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培業
教育在文化存續與傳承的功能與價值,在理論上,對我們而言早已不再有什么根本性的分歧了。然而,在教育實踐中,人們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理解、傳承與弘揚,一直都有不同的見解與主張。
厘清認識:“自己固有傳統”
針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與理解,至少需要我們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并由此建構我們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觀念:明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與核心價值取向,知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緣起、形成的歷史軌跡與內在動因,懂得構成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要素與呈現方式,清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下現代世界的基本訴求與未來走向。
我們需要深度檢省自己對文化傳統的態度和行為。不可諱言,我們對傳統文化曾一度迷失,導致了在全球化、國際化的大背景下,某些領域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去中國化、去民族化的傾向,甚至已經影響了一些年輕人的文化心理、民族性格。長此以往,就會使我們的學生漸漸成為無“根”的一代。
對話過往,著名漢學家、德國波恩大學漢學系主任顧彬先生的觀點,不能不為我們所重視。他說:“中國在其革命的進程中常常淡忘了對自己固有傳統應有的重視,取而代之的卻是對所有所謂新生事物的偏愛。”“對所有所謂新生事物的偏愛”不乏有其合理性,每一個人都應享有追求、喜好新生事物及擁抱變化、順勢而為的自主選擇權。正如《易經》所言“與時消息”“與時偕行”“與時俱進”一樣。然而,使我們能夠合其“時”的前提又是什么呢?顧彬先生也給出了他的見解,那就是“自己固有傳統”。筆者認為,當我們言及“傳統”之時,人們常常把它視為“保守”“落后”的代名詞,隨之而來的便是無情地批判、拋棄。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這種做法幾乎成為我們應對傳統的基本模式。
建立自信:源于傳統文化
傳統是一個民族高度濃縮了的記憶史,它以充溢著原創精神的爆發力塑造了一個民族的精神信仰、理想追求、價值判斷、審美情趣、情懷境界、思維范式、行為習慣等。對中華民族而言,傳統就是她的原創,傳統也是中華民族所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理由。如孔子言,“溫故而知新”,傳統哺育一個民族的創造精神,孕育著一個民族的明天。否定、放棄傳統,當下便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的未來又將在何方?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華夏文明五千年歷史的結晶,傳承與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源于對中國文化的自信。擁有對中國文化的自信,離不開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進一步學習與研究。尤其是在學校教育生活中,應使學生走進中國文化,親近中國文化,并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生的靈魂深處扎“根”立“心”,從而建構學生的民族文化人格。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必然要成為全面研發、編制關乎傳統文化課程的重要資源。
有鑒于此,我們在課程理念上,著眼于將反映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元素構筑課程體系的不同維度,形成學生學習、研究的對象。在整個課程架構中,有以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質的“精神底子”為出發點,立足德行長養、心智啟迪的傳統蒙學經典系列課程;有立足文史哲一體化的中國文化經典閱讀系列課程,以求深入典籍,利于促進學生洞察、感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精神、價值理念、審美情趣、心智模式;有利于學生強身健體的中國傳統體育運動與游戲課程;有利于學生感受中國審美符號、提升審美情趣,包括反映中國傳統工藝匠心的中國藝術教育系列課程;有利于學生走進歷史文化現場,進而發現、體驗、感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題游學課程。
對中國傳統蒙學經典,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的學習與研究,我們要求超越傳統的記誦之學,不以語言積累、疏通文意為終極目標,強調以文本材料為載體,深入典籍,探索文本蘊含的文化精神和歷史意蘊,推動學生與元典對話交流,從中進一步感悟古圣先賢的智慧和情懷,體驗古人的學養和德行,進而為自我的成長樹立榜樣、尋找標桿。
中西會通:教育新樣態的探索
重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的同時,不能忽視西方文化的精華與價值。因為,西方文化的精華與價值是我們認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參照系,是我們站在人類文明的長河里,領略域外文化、豐富精神營養的重要來源。
中西會通班是鶴立教育的中小學生教育實驗項目,旨在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精華融會貫通的教育新生態、新模式。它通過打破傳統學校模式,建構現代學校新樣態,努力培養融會中西、貫通古今的新人。
在鶴立中西會通班,我們針對中國文化典籍,一方面開展基本的誦讀與閱讀理解,另一方面就是展開有主題、有目的的研究性學習課程。特別是在研究性學習階段,我們提倡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尊重學生自主選擇研究對象,確定課題。
在會通班的教育生活里,學生自主建立、訂立學習與生活管理規則;自行擬定閱讀計劃與假期生活計劃,自主管理閱覽室;自主創辦流動圖書館為校外兒童閱讀提供書籍;定期召開學生生活交流、評價與研討會。在課程建制上,我們為學生開設邏輯學,使學生的獨立思考、批判思維的建立與形成有其智力上、理論上的依據。在學習方式上,我們主要有自主匯報學習、研究討論學習、合作分享學習、辯論生成學習等,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自覺性和積極性,從而使學生知識的積累、能力的提高、智慧的增長與獨立人格的成長同步。在課程資源上,我們有意識選擇美國《科學啟蒙》和英國GCSE理科課程,以及目前國際社會主流的STEM課程,將之納入學生的理科綜合課程。
同是,我們立足于學生公民意識、責任意識、規則意識、服務意識,以及民主、平等價值理念的培植與建構,引導學生具有審視自我價值的理性,以及追求獨立人格的勇氣;培養學生大膽嘗試、敢于探險、積極進取的探險精神,培養學生具有“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嚴謹與縝密,鼓勵學生拒絕簡單接受、敢于挑戰權威,建構自己的問題意識和懷疑精神,提升自己的批判意識和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