例MP患者中,肝功能損傷占8例,損傷百分率42.11%;可見,使用大環內酯類藥物的患者比未使用該類藥物患者的肝功能損傷發生率高;且治療的時間越長,肝功能損傷的發生率就越高,三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76,P=0.004)。
支原體是引起非典型性肺炎的重要病原體之一,約占10%-30%,其中兒童和青少年最容易感染[5]。成人散發性MP的發病率4%-8%,但在流行期間可增加至20%-40%[6,7]。除引起MP外,亦可引起肝膽系統、中樞神經系統、骨關節、皮膚軟組織及心血管系統損傷。田維燕[8]報道常見肺外并發癥為肝功能異常(35.71%)、皮疹(23.21%)、消化系統疾?。?7.86%),另外還可伴發心肌炎及粒細胞減少等疾病。肺外并發癥發生機制目前仍考慮支原體與人體組織器官存在部分共同抗原,故支原體感染后機體可產生相應組織的自身抗體通過免疫性損傷引起肺外并發癥,嚴重者可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礙。
對于成人MP,大環內酯類、四環素類和喹諾酮類抗生素均是有效的藥物。但對于MP患兒,僅有大環內酯類藥物適用。范存杰等[9]觀察100例MP患兒,在阿奇霉素治療前、第2療程及第3療程開始前分別抽取靜脈血送檢肝功能,異常者給予處理并復查。結果發現肝功能損害發生率3.78%,且肝功能受損與年齡密切相關,年齡越小,肝功能損害發生率越高。本研究結果也證實了年齡、重癥MP肺炎、大環內酯類藥物應用是成人肝功能受損的易感因素。
大環內酯類藥物除導致肝功能損傷外,支原體耐藥亦成為新的難題。期望未來隨著對耐藥機制的深入研究,可以促進耐藥MP檢測快速分子診斷方法的建立,以期提高MP的診療質量,減少患者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