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婷婷
南開大學 天津 300071
教育乃立國之本,能夠為社會進步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現如今隨著我國教育不斷完善發展,教師的教學觀念與管理模式發生了根本上的轉變,逐漸由單一化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我國黨和政府加大了人力、財力、資源的投入力度,實現我國教育的創新。在教育方法與管理理念不斷完善的今天,教育專家與教育學者越來越重視教育心理學,將教育心理學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管理中,不僅能夠改變學生管理現狀問題,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管理效果,幫助學生在學習與成長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三觀意識,有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故此,本文主要以運用教育心理學在學生管理模式中的重要性展開論述,并提出幾點建設性應用策略,以期為我國教育發展貢獻出一份力量。
對于學校的學生管理工作而言,通過在長期實踐工作過程中的總結、分析與制定,并針對學生心理活動現狀進行科學管理方面,取得一定的進展。這也進一步說明,運用教育心理學在學生管理中,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遵守與服從學校的有關制度體系,這就要求教師應該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考慮學生的自身感受,進而獲得學生內心的認同,增強學生管理效果,使才能發揮教育心理學學生管理作用的有效性[1]。如果沒有將教育心理學應用到學生管理中,教師未能遵循學生的內心想法,直接對學生進行說教式管理,勢必會起到反作用力,不利于學生的未來發展。由此可見,教育心理學在學生管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具有深刻的實踐意義,提高學生管理模式的有效性。
教育心理學不僅能讓教師通過學生的心理狀態分析引導學生,還能通過分析與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方面,對學生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某件事的動機目的作出預判,由此可見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情緒變化、情感需求、意志力等方面進行科學引導,以此作為學生管理工作的主要方向,明確學生管理工作的目標。這種學生管理目標,能夠有效地提高學校的管理質量,將學生的管理主動權牢牢把握在學校的教師手中,發揮學生管理工作的預見性。
在學生管理工作中應用教育心理學,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心理分析,能夠真實的掌握學生的興趣愛好、情緒變化、個性特征等方面[2],增強學生管理工作的針對性,進而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制定不同的管理模式,使學生管理模式更具有針對性,更加貼近學生的真實心理感受,提高學生管理的有效性,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推動我國教育長效發展。
隨著我國社會不斷進步發展,學生的整體文化素質水平普遍提升,但是由于學生年紀尚小,思維意識尚未發育完全成熟,對于事物缺少判斷能力,情緒反復無常[3]。因此,學校作為教化育人的重要教育場所,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價值觀念的教育作用,需要教師給予積極的正確指導。但是在實際的學生管理中,常常忽視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隨著社會不斷發展教育愈發完善,教師們也愈發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與思想意識。所以,將教育心理學應用與學生管理模式當中,要求教師尊重每一位學生的主體地位,明確教師的教育角色,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進而用公平、民主、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加強注重學生的心理問題,并不能因為學生的心理問題而對學生另眼相看。
將教育心理學應用于學生管理中,教師首先要轉變傳統的應試教育思想,不能過分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要將管理的目光放在學生思想意識的層面上,學生只有端正學生態度,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學習中。教師更不能以學生的成績對學生進行層次劃分,應該全面均衡的了解與觀察學生,挖掘學生自身的閃光點,并對學生進行科學引導,幫助學生克服學習與生活的困難,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信關懷,才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4]除此之外,教師自身能保持積極向上管理心態,教師在學生管理過程中,切勿感情用事,控制自身的負面情緒,教師要充分了解與掌握教育心理學理論知識,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才能發揮教育心理學的正面作用,促進教師綜合能力的提高。
良好的學生管理模式離不開科學的溝通方式,不僅能夠讓教師獲得學生的信任和支持,還是走向成功管理方式的捷徑,建立良好師生關系是交流溝通的基礎條件[5]。因此,這就需要教師要將對話意識擺在學生管理模式的收尾,進而運用教育心理學,明確教師的教育角色,與學生進行有效交流互動,傾聽學生內心的聲音,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學習中的問題,接受學生的優點與不足,多站在學生的立場考慮問題,權衡利弊,才能讓學生端正學習態度,轉變學生的錯誤的思想意識,有利于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意識,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呵護與關心,拉近學生與教師的距離,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讓教師真正的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教師才能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觀念進行科學指導,加強學生管理模式的效果,發揮教育心理學的作用。
在教育心理學中教師運用情感式教育,也是教師的教育思想逐漸轉變的過程,因此教師應該運用柔性管理模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規范自己的思想意識與行為觀念。教師可以將學生管理模式應用于班級管理中,與學生在私下建立“君子之約”的方式,實現高效管理模式的建立,教師可以在班級中為學生設立“文明禮儀標兵”“閱讀達人”“衛生達人”等,能夠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學生逐漸養成正確的三觀意識,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有利于樹立良好的班級風氣,發揮班級榜樣的力量,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給予學生更多的進步空間。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與學生在私下達成“秘密共識”,要求學生每天鍛煉身體、閱讀學習等內容,當學生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時,教師可以給予學生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促進學生正確行為習慣養成的養成,促進學生未來發展。值得教師注意的是,教師與學生在溝通互動中,應該注意“破窗效應”的發生,及時規避學生在班級中的不良習慣,例如相互攀比、校園暴力等[6],讓學生在健康、和諧的班級氛圍中茁壯成長,提高學生管理模式質量。
學生的首要任務就是學習,盡管生活也是學生需要思考的現實問題,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學習依然是學生的終身目標。學習管理在學生管理模式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師應該將教育心理學貫穿于學習管理之中,運用柔性管理模式,讓教師與學生在傳遞知識與收獲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大多數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表現為缺少學習興趣、注意力不集中、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等現象,這也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理想。教師針對這種學生管理現狀,應該合理運用教育心理學,調整學生的學習心態,帶動課堂整體氣氛。
教師將學習管理與教育心理學相結合,進而運用柔性管理模式,在課堂教學時不必急于向學生灌輸知識內容,應該從學生興趣愛好出發,為學生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拉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7]。其次,教師可以引入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運用傾聽、問詢、互動、激勵等教育心理學技巧,與學生建立起溝通的橋梁,增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有效性,讓學生在柔性管理中逐漸獲得知識,增強學生的學習效率。為了提高學習管理效果,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不同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對于自己的學習任務有一個明確的認知與了解,進而合理規劃自己的學習時間。除此之外,教師可以根據教學計劃于學生培養計劃,適當詢問學生的想法與建議,讓學生行使自身的主權,減少學生對學習的心理排斥感,發揮教育心理學的作用,才能帶動學生管理模式整體效果的提高。
在學習管理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緩解學習的緊張感與壓迫感,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從“被動式學習”轉化為“主動式學習”,才能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教師可以運用現代化教學技術與豐富的教學資源,將先進的教學思想、教學課件、教學語言等方面有機結合,為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與此同時,教師應該給予每一位學生展示自己的空間,才能促進學生未來發展,幫助學生重新拾起學習的勇氣。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實現學生的自我價值,增強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度,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綜上所述,學生的思維意識逐漸趨于成熟,三觀意識逐漸養成,這就需要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進行有效管理,意識到教育心理學的重要性,因此將學生管理模式與教育心理學有機結合,實現管理模式的創新與發展。與此同時,教師應該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充分考慮學生的自身感受,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價值觀念、世界觀念,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