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彥茹
邳州市運河街道中心幼兒園 江蘇徐州 221300
幼兒音樂教學需要以培養幼兒人格為核心目標,音樂教育需要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審美、價值觀念。教師需要結合幼兒好奇心強、興趣濃烈等各種個性特點來設計教學策略,引導他們融入音樂學習當中,為培養其審美意識、感悟音樂魅力奠定基礎。
首先,傳統模式下的幼兒音樂教育多是關注技能訓練,并未結合審美能力展開針對性培養。部分教師習慣于將關注點放在幼兒的演唱技巧或者是音準練習上,并未關注他們的音樂欣賞能力。但是幼兒有著活潑的個性,這種模式使得課堂較為沉悶,很難激發其音樂興趣。其次,教學方式相對單一,創新性不足。現階段,幼兒音樂教育多是借助較為固定的動作或者唱法進行教學,此類教學隸屬“填鴨式”教育,只能讓幼兒機械地針對動作、聲音等進行模仿,無法深刻理解音樂內涵。第三,課程教材較為死板,并未根據幼兒個性設計針對性內容。當前音樂教材很少具有新意,很多甚至是附屬課程。若教師僅以教材內容為導向教授音樂,課堂效果很難契合預期。
幼兒音樂教育隸屬啟蒙教育的范疇,幼兒面對陌生事物時有著濃烈的新鮮感,覺得世界總是神秘的,能夠激發其好奇心。所以,音樂教育便應根據幼兒好奇心來設計教學策略,依靠幼兒的音樂興趣來推動他們學習音樂。教師首先要對幼兒心理特點、注意力等進行觀察,根據其心理變化來適當更新音樂內容、形式。例如,教師可以選擇那些內容較為生動并且富含故事情節的音樂展開教學,還可以針對所選音樂進行改編。此外,教學時長方面也需要結合幼兒注意力特點合理調節。比如,對《蟲兒飛》進行學習時,教師便可將該首歌曲分解并編排成較為簡單的動作,引導幼兒結合旋律與節奏表演歌曲中的景物。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特點進行分組表演。這首輕快的音樂能夠對幼兒積極性加以調動,促使他們融入歌曲當中,激發其音樂興趣和靈感。
幼兒認知和思維能力具有局限性,幼兒音樂教育如果僅是講述音樂、生活但是欠缺直觀演示很難激發幼兒的積極性,使得幼兒心智和思維等受到限制。因此,教師應積極推動音樂教育融入生活當中,通過生活經驗提升其認知能力。教師可以結合幼兒興趣與教學內容,借助音樂道具引導幼兒融入音樂學習當中。比如,對《丟手絹》歌曲進行學習時,教師便可將手絹作為道具,組織幼兒圍坐起來,設計“丟手絹”的游戲,讓幼兒一邊游戲一邊學習歌曲。教師便可通過游戲形式對幼兒興趣加以調動,讓他們在游戲當中掌握這首歌曲,確保音樂教育的高效開展。
音樂有著較強的感染力,好音樂即便不配以歌詞也能夠深入人心。幼兒由于認知、思維等相對受限,面對不同事物時需要不斷摸索。幼兒音樂對于幼兒心智有著良好的開發價值,教師可以通過視聽設備等為幼兒學習創設直觀形象且富含趣味的情境,為其融入音樂學習奠定基礎。比如,教授《鈴兒響叮當》這首歌時,教師便可提前準備相應的視頻或者是圖像,并結合歌詞進行播放,通過較為直觀的展示帶領幼兒理解歌曲內涵,并激發其音樂興趣,為學生熟記歌曲提供幫助。同時教師還應在音樂課堂當中增加互動與表演等內容,不斷充實音樂內容,借助多樣化手段帶領幼兒感受音樂。
音樂有時很空有時又很滿,它涉及到很多樂器、和聲等內容。為了以幼兒個性為導向展開音樂教學,教師可以將幼兒音樂涉及的樂器搬到實踐課堂當中,并為幼兒留置充足時間來觸摸和探索樂器,提升他們對于音樂的直觀印象。只有幼兒借助這種實踐摸索感悟到音樂魅力時,才能夠激發去興趣,切實培養其音樂素養。比如,教師可以將陶笛、簫、電子琴以及架子鼓等樂器搬到課堂當中,讓幼兒結合自身喜好選取最愛的樂器,并鼓勵他們來進行吹拉彈等,通過實踐來感悟音樂魅力。同時,教師還可將音樂內容向著生活拓展,引導幼兒感知生活的不同聲音以及聲音各自對應的音色和作用。比如風吹、鳥叫、水流等聲音,鼓勵他們通過傾聽來感受聲音。這種音樂教育形式能夠提升幼兒對于不同音樂的直觀感知,并培養其傾聽生活聲音的習慣,引領他們感悟音樂魅力,為培養其音樂素養提供幫助。
總之,教育改革愈加深入需要幼兒音樂教育綜合考慮幼兒個性特點。教師應明確幼兒音樂教育存在的教學單一、教材死板等問題,以其個性特點為導向從課堂趣味性、音樂道具、視聽設備等方面總結教育策略,提升幼兒對于音樂的直觀認知。此外,教師還應結合幼兒差異選取針對性的音樂模式,為培養其音樂素養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