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成徹
福建省德化第三中學 福建泉州 362500
唐代文學家韓愈曾經說過:“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由此觀之,為師之道重在既傳授學生知識,又培養學生品德。而這種“文道統一”的教學目的在社會主義新形式的今天,有它全新的形式和內涵:開拓學生視野,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和愛國主義精神。這就決定著中學語文學科教學中語文訓練和思想教育的辯證統一關系,而語文課本身就具有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完美統一的特點,所以結合自已以往教學實踐中的探索,我總結出以下四種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法。
中學語文教材內容廣泛,知識豐富,體裁多樣,其中的文學作品占相當大的比例。書中典雅的詩句,膾炙人口,使人賞心悅目。如宋代著名詞人蘇軾筆下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豁達胸襟;邊塞詩人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美好想象。清新的散文,讀來沁人心脾,使人心曠神怡,如朱自清的美文作品《春》所描繪的春草、春花、春風、春雨圖;老舍筆下的《濟南的冬天》中雪后小山美景,讀來都給人以美的感受。更有那篇篇小說,人物形象個性鮮明、栩栩如生,如在眼前,那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使人如醉如癡,流連忘返。大凡讀過魯迅小說《故鄉》的人,都不會忘記尖酸刻薄、愛占小便宜的“豆腐西施”——楊二嫂的形象,還有那倍受壓迫而變得麻木不仁的中年閏土形象;學了《我的叔叔于勒》,誰又不為小說家那巧妙而又富含嘲諷的情節構思拍手稱快?所以,對于這些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教師要采用以情感人的朗讀方式,使學生藝術上受感染,思想上受教育。
此種方法也就是設計一種課前導語,能足以引起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從而讓所有學生在思想感情上產生共鳴,情不自禁地進入課文的學習。記得在教臧克家的《有的人》時,我設計了這樣一段導語:“同學們,你們知道春秋時期大教育家孔子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圣人’,那么被稱為我國歷史上的第二位‘圣人’的是誰呢?他就是大文豪魯迅。偉大領袖毛澤東曾高度評價魯迅,說他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他用他那鋒利、潑辣、又有力的筆揭露黑暗,勾畫反動派的丑惡嘴臉,同時他又以對革命的滿腔熱情追求光明,扶持文學青年。作為一個文學家兼革命家的他,為文學革命事業耗盡了最后一滴血,真是生命不息,戰斗不止啊!同學們,咱們今天就來學習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一周年所寫的文章《有的人》。”通過設計這樣的導語,同學們被魯迅先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崇高革命精神所感染,然后就水到渠成地進入了本課的學習。
此種方式就是在導語中設計一些讓學生急于想探索明白的問題,以激發他們學習課文興趣的方法。例如在教《孔乙己》一課,我是這樣設計導語的:“同學們,相信大家都看過臺灣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這是表現主人公悲劇命運的電影。看過此片,主人公的悲慘遭遇不能不讓我們潸然淚下,她的悲劇的產生理所當然的歸咎于那樣的時代,那樣的社會。今天,我們來學習魯迅先生的小說《孔乙己》,他是一個悲劇形象,他的悲劇是在人們一陣陣笑聲中發生的,他在人們取笑聲中登上生活舞臺,又在人們嘲笑聲中扮演一個“讀書不能算偷”的角色,最后在人們笑聲中離開這個無情的世界。那你們一定會去想:“笑怎么會產生悲劇呢?””就這樣一個問題,成為了學生開啟本文思想寶庫的金鑰匙。
使用此種方式主要是想通過引用一些詩文、佳句,使學生在接受新課前受到美的熏陶,以激發學生學習文章的興趣。比如,教朱自清的散文《春》,我們首先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學習了古往今來哪些繪春、贊春的詩文佳句?同學們自然會把以往學過的一些關于繪春、贊春之句回憶一番,這樣既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又對學生進行了一次春意美的熏陶。
散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有較大比重,對于這樣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的文章,如《荔枝蜜》、《白楊禮贊》、《愛蓮說》等,確實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范文。比如,教《荔枝蜜》這篇課文,我們可以這樣處理“文道統一”的關系,文中有兩條線索:一是作者對蜜蜂的變化;另一條是借物喻人。要引導學生領會小蜜蜂是勤勞、勇敢、樂于奉獻的勞動人民的化身,勞動人民是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從而激發學生要熱愛勞動人民,敬畏勞動人民。
特別對于中學文言文教學,由于作家思想、認識受當時社會環境所限,在其文章內容中的有精萃可取之處,亦有帶著濃厚階級烙印的地方。所以,在古文教學中,我們不能不分優劣,采用完全“拿來主義”,其后果不可避免地讓學生感染上各種不健康的或剝削階級思想毒素。咱們的態度是批判吸收。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詩句和東晉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表現的超脫世俗的清高思想,都要引導學生批判吸收,汲其精華,剔除糟粕。
以上所介紹關于實現“文道統一”的教學四法,只是我幾年來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的一點淺薄認識,可教學有法,而無定法,相信在以后的“大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德育教育,會越來越引起同行們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