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萌 董麗葉 和書琴 李佳諾
首都師范大學 北京 100089
一線城市向來是人口流入重地,隨著人口流入數的增多,流動兒童增加,同時由于B市的戶口制度導致許多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成為了失學失業失管的“三失”兒童,使得許多人看到其中的需求和商機,從而建立了民辦打工子弟學校。
打工子弟學校自1993年就展現出了一發不可收的態勢,但是近幾年來打工子弟學校的生存現狀不容樂觀,大部門學校均面臨不同形式的關停、搬遷和拆除。許多打工子弟學校老師也因此受牽連,紛紛離開B市工作,甚至有些打工子弟學校老師已轉行,投入其他領域的工作。
本文就此對打工子弟學校老師開展研究,了解打工子弟學校老師這一群體近些年的發展困境和問題。此文所研究的打工子弟學校老師是指在大都市民辦類學校從事教學工作處于流動狀態的非京籍教師,力求了解該團體面臨的困境與問題,并以教育社會學的視角與教師專業成長精神性的角度進行分析。
周皓認為,社會融合是流動人口在流動所到之處接受與適應當地社會文化的過程,并以此構建良性的互動交往,相互“滲透、交融、互惠、互補”。[1]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基本是從適應到區隔融合、再到最終融合這三個階段中的某一位置上,多數研究者在探索群體關系時用經驗研究方法,從現代化的宏觀層面可展現我國城市化劇烈進程中流動人口家庭與現代城市生活之間的不協調,若從公共政策和制度分析,則借助政府制訂現實的制度,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2]
查爾斯·扎斯特羅將人的社會生態系統分為三種基本類型:微觀系統、中觀系統和宏觀系統。[3]生態系統理論認為人生來就有與環境和互動的能力。人存在于環境系統之中,并與系統中不同的子系統持續地發生相互影響。若把人的成長環境看作是一種社會性的生態系統,人與生態環境、環境間各系統的相互作用對于分析和理解人口流動都是十分必要的。[4]
本文主要采用訪談法開展調查研究。通過對民營組織A中之前有從事過打工子弟學校教師的 W 老師進行訪談,了解打工子弟學校老師自身對于這一職業看法和困難之處;通過對民營組織A中的S老師進行訪談,了解到組織現今的發展情況及理念,反觀打工子弟學校教師的發展困境;通過對民營組織A的負責人H老師進行訪談,了解組織的發展歷史和近些年來打工子弟學校老師的人員更替,知曉對老師這一職業的社會支持的變化。
“以房管人”、“以證管人”、“以業控人”是城鄉結合部流動人口管理的三大政策。“以房管人”就是依據城市居住證制度管理人口的一種辦法。戶籍制度改革以及某些人口疏解政策雖能有效控制人口,但也可能會造成貧富分化加劇,社會矛盾激化、社會治安狀況惡化,影響社會穩定。經濟手段調控可能會形成差異明顯的經濟社會群體,低收入人群容易受到傷害,從而激化社會矛盾。[5]“以證管人”就是政府控制一個產權證下最多批準居住證的數量,從制度上杜絕群租現象,但加重了外來務工人員在住房方面的經濟負擔。“以業控人”則是鼓勵用人單位多吸納B市戶籍的勞動者就業,這就使外來務工人員在職業尋求上處于極大的劣勢地位。
B市近幾年出臺了一系列的調控政策,以解決“大城市病”、優化城市核心功能等系列措施。調查數據顯示,有86.8%的務工人員認為疏解政策會導致他們收入的降低。疏解政策除了影響他們的收入之外還可能打破他們現有相對穩定的發展道路和收入水平、影響居住環境和勞動安全。由此可見,“疏解”政策確實給外來務工人員帶來了一系列的困難和挑戰。
B市疏解過程中的一大重點就是“希望改變城鄉結合部瓦片經濟蔓延、流動人口雜聚的狀態”,拆除城鄉結合部的城中村。城中村由于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落后、環境治理較為薄弱以及建筑的老舊、簡單,因此能夠享受到較低的房租支付,使得許許多多的外來務工人員選擇在此安家,節約生活成本。因此該政策對于城鄉結合部的大部分拆除致使許多外來務工人員帶著子女離開了B市,致使打工子弟學校很難再招生。再者,學校的選址也較多集中于地租較低的城鄉結合部或是遠郊區,如果在此繼續開展學校,也難免會面臨拆遷境遇,頂著政策的壓力,打工子弟學校與打工子弟學校老師更是沒有穩定的社會保障。
