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發英
綿竹市天河小學 四川德陽 618200
愛因斯坦曾說:“要是沒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有創造能力的個人,社會的向上發展就不可想象。”面對21世紀的挑戰,我們培養的學生,頭腦應當更靈活、更機敏。為了民族的騰飛,為了使我們的學生成為社會建設的主力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和訓練創造思維是十分必要的。
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常用以下幾種方法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多數學生具有從眾心理。他們習慣于使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他們習慣依據以課本和老師講課的內容為準則,生怕自己的意見、見解同大家發生矛盾。這種從眾心理容易抑制學生的創造思維,我們要幫助學生打破這種心理狀態,鼓勵學生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敢于對課文、以及老師的話提出疑問。例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的過程中,我提出:“小女孩的父母到底愛不愛她呢?”問題一拋出,孩子們立即形成兩派:愛,因為天下的父母誰不愛自己的孩子;不愛,因為從小女孩的外貌、衣著以及在大年夜還賣火柴和她美好的幻景可以看出。從而各抒己見,爭執不下。我立即給予肯定和鼓勵。“這一切是誰造成的呢?”在后面的學習中孩子們意識到這是黑暗的社會制度造成的。在學習的過程中樹立了孩子們的自信,他們為有自己的見解而高興。
思維的求異性指思維敏捷,迅速,能從不同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種方法思考問題。而討論法最能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去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鍛煉學習尋求問題盡可能找出多種答案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如學習《記金華雙龍調》一課時,書中這樣描寫景物:“蜿蜒在洞頂的雙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我順著他的指點看:有點像。”這時我提問:“內洞的雙龍作者看罷說‘有點像’,到底像不像呢?”學生各抒己見,討論得十分激烈。我提示說:“像與不像,我們從文中找證據,來體會勝者的感受。”不像,因為文中只說:“有點像,”那么就是大部分不像。像,因為石鐘乳自然形成而沒有經過雕琢,形象不能逼真,再加上燈光昏暗……最后特別強調這是作者用詞準確的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經常這樣分析、推理、判斷、并且有理有據,就會克服從眾心理和不合邏輯的猜想,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和邏輯性、嚴密性。
心理學認為十一二歲的孩子,已經產生自我肯定的要求。我們上課時不能強求學生只對不錯。創造性思維不同于一般的思維方式,有時表面看似乎荒唐可笑,甚至不被老師理解,但認真考慮,也有某些道理。在教學完《將相和》一文后,我提問:“你們喜歡課文中的哪一個人物呢?”有的喜歡藺相如,因為他機智勇敢。有的喜歡廉頗……最后一個孩子說他喜歡趙云,因為他在國家危難之際任用一個官職卑微的小官,并且每次立功后破格提拔,可見趙王有一雙慧眼,善用人才……學生說得多好,老師立即給予肯定,該生有了很大的成就感,這樣調動了發言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發言時消除顧慮,充滿信心,增強了自我表現和肯定的欲望。
思維的變通性,是指思考能隨機應變、觸類旁通,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敢于提出不同一般的新觀點,從而形成超常的構思。
在十一冊里寫景的文章較多,我抓住課文寫作特點的異同讓學生比較,從而提高學生分校文章、鑒賞文章的能力。學生在分析、比較、鑒別中,不僅使學到的知識形成網絡,口頭表達及舉一反三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想象力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活動,是在頭腦中創造出過去沒有遇到的形象,或者將來才能實現的事實的形象思維活動。因而我們說想象力是創造力,一切創造活動離不開想象。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續講,續寫故事的結局。如:教學《凡卡》一課后,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想象寫出多種多樣的故事結局;寫想象作文,如:提供一段故事情景,讓學生自由發揮想象;寫一事一議的文章,訓練學生由一事的深思展開聯想,發表自己的看法,表達自己情感的能力。
總之,樹立新的學生觀,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鼓勵學生提問、啟發學生活躍思維,允許學生超過老師,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點燃學生創造思維的火花,讓學生從小具有一定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