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虎
(蘭州市畜牧獸醫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50)
貢井鄉地處榆中北部干旱山區的中心地帶,東南鄰中連川鄉,西靠夏官營鎮、金崖鎮,北與哈峴鄉、上花岔鄉接壤,東西長27 km,南北寬15 km,面積289.5 km2。氣候干燥,屬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山區,海拔2 480 m,年降水量250~300 mm,無霜期短,年平均氣溫為6.7℃。全鄉轄套岔峴、貢馬井、呂家峴、大坪屲、石臺、地灣、古壩、崖頭嶺、佐堤9個村委會,現有耕地面積51 170畝,人均6.2畝,其中坡度在15°下的24 469.5畝,占總耕地的47.82%,15°~25°的14 048.5畝,占27.45%,25°以上的12 652畝,占24.73%。
貢井鄉因自然條件限制,養殖業以農戶養殖、合作社小規模養殖為主,養殖種類有豬、羊、牛、驢、雞等,總飼養量1.8萬頭只。其中肉牛規模養殖場2個,飼養量428頭。飼用玉米種植面積1.7萬畝,苜蓿種植面積0.8萬畝,燕麥種植面積0.7萬畝。
2014年貢井鄉貢馬井村農民范英德注冊成立了以肉牛養殖為主的榆中縣贏得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引進肉牛120頭,品質主要為西門塔爾。其中能繁母牛29頭,公牛9頭,育肥架子牛82頭。在貢馬井村、呂家峴村、古壩村等處以入股、流轉等方式整合土地0.7萬畝,種植飼用玉米0.1萬畝,苜蓿0.3萬畝,燕麥0.3萬畝。苜蓿、燕麥干草年產0.15萬t,飼用玉米青貯0.3萬t。至2018年底,合作社肉牛存欄達到316頭。
榆中北山地區干旱少雨,農業作物種植靠天吃飯。贏得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在籌建初期,蘭州市畜牧獸醫研究所與其積極合作,針對該村土地多、山地多的現狀,提出先種草、再養牛的發展思路,并選擇適宜山區、干旱等條件的燕麥草作為主要飼草種植品種,優先發展草產業。2014年初,該合作社流轉土地0.1萬畝,全部種植燕麥草。該合作社原有雙壟溝播玉米0.2萬畝,可產青貯飼料0.1萬t。在積極解決和籌備飼料的同時,合作社修建了0.15萬m2的圈舍。2014年底,購買引進了120頭肉牛。做到了種草養牛、草料優先的科學養殖程序。
科學有序的飼養模式建立后,合作社繼續擴大苜蓿、燕麥草等優質牧草的種植面積,2018年已經達到0.7萬畝。合作社養牛場春夏季以舍飼為主,青干草為主要飼草。牛舍糞便等廢棄物晾曬后作還田施肥處理。每年秋季牧草收割后,幾千畝的燕麥、玉米留茬成為優質的飼草,養牛場分片區劃,將肉牛分批、分次輪流在留茬地放牧。一方面大量節約了冬季飼草料用量,另一方面增加了肉牛運動量,提高了肉牛體質,同時肉牛糞便直接還田,解決了糞污污染問題。形成了“種、養、還”循環生態養殖模式。
贏得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養牛場科學飼喂、生態養殖模式是蘭州市畜牧獸醫研究所結合北山地區自然條件、結合村振興戰略產業發展的實際以及精準扶貧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實施的一項“種草養畜”科技示范項目。
北山地區干旱少雨,生態脆弱,飼草短缺是制約養殖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最大瓶頸。發展草產業既可以改善生態環境,又可以解決養殖業飼草料短缺的問題。北山地區土地資源豐富、自然條件適宜、勞動力成本低,是適合發展以燕麥、苜蓿為主的牧草草產業的適宜地區。目前在贏得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榆中志章種植專業合作社、信旺種養植專業合作社等的帶動下,北山地區苜蓿、燕麥、飼用玉米等優質飼草種植面積達到2萬畝,北山草產業初步形成,優勢明顯。贏得肉牛專業合作社以草養畜、草畜一體化發展模式為生態養殖樹立了典型,起到了輻射帶動作用。
北山地區最大的資源就是土地,因此扶貧必須依托土地資源,因地制宜,結合當地自然條件,在種植業和養殖業上以降成本、調結構、提收入三個方面做文章。榆中北山地區氣候干旱、生態脆弱、人口稀少、耕地多而貧瘠,正是這一地區的 “貧”根、“困”源所在。因此要想實現脫貧致富,走上全面建設小康的道路,必須立足于改善當地生態,走生態型扶貧之路;必須立足于北山廣袤的耕地,找準路子,走產業化扶貧之路。本著找準“貧”根、抓住“困”源的原則,選擇牧草種植、草畜一體化作為產業精準扶貧的出路,肉牛養殖通過優質飼草料的飼喂,一方面提高了肉牛產業的品質發展,另一方面帶動了牧草產業的發展,使兩個產業形成了循環發展模式。目前種植合作社(種植燕麥)和養殖合作社以種、養聯合,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效益和成功的經驗。只要將這兩個產業扶持壯大,精準扶貧就會有路可行,實現榆中北山地區脫貧致富走向小康社會的目標就能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