另一方面,就目前而言,國家制定的辦學標準對于現存的大多數打工子弟學校來說明顯偏高或者說是無法達到的,師資的缺乏、資金的不穩定和教學設施的不夠完備是許多民辦打工子弟學校的通病,現有的一些打工子弟學校的校長也就是所謂的創辦者,他們都是在不具備資格的條件下辦學,這些學校隨時都存在著被政府關閉的困境。[6]
1.打工子弟學校的教師首要壓力是物質性壓力。打工子弟學校教師的低待遇無法滿足大部分教師的生活需求。根據我們的調查,打工子弟學校教師有以下幾種類型。第一種是一些退休的老教師,包括當地的退休老教師,也包括外地退休老教師,來B市與家人生活。或者就是自己來B市再找一份工作,這樣的教師可以有一定的社會保障,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工作,也有退休金。還有一部分人群,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尤其是外地生,來B市求職。那么這可能是他們北漂的第一份工作,工作環境艱苦,工資較低,在居高不下的成活成本面前相形見絀,甚至無法滿足他們在B市的租房費用。還有一部分人是喜歡教育或者是之前的工作遇到瓶頸,選擇投身教育事業但又無緣公辦學校,因而來到打工子弟學校,他們或是從事著多份職業,或是在外面為學生補課賺外快,或是奔波于幾個學校,才能夠維持生計。
2.民辦打工子弟學校教師群體缺乏強有力的勞動保障。我們通過訪談W老師了解到,無論有證還是無證的民辦打工子弟學校的教師與雇傭者簽訂勞動的比例也都遠低于公辦學校教師簽訂勞動合同比例。由于打工自己學校教師的缺乏,不少教師身兼多門課程,加大了教師的工作量。未依法與民辦打工子弟學校簽訂勞動合同的教師,在工作時間、休息休假時間、報酬時間、勞動保護、社會保險等方面得不到全面的保障。而且打工子弟學校教師大多沒有社會保障,主要買一些商業保險作為替代。這也是促成北京民辦打工子弟學校的教師群體的強流動的另一因素。
3.民辦打工子弟學校教師在職業成長上缺少支持和幫助。與公辦學校的老師相比,民辦打工子弟學校的教師所擁有的培訓機會是少之又少。我們了解到,由 XGM 組織于2011年開展的Z項目通過資助A機構,給予了民辦打工子弟學校的教師有限的培訓機會。但在2014年大的社會政策的壞境背景下,這個項目終止。后來與A機構的負責人S老師有過簡短的訪談,確認了目前在B市幫助和支持民辦打工子弟學校的老師的項目幾乎為零。
對于教師來說,政府可以為不同水平的打工子弟學校教師提供專業水平提升和職業發展的機會。例如:送這些教師到教學質量好的學校去進修,請一些優秀教師來為打工子弟學校教師進行授課等。培訓所需費用做相應減免,緩解教師的經濟負擔,從而提高他們的教學技能,關注他們的專業發展。對教師群體要實行人文化管理方式,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觀念,避免采取過度的剛性管理。要積極和教師交談,了解教師的心理活動,了解教師的困難,及時解決;同時在學校搭建教師互動平臺,促進教師之間交流,本來這樣的學校年輕教師比較多,這樣更容易使他們相互吸引,緩解他們內心由于生活和工作堅苦帶來的壓抑,形成歸屬感。
對于城市疏解而言,以更溫和的手段進行流動人口規模控制更能體現人文關懷,也更利于管理和維持社會穩定。尤其是對打工子弟教育有著明顯貢獻的打工子弟學校教師,在經過職業培訓后建立一套公正的評價機制,對他們的工作努力程度、工作態度、工作績效等進行全方面的關注和考察。在前期對這些打工子弟學校教師進行同等條件地幫助,暫緩對他們的驅離。后期則對經考察后較為優秀的教師進行長期培養,給予他們落戶福利,并按照法律簽訂勞動用工合同,保證其職業的相對穩定性。同時在條件可取的情況下,為民辦打工子弟學校教師轉變為公辦資格提供更多的機會。
打工子弟學校老師的存在大多是建立在流動兒童的需求和民辦學校的持續運營上,有其必然性。但打工子弟學校老師發展最大阻礙也正是源于這兩方面皆陷入困境。在學校不被認可、教學資源匱乏、服務對象因不可抗力流失、工資低甚至受到制度的排斥的情況下,打工子弟學校老師群體只能面臨解散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