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芳
施甸縣甸陽鎮莽山幼兒園 云南保山 678299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闡述了幼兒園數學教育的目標,是“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教師應以幼兒的興趣和需求為線索來進行活動,同時又注重活動的生活化、游戲化,探求適宜幼兒終身發展的數學教育方面的有效教學策略。
幼兒數學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讓幼兒在生活和游戲的真實情景中,逐步形成數感和數學意識,體驗到數學的重要性,并在不斷克服挑戰和不斷成功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自信,感受和體驗到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樂趣。為此,教師要根據幼兒特點和教學內容的實際,努力為幼兒的學習創設出一種適宜的教學情景,并在游戲化的學習過程中提供材料讓幼兒實際操作和探索,運用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問題,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經驗數學化,從而使幼兒在主動積極地學習中發展數學思維能力。
然而,由于幼兒的注意力不穩定,思維具有直觀形象性,教師必須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其學習。因此,科學、合理地組織是有效完成數學教育活動的充分條件。根據教學內容,以游戲為手段,合理地、科學地組織各教學環節,是幼兒數學教師的一項基本功。新編幼兒教材中,數學主題活動內容的設計與幼兒的生活較為貼近,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因此教師要將各年齡段幼兒數學發展的要求與主題活動的開展有機地結合起來,創設與幼兒日常生活經驗相聯系的數學情景,寓數學教育于幼兒的活動之中。
但是,數學教學教育活動又不同于其他教育活動,不能單純以量的多少來衡量其成效。因為幼兒的數學活動過程,是一個感知——理解——運用的過程。這個過程必須遵循以下指導原則:1.趣味性原則。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在數學教育活動中融入足夠的趣味性內容,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傳授給他們,在愉快的氛圍中激發幼兒的興趣。2.主體性原則。“幼兒應是活動的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教師應當好組織者和引導者。3.激勵性原則。教師對幼兒應采取肯定、接納的態度,熱愛、尊重每一位幼兒。通過反復評價幼兒的活動表現,激發幼兒學習的信心和熱情。
《綱要》指出:“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某些簡單的數學問題”。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要善于從幼兒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幼兒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幼兒,使幼兒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數學無處不在,生活處處有數學。如:讓幼兒在運動中比較高矮、寬窄、遠近、快慢,區分上下,前后、左右、里外,學習測量、比較等。在班中設立一日一輪的值日組長,在吃點心、水果時將分配的主動權交給值日幼兒,并通過輪流的方式,幫助每一位幼兒主動獲得計數、等分等數學經驗;午餐時讓幼兒比較碗、勺的數量,或者讓值日組長來分發碗、勺等餐具,能幫助每一位幼兒理解領會物與物以及數與物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上下樓梯時,引導幼兒邊走樓梯邊數級數,可以讓他們練習順數或倒數;孩子玩撲克游戲時,指導他們學習數的組成、加減和序數;孩子整理玩具時,可以玩玩具回家的游戲,他們會按形狀、顏色、類別分類等等,孩子在輕松自然的一日生活中獲得了數、形、量的知識和經驗,既增強了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又形成了初步的數概念。
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十分緊密,只有讓幼兒感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才能引發他們更積極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之中。因此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需要教師巧妙抓住生活中與數學相關的問題情景,讓幼兒在各種活動中感知和體驗,讓幼兒感到數學不是一門枯燥乏味的學科,而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
適宜的材料投放是幼兒學習數學的基礎,材料應該能引起幼兒的積極思維,凸顯數學的本質特征。幼兒園數學教育操作材料的提供,應著眼于幼兒數學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建構,使材料具備適宜性、科學性、層次性,讓幼兒置身其中并進行充分交流,使幼兒的數學學習更有意義。
教學實踐證明:當數學教育回歸到幼兒的生活,給了幼兒更為寬廣的遷移、應用數學經驗解決問題的機會,就能更有效地提高幼兒數學思維的靈活性、準確性、創造性,就能進一步增強幼兒發現、分析和解決數學問題的綜合能力。
總之,要實現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教師就要善于在自己的教學活動中創設、發現和利用生活中的教學情景,在幼兒熟悉的生活情景中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使幼兒對數學有一種熟悉感、親近感,感到日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與自己的生活同在,并能運用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從而就能進一步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數學思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