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玲 鄭蓉 何天友 楊杰 鄭郁善
摘? 要:采用Biospin(Cat#BSC13S1、Cat#BSC13S1B)和“TIANGEN”(Cat#DP305-03)植物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對臺灣牛樟總DNA的提取方法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Cat#BSC13S1普通試劑盒比專門提取多糖多酚植物DNA的Cat#BSC13S1B試劑盒的效果更好,且博日Cat#BSC13S1試劑盒的DNA提取效果優于天根Cat#DP305-03試劑盒。經PCR驗證,試劑盒法提取的牛樟葉總DNA可滿足后續分子生物學實驗的要求。
關鍵詞:牛樟;DNA提取;改良試劑盒法
中圖分類號 Q946.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02-03)-0007-03
Abstract:In this experiment,the modified kit was used to extract total DNA which are The Biospin Plant Genomic DNA Extraction Kit (Cat#BSC13S1&Cat#BSC13S1B)and the "TIANGEN" Plant Genomic DNA Extraction Kit (Cat#DP305-03).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the result of DNA extracting by Cat#BSC13S1 is better than Cat#BSC13S1B and Cat#DP305-03.PCR amplific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total DNA could be used for subsequent molecular biology studies.
Key words:Cinnamomum kanehirae Hay;Extraction of total DNA;the modified kit
1 前言
臺灣牛樟(Cinnamomum kanehirae Hay)為臺灣特有的優質用材樹種,是一種發展潛力巨大的樹種,其樹形壯實高大,是優良的景觀樹種;其木材是家具、木雕的優質原材料;其含有的黃樟油素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其木段寄生真菌牛樟芝在治療癌癥等方面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被稱為“森林中的紅寶石”[1-4]。除了野生資源,也可利用牛樟椴木進行牛樟芝的人工培養,牛樟椴木培養的牛樟芝,其有效活性物質遠遠優于其他椴木培養的牛樟芝[5]。因此,近年來中國大陸各地都進行了引種研究。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和保健意識的增強,高品質牛樟芝的市場需求量越來越大,但與此同時,其專一寄主牛樟的品質及身份也需要保證[5]。目前,僅通過形態分類難以鑒別牛樟的身份,牛樟的分子鑒定技術亟待建立。從分子水平上對牛樟的基因資源及遺傳基礎進行研究,是牛樟研究的一個重要側面,而獲取高質量的總DNA是開展分子生物學研究的基礎。Huang等[6]從牛樟等3種樟屬植物中分離出15個微衛星序列,認為這些微衛星序列在3種植物中有特定的拷貝數,可用于輔助物種鑒定。由于樟科植物含有大量的多糖及次生代謝物質,給DNA的提取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為此,筆者就牛樟DNA提取技術進行了探索,旨在尋找一種獲取牛樟總DNA較佳的途徑,為牛樟的分子生物學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2 材料與方法
2.1 材料 牛樟葉于2017年5月和11月份采自福建省龍海市九龍嶺林場的1年生植株,該牛樟系從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南分院引種。隨機選取若干片嫩葉,放置于塑料自封袋中,并用變色硅膠進行迅速干燥,然后將干燥的材料速帶回實驗室,于-80℃超低溫冰箱保存備用。
2.2 總DNA提取方法 采用2種方法進行DNA提取,分別為杭州博日公司Biospin植物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法(以下簡稱“博日試劑盒法”)和“TIANGEN”植物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法(以下簡稱“天根試劑盒法”)。
2.2.1 Biospin植物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Cat#BSC13S1)法 本實驗并未完全按照說明書來操作,而是在其基礎上略作改良。主要修改的地方有以下幾點:(1)加450μLLP Buffer改成加500μl的LP Buffer。可選步驟中加入4μL的100mg/μL的RNaseA,改成加入40μL的10mg/μL的RNaseA。(2)于65℃環境中溫浴15min,將15min改成30min。(3)加入150μLDA Buffer 改成加入200μLDA Buffer。(4)第10步與第11步的“于10000xg 離心30s”改為“于10000xg離心1min”。
2.2.2 “TIANGEN”植物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Cat#DP305-03)法 對實驗方法與藥劑用量稍作調整后進行基因組DNA的提取,具體改動步驟:將“加入液氮充分碾磨;將研磨好的粉末迅速轉移到預先裝有700μL65℃預熱緩沖液GP1的離心管中(實驗前在預熱的GP1中加入巰基乙醇,使其終濃度為1%)”改成“直接在研缽中加入1400μL65℃預熱的緩沖液GP1(先預熱再加巰基乙醇1.4μL,使其在GP1中終濃度為1%),迅速研磨,直至樣本完全液態化(水狀),用去尖的槍頭抽打混勻”。將原本的12000r全都改成13000r,離心30s改成1min。2次加入漂洗液PW的量原本都是600μL,改成第1次加入700μL,第2次加入500μL。洗脫緩沖液TE在使用前先經65~70℃水浴。
