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存忠
溫州市第二十三中學 浙江溫州 325000
踝關節韌帶損傷在體育運動中最為常見。在人體下肢結構中,踝關節是運動的重要而又薄弱的部位,其負荷量最大,跑跳是所有運動員不可缺少的動作,踝關節韌帶損傷的突發性,難以預防,使人在極短時間以內突然降低或失去運動能力,在體育教學、訓練時尤為多見。本文從生物力學角度對踝關節損傷進行分析。
踝關節是由脛、腓骨下端的關節面與距骨上部的關節面構成。關節囊前后軟且薄弱,兩側有下列韌帶加強,關節內側韌帶為一強韌的三角韌帶,起于內踝,呈扇形向下分別止于足舟、距骨、跟骨;關節外側韌帶有距腓前韌帶、距腓后韌帶和跟腓韌帶,起于外踝,止于距骨和跟骨,較薄弱。由于外踝低于內踝,內側韌帶又較堅韌,故踝部多因過度內翻使外側的韌帶損傷。
內翻、外翻為足的特殊運動形式,足的內側緣提起,外側緣下降,足底轉向內側時,稱為是內翻;反之,我們稱之為外翻,足的運動通常是踝關節與距下關節的協同活動的結果,可繞額狀軸使足在踝關節處作背屈與跖屈的運動。足與小腿之間在正常位置時成直角,足背向上方運動,小腿前部與足背之間的角度減少時,稱為背屈;跖屈則相反。在跑跳練習中,運動員離開地面的騰空階段,足就處于距屈內翻位。如果落地時身體重心不穩,向一側傾斜,或踩在他人的足上、球上或高低不平的地面上,就會以足的前外側著地,使足內翻,導致外側副韌帶損傷,輕者距腓前韌帶損傷,重者跟腓韌帶相繼損傷。如果落地姿勢不正確,身體重心向內側偏移,使踝關節突然外翻,就會導致內踝三角韌帶損傷。踝關節扭傷,嚴重者可發生韌帶斷裂或傘腓腓下聯合韌帶損傷和撕脫骨折,以致脛腓下關節分享,距骨向外移位。有人統計,踝關節韌帶損傷約占急診運動創傷病例的16%,而籃球運動員92%人的曾有過再次以上的踝關節韌帶損傷,59%殘留有各種后遺癥。
踝關節中,足與小腿正常位置時成直角,運動時小腿與足背之間的角度增大稱為趾屈(屈),反之則為背屈(伸)。在正常位置中,踝關節通過周圍韌帶的加強是不易于側向運動
而易于屈伸運動的。在運動中,足的內側緣被提起,足底轉向內側稱為內翻。反之,當足的外側緣提起,足底轉向外側的時候則稱為外翻。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兩種方式從屬于距跟關節和距跟舟關節這一組聯合關節的運動形式,只是內、外翻常與踝關節協同運動,即內翻常常伴隨著屈與內收,外翻常伴隨著伸與外展。
正常步態時,踝關節的反作用力等于或大于髖關節、膝關節,但踝關節的負重面積大,故經踝關節傳導的單位面積上的力應低于髖或膝關節。踝關節作為人體下肢三大關節的一個末端關節,在跑,跳運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踝關節力量的強弱直接關系到完成動作時支撐整個身體的穩定性,包括決定上肢環節作用的效率以及它參與工作的早晚,如果踝關節具有足夠的力量,便可提前參與運動,從而縮短整個動作完成的時間,提高動作的速率,有材料表明,羽毛球運動員在蹬地過程中踝關節的活動幅度雖然很大(34°-38°),但小腿三頭肌的收縮幅度卻很小,在緩沖階段只被拉長3-4 cm,而蹬伸階段其長度幾乎不變,因此,在起跳蹬伸與緩沖階段時,踝關節的運動是由小腿三頭肌肌鍵的彈性形變與復原進行的。它可以在騰空之前的制動階段,通過肌腿的形變而儲備能量,它能儲存制動階段人體能量損失的75%-90%踝關節結構功能的生物力學特點,決定它在跑、跳運動項目中的特殊性和艱難性。
無論是運動員還是教練員要有安全意識,思想上不能麻痹,時刻要有安全保護意識,應該建立嚴格的踝關節損傷事故登記制度,便于及時總結經驗,防止類似事故的發生。
要有正確的跑、跳、擲的姿勢,熟練地掌握技術動作,針對專項特點充分做好準備活動,消除引起扭傷的各種因素。同時也應該懂得一些生物力學、運動保健的知識,懂得和掌握運動損傷的預防和傷后處理。
1.運動前充分做準備活動,使踝關節充分活動開之后再做激烈運動。
2.運動前要檢查場地、設施,符合安全要求。
3.重視技術動作的規范化訓練。
4.不帶傷過早投入訓練。
5.重視訓練后的放松活動。
6.增強自我的保護意識。
7.注意踝關節周圍肌肉的鍛煉,增強踝關節的穩定性。
綜上所述,踝關節損傷是體育運動中最為常見的損傷之一,國內外的研究很多,其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不正確地使用踝關節,都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同時,在了解人體的結構、關節的運動范圍及基本的力學原理之后,應增加踝關節活動度的練習,如仰臥位作屈伸活動,可以使踝關節在激烈運動時應付大量負荷,且避免受到損傷,踝關節的靜力牽拉練習可以增加踝后關節囊的長度,有利于踝關節的穩定,以及足背負重練習用以增強踝關節的背伸能力防止踝關節外側副韌帶的損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