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蘭
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醫院,廣西 南寧 530001
急性肺栓塞作為內源性、外源性臨床及病理生理綜合征,是由肺動脈阻塞、肺循環障礙等因素引起[1],和長期臥床、高齡及腫瘤、外科手術等因素存在相關性。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若處于急性加重期,則會在臥床、低氧血癥及心房顫動等條件下,出現血液高凝狀態,特別是在長期臥床、反復發作因素下,多面臨下肢靜脈栓塞風險,誘發栓子脫落,繼而表現為肺栓塞[2,3]。即做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栓塞預防、護理工作尤為必要,綜述如下。
1.1 靜脈血瘀滯 下肢靜脈回流往往是由靜脈瓣功能、胸腔內負壓、骨骼肌收縮等功能決定的。常規情況下,靜脈血流可有效稀釋、清除活化凝血因子,若血流出現瘀滯、流速緩慢的現象,則必將會引起凝血酶堆積,降低纖維蛋白活性,繼而誘發局部血栓[4]。再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多集中在老年群體,且在活動受限的前提下,長期臥床,特別是在心功能不健全患者中,逐步表現為血流瘀滯、流速緩慢等現象,提高血栓發病風險[5,6]。
1.2 血液高凝 還可稱為血栓前狀態,是引起動靜脈血栓的潛在危險、病理表現,也可稱之為血栓栓塞性疾病亞臨床狀態[7,8]。即是因諸多因素制約導致的止血、抗凝和凝血、纖溶功能紊亂等狀況,繼而表現為血液凝結速率增高的狀態。常規情況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期患者,均是由感染導致的,且逐步表現為低氧血癥、二氧化碳潴留。同時,在長期吸煙患者中,煙草內部成分,可對前列環素釋放、內皮細胞合成予以抑制。但前列腺環素既可阻斷血小板堆積,還可預防血栓素A2合成,增加血小板計數,提高血液黏稠度[9,10]。
1.3 靜脈內皮損傷 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來講,在低氧、損傷和炎癥等因素作用下,使肺血管結構及功能出現改變,即肺動脈內膜損傷[11]。以急性發作期死亡患者為例,89.9%以上的患者均表現為肺動脈、肺小動脈原位血栓,且在反復住院、靜脈穿刺和抗生素給藥的前提下,使肺栓塞發病率顯著提高。另外,長期臥床、腿部長期下垂、感染性心內膜炎、肥胖及妊娠等群體,也是誘發肺栓塞的關鍵[12,13]。
2.1 健康教育 針對患者肺栓塞重視度、知曉率,施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包括肺栓塞致病誘因、危險因素、癥狀及體征表現、危害等,使之可在增強患者認知度的同時,一旦表現為胸悶胸痛、頭暈憋氣、呼吸困難等表現,可立即和醫護人員取得聯系,盡早診治。除此之外,還應糾正患者錯誤生活習慣及生活方式,特別為戒煙酒[14,15]。
2.2 識別高危群體 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早期靜脈血栓預防措施,可有效降低肺栓塞風險。若患者存在如下危險因素,則可將其認定為肺栓塞高危群體,即處于急性加重期;年齡在75歲以上;肥胖;存在靜脈血栓史、近期手術史及惡性腫瘤史;表現為下肢靜脈曲張;臥床時間在7 d以上。作為和患者直接接觸的護理人員,應充分核查患者是否存在上述危險因素,再施以針對性預防,常見抬高下肢、早期下床活動、正確呼吸及咳嗽等[16,17]。
2.3 運動干預 依據病情進展、患者軀體狀況,施行主被動運動鍛煉。以長期臥床患者為例,除基本翻身外,還應鼓勵患者做好下肢伸屈、跖屈、背屈等運動,定期按摩腓腸肌、比目魚肌[18]。原因為:腿部肌肉相對較多,且在腓腸肌及比目魚肌處含有各類靜脈竇,靜脈血液往往是以肌肉泵協同作用保持正常循環。若患者表現為下肢深靜脈血栓,1-2周內為不穩定期,常面臨栓子脫落風險,應杜絕下肢按摩及運動等行為,即制動1-2周,必要時可采取間歇充氣壓力裝置、足部血管脈沖刺激技術和國際梯度彈力襪等。
2.4 飲食干預 糾正患者錯誤飲食習慣,倡導低鹽低脂、易消化、高纖維等飲食原則,時刻保證大便暢通,預防便秘。研究證實,乙狀結腸宿便和血栓間呈現正相關,特殊時可借助瀉劑的使用,預防便秘帶來的負壓增高表現,繼而導致靜脈回流障礙。除此之外,指導患者增加飲水量,約為2,000-2,500 mL/日,既可預防血液粘稠,還可提高血流速度,但若表現為肺心病,飲水量應在1,500 mL以內,否則會誘發心衰。
2.5 用藥干預 于阿司匹林、肝素等溶栓藥使用期間,應最大限度上預防侵入性注射操作。若為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注射部位應為患肢,即藥物可在直接作用病變組織的前提下,增強局部血藥濃度,達到短期作用的效果。而在腹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期間,應為臍部兩側交替注射,預防注射次數的混亂。同時,注射后還應對注射點予以按壓,時間可控制在3 min-5 min,預防出血;治療期間禁止剔牙和挖鼻,飲食應細軟,禁食多渣、辛辣和堅硬類食物,精準評估患者血尿常規、凝血酶原時間、大便潛血試驗,還應檢查皮膚組織、消化道及顱內是否表現為出血傾向。
2.6 靜脈保護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輸液、注射等治療期間,應保證一次穿刺成功率,若為強刺激性藥物,可倡導中心靜脈輸液,且在輸液前后借助生理鹽水,完成沖管操作,減輕藥物對血管的損傷程度。同時,和上肢靜脈血栓相比,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率約為前者3倍,于靜脈穿刺應最大限度上預防下肢穿刺,降低靜脈損傷。
2.7 物理預防 若要更好預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栓塞風險,則可在精準把控高危群體的前提下,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常見物理預防措施為足底靜脈泵、間歇充氣加壓裝置及抗栓彈力襪等。以間歇充氣加壓裝置為例,可逐步提高靜脈回流速度,但不適用于心力衰竭患者。
綜上,慢性阻塞性肺病是誘發肺栓塞的影響因素,但也不容忽視護理、預防不到位帶來的影響。護理人員作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第一責任人,做好肺栓塞預防尤為必要。即應全方位掌握肺栓塞致病誘因、高危因素,若患者表現為呼吸困難、頭暈憋氣、胸痛胸悶等表現時,應警惕是否為肺栓塞,再借助健康教育方案,明確肺栓塞預防、護理的必要性,以此降低肺栓塞發病率及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