2.3 DNA質量檢測 提取的DNA以1×TAE為緩沖液,取3μL在1.0%瓊脂糖凝膠上電泳,凝膠成像系統觀察拍照,分析其完整性。用紫外分光光度計檢測DNA樣品的純度、濃度和完整性等。
2.4 RAPD反應 以上述提得的樣品DNA為模板,用已經篩選過的含10個堿基對的引物(表1),在Mastercycler proPCR儀上進行RAPD擴增。擴增體系為:總體積20μL,內含20ng模板DNA,0.2μmol·L-1引物,10μL的PCRMagicMix3.0。擴增程序為:94℃預變性5min,94℃變性30s,37℃復性30s,72℃延伸90s,循環40次;72℃延伸8min后于4℃保存。擴增產物用1.2%瓊脂糖凝膠于5V/cm電場中電泳60min后在凝膠成像分析儀上檢測并拍照記錄。隨機引物、PCR MagicMix3.0及其他試劑購自福州銳柏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3 結果與分析
3.1 基因組DNA的提取 通過2種試劑盒法,從牛樟葉片中提取到基因組DNA,效果良好,濃度一般,能夠滿足后續實驗要求。2種試劑盒法相比較,博日試劑盒提取的效果優于天根試劑盒法,前者提取的DNA的條帶更加清晰明亮,DNA濃度明顯高于后者提取的結果。OD值檢測結果表明:2種方法提取的總DNA的A260/A280的比值分別處于1.61~2.10,DNA得率在24~362ng/μL,說明DNA中所包含的雜質較少,有少量的RNA殘留。許多研究學者[7-8]發現模板中的少量的RNA殘留對RAPD擴增沒有影響,因此可繼續后續實驗。博日試劑盒法完全避免了與有毒試劑(如酚、氯仿)的接觸,更加安全便捷。天根試劑盒法雖然還有巰基乙醇和氯仿的參與,但是效率比常規的CTAB方法更加快捷、方便。由于牛樟葉子富含多糖多酚物質,給DNA提取造成了一定困難,用博日試劑盒提取比較困難的一步就是抽提上清液,因為其上清粘稠度比較高,經常會將中間物質及下層液體一起吸上,從而導致DNA的提取失敗。因此,建議在使用博日試劑盒法吸取上清液的時候,采取先將混合物全部轉移至Shredder spin column這個方法。
近些年試劑盒法發展迅速,具有毒害少、效率高、操作簡單,提取質量高等優點,隨著試劑盒得率的增加,通用性的提升和價格的降低,試劑盒的應用將越來越普遍。本文所用2種試劑盒是市場上比較常見的。博日試劑盒有2種貨號,一種是Cat#BSC13S1,另一種是Cat#BSC13S1B,后者是多了一個試劑LP plus Buffer,這個試劑在說明書上說的是“若提取富含多糖多酚的植物組織,請使用LP plus Buffer”。但是,在實驗過程中發現:使用LP Buffer的效果比LP plus Buffer的效果好,DNA的濃度會相對較高,OD值也比較好。
3.2 RAPD擴增結果 用隨機選取1個符合要求的基因組DNA對共10個不同引物進行RAPD擴增的結果。每個引物對這個DNA都能擴增出清晰可辨的條帶,說明提取的DNA適于RAPD擴增分析。本實驗也發現,模板DNA中有少量的RNA殘留對RAPD擴增結果幾乎沒有影響。
4 結論與討論
一定數量及高質量的DNA樣品是進行限制性酶切、分子雜交、遺傳多態性分析、PCR擴增以及基因組學等分子生物學研究的基礎。因此,快速有效的DNA提取是成功的第一步,在DNA提取試劑盒逐漸商品化的進程中,選擇一款適用且性價比高的產品也是很重要的。
由于牛樟葉片含有大量多糖、蛋白質、葉綠素及多酚類等物質,且葉片越老、這些物質含量越高,這給牛樟DNA的提取帶來了一定難度,所以在材料選擇時盡量選擇幼嫩的葉片。常規的CTAB方法經常會有微量氯仿、CTAB、異丙醇等物質的殘留,往往會影響到RAPD擴增的結果[9]。因此,選擇試劑盒法可以避免這些藥劑的使用,使擴增更容易。本次實驗結果表明:2種方法提取的DNA都可以用于后續實驗,但是總體來說博日試劑盒法更加有效、便捷,并且完全避免了與有毒試劑的接觸,更加安全。
參考文獻
[1]官錦燕,譚嘉娜,羅劍飄,等.牛樟的組織培養和植株再生[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0(4):63-68.
[2]楊海寬,章挺,汪信東,等.牛樟葉精油化學成分分析及類型劃分研究[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16,38(4):668-673.
[3]彭真汾,王威,謝倩,等.牛樟資源保護現狀及繁育研究進展[J].亞熱帶農業研究,2016,12(1):68-72.
[4]李亞龍,唐軍榮,楊宇明,等.牛樟組織培養技術研究[J].福建林學院學報,2017,8(8):48-53.
[5]孟紅巖,郭鶯,林文珍,等.臺灣牛樟總RNA提取方法的建立[J].亞熱帶植物科學,2016,45(1):53-56.
[6]H Hung-K,H Lin-C,C Shih-H,等.Development,characterization and cross-species ampli?cation of new microsatellite primers from an endemic species Cinnamomum kanehirae(Lauraceae)in Taiwan[J].Conservation Genetics Resources,2014,6(4):911-913.
[7]馮斌,張希踔,解明,等.榛子種質資源多樣性的RAPD分析[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7.
[8]汪小全,鄒喻蘋,張大明,等.RAPD應用于遺傳多樣性和系統學研究中的問題[J].植物學報,1996,38(12):954-962.
[9]劉春林,官春云,李木旬.植物RAPD標記的可靠性研究[J].生物技術通報,1999(2):33-36.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