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 瑤
富寧縣第一小學 云南文山 663400
小學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此外,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體驗性、個性化學習是現代學習方式中的兩個重要特征。它們與主動性、合作性、探究性學習特點一起引領著現代學習方式的轉變,凸現全新的教學觀。
首先,體驗性、個性化學習使教師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進一步顯現出來。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式基本上是凝固化、程式化的,如“一講時代背景,二講段落大意,三講中心思想,四講寫作特點”的“四步法”。此外,在教學的互動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基本上是顛倒的。有人曾把傳統的課堂教學形象地比喻為一個舞臺,即“教師是主角,少數學生是配角,大多數學生是觀眾”,這是學生主體意識被剝奪的真實寫照。這種教學氛圍怎能給學生創造一個體驗性、個性化學習的空間呢?因此,在現代的教學方式上,我們強調的是教師的“導向”作用,是學生學習過程的引路人,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材是學習的客體,教師起著導向作用”。
其次,體驗性、個性化學習有利于培養創造型人才。這也是我們當今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體驗性學習的重要特點表現在強調參與,重視直接經驗。而個性化則進一步體現了學生自己的獨特感受,有利于激發創造性思維。在傳統的教育上,受應試教育思想影響,大大地限制了學生體驗性、個性化學習的空間,削弱了創新人才的培養。前不久,湖南少兒出版社和中山大學出版社聯合出版的《天賦教育在美國》(黃全愈編)一書引人注目。文中表述的一些觀點確實引人深思。如“中國注重學生掌握‘知識量’,培養孩子吸收知識的學習行為和接受能力。中國基礎教育的‘童子功’是多學、多練、多記、多考。美國注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獨立思考、創造性、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以致用的能力。美國基礎教育的‘童子功’是多看、多問、多想、多干”。中國基礎教育屬灌輸知識類,美國是培養能力型。前者‘以魚’,后者‘以漁’等等。那么,如何使學生體驗性、個性化學習得以充分體現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體驗是指由身體性活動和直接經驗而產生的感情和意識。通過體驗性學習,學生的智慧得以提高。自覺性、愉悅性的體驗性學習,是創新意識得以提高的重要因素。全國著名的特級教師,語文情境教育的創始人李吉林教師在教學古詩《宿新市徐公店》時,用板畫詩意的方法,把情感體驗發揮得淋漓盡致,使語文教學真正成了美的教學:
師:請你們談談詩,想想如果根據詩意作畫,該畫些什么?
生:要畫籬笆。
師:籬笆要畫得密還是松一點?要說出理由。
生:要畫得松一點。因為詩中說“籬落疏疏”,“疏疏”就是不密的意思。
生:還要畫小路。
師:為什么?是怎樣的小路?
生:要畫一條狹長的小路,因為是“一徑深”。
學生個個躍躍欲試,還有的說,樹上只畫些小葉,樹下要畫些落花,因為是“枝頭花落未成陰”。討論到畫面上要不要畫蝴蝶時,學生們爭論得更有趣了。
李老師的這個教學片段,使我們認識到這么一點,那就是,體驗性學習將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思維活動更加多樣,學習的興趣和效果更加明顯。
在引導學生個性化學習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導”的作用,點燃學生思想的火花讓學生的學習風格展現出來。具體說來有以下兩點: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引導學生質疑”“知識的學習不必遵循固定不變的程序。應該根據學生的需要因勢利導;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不必將知識作為‘絕對的客觀真理’強加給學生”。如,一位教師在朗讀《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當讀到“……嘴角帶著微笑。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一位學生對作者運用“微笑”一詞提出了質疑,認為應改成“苦笑”較恰切。因為大年夜是大家最開心最幸福的時候,而這位小女孩卻在這個時候凍死了,她笑得出來嗎?雖然這位學生的理解未必全面,但其勇于質疑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個性化特點充分展現,教師在指導方法上應根據劇本教學內容而變化。如在識字教學上,一位教師在要求學生認識“呼、黑、尾、馬、圓”等生字時,從字的結構,從字的形象特點,從字與日常生活聯系以及從識字的途徑等方面認識。這樣,學生識字個性方法得以發揮,識字的步伐得以加快,達到了“多認少寫”的目的。又如,一位老師在指導學生閱讀《鳥的天堂》這篇文章時,提出“你最喜歡讀文章的哪個部分”“你已經懂得了什么”“你還有哪些地方讀不懂的”“請你用你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等等。這樣,學生是語文的主體就凸現出來了。個性化的閱讀行為,亦得以張揚。
體驗性、個性化學習與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一起引領著學習方式的變革,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確立,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變得更加多樣,創新意識將進一步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