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蕊
【摘要】高職商貿類專業人才培養,應以校企合作為突破口,通過產教融合,發揮企業和學校各自的優勢。根據地方區域行業發展的需求,采用“引企入教”的方式,對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創新,探索培養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在課程體系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對接企業和學校的各自需求,通過校企共建,實現產教融合和校企協同育人,培養企業所需要的商貿類復合型人才,實現企業和學校的合作共贏、共同發展。
【關鍵詞】引企入教 校企共建 課程體系
以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為主要途徑,不斷提升高等職業教育質量為目標,高職商貿類專業的教學必須加強與行業、企業的相結合,利用“引企入教”的方式,探索以理論教學、技能訓練、實習就業為一體的人才培養新途徑,讓學生在校內就可實現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技能學習,滿足行業、企業、崗位所需的職業技能要求,提高學生在工作崗位上的適應性。
一、“引企入教”校企共建課程體系的必要性
隨著我國在“一帶一路”的建設和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和推進,“十三五”規劃等國家政策文件對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優化人才培養機制提出新要求。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的實施,對高職商貿類專業的教育教學改革提出新的挑戰。此外,以“高端產業集聚、投資貿易便利、金融服務完善”為建設目標的大連自貿區的成立,對商貿類專業復合型人才需求數量呈現增長趨勢,對推進大連地區商貿類專業建設、提高人才輸出質量提出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立足于我院商貿類專業實際,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目標,基于就業創業能力的提升為主線,深化產教融合,采用“引企入教”的方式,與企業共同制定與職業標準相融合的課程標準,通過學校教師和企業經理人的雙向交流,提煉企業典型工作任務,形成與企業生產實踐對接的高職商貿類專業課程體系,對高職商貿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完善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具有積極意義。
二、商貿類專業課程體系現狀
高職商貿類相關專業的就業崗位分散,企業類型較多。一直以來,課程體系的建設是我們在探索且難以解決的問題。
1.商貿專業課程體系缺乏實踐操作性
商貿類專業學生的就業與行業的發展銜接緊密,因此商貿類專業的課程體系必須適應崗位實踐操作水平及行業未來發展的需要。在以往的高職商貿類課程體系中,存在重課程講授,輕素質養成,重理論講解,輕技能培訓等問題。雖在教學中利用模擬操作軟件,依據各工作崗位的不同的分工,模擬企業的經營操作過程來提高學生實踐技能。但對于商貿類專業的學生來說,模擬軟件缺乏真實的職場環境的溝通環節,學生的溝通能力與應變能力無法得到鍛煉。所以學生所學的知識內容與崗位需求脫節,無法實現專業能力與崗位需求的轉換。
2.商貿專業實訓教學難以典型性
隨著經濟發展、產業轉型升級,傳統的實訓教學模式缺少靈活性,學生的能力與企業實際需求脫軌,實訓內容理論化較強,專業課的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缺少學習興趣,專業技能不強,對課堂活動的參與不積極。
由于商貿交易涉及商業秘密的特殊性,最前沿的信息無法在教學中公開,學生不能接觸實際工作業務進行實訓,只能以課堂模擬訓練為主,無法參與到真正貿易的全過程,使得商貿類專業實踐教學方式單一。而在校企對接過程中,企業不了解學校培養人才的具體情況,而學校也不了解商貿類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所以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和專業課程的設計上無法實現崗位與課程對接,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無法培養出實踐能力較強的適用性人才。
3.商貿專業校企合作監管機制不完善、合作深度不夠
校企合作中,企業以利益最大化為原則,合作形式只是通過學生實習來解決員工的需求問題,忽略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引導作用,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實習指導教師只是通過學生簡單的了解實習學生現狀或企業工作內容的變化,對學生的指導存在間斷性等問題。同時,校企雙方缺少溝通,企業在實習生管理過程中缺乏完善的監管機制和有效的考核方法,導致校企權責不明,使得學生在實習期間缺少有效的管理方法和嚴格的考核措施,合作流于形式,深度不夠,實習的效果并不顯著。
三、商貿類專業校企共建課程體系的改革內容
為打破原有的以學校為主導的“推動式”人才培養模式,校企雙方可以依托校內外資源,引導企業參與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通過企業需求拉動商貿類專業人才培養的方向和目標,實現高職院校與企業的無縫對接。通過“引企入教”,校企共建高職商貿類專業的課程體系,培養出一批“懂理論、精實戰、能管理、會經營”的高素質復合型現代商務人才。
1.“引企入教”的高職商貿類專業校企共建課程體系
商貿類課程體系的設置必須與崗位要求、行業發展等方面密切相關。因此在構建課程體系過程中,必須以培養崗位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通過“引企入教”的方式,利用實際工作的項目和任務進行課程體系設置,強化各崗位操作技能的教學和訓練,通過操作能力的提升帶動理論學習的積極性。結合課程體系改革,對學生理論知識和操作能力進行共同培養,從而突出高職商貿類專業的職業特色。
構建“引企入教”高職商貿類專業校企共建的課程體系,形成“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拓展課程”的課程架構。其中,專業基礎課程作為各專業的基礎性、通識性課程,培養現代商貿類專業學生的基本崗位職業素養,,專業核心課程是承載商貿類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程,培養學生在相關工作崗位上的職業核心能力,而專業拓展課程教學,主要以創新創業為引導,為學生未來的就業和創業等方面進行差異化教學,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業拓展能力。
2.“引企入教”的高職商貿類專業的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中,以課程的專業性和基礎性為基礎,在不脫離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原則上,與企業共同進行課程內容的開發。將企業的項目分解成具體工作任務,教學內容由淺入深,利用商貿類各專業內容的差異化,貫穿校內實踐、企業項目實訓、校外實習等教學環節,形成一套完整的“基本技能——專業核心技能——專業拓展技能——職業綜合技能”的遞進式人才培養過程。
通過“引企入教”,將課程內容設置為“理論課程學習+企業項目學習+崗位實習”。在企業項目學習階段課程中,利用企業的工作項目進行任務分解,在企業的指導下,讓學生以員工的身份,模擬真實的工作情景和操作環節,完成具體的工作任務。通過三個環節相互滲透式的課程內容和實訓實習,實現校內理論課程與企業項目實訓的交叉互補,知識體系學習與職業能力培養的相互滲透,實現從學校到工作崗位的知識與能力的有效對接。
3.“引企入教”的商貿類專業實訓體系建設
在校內實訓室的建設過程中,根據學校各專業情況,引入企業的實際項目,強化國際貿易溝通、營策劃銷、物流倉儲、報關與國際貨運等實訓設施的建設。通過“引企入教”,將商貿類專業優質資源的整合,模擬企業的工作場景,為學生展示真實崗位情景和職場氛圍,打造一個集教學、實踐、技能培訓等功能為一體的商貿類專業的綜合實訓中心。在校外實訓方面,根據學校或企業實際條件,建立穩定的涵蓋各專業方向的校外實習基地,利用校企共同制定有效的實習管理措施與考核機制,對學生的理論與操作水平進行綜合評定。
4.校企共建師資隊伍
在加強對專業基礎課程和核心課程建設的同時,引入企業的精英、能手,通過企業教師和學校教師的共同教學,打造“雙師型”的教師團隊。專業教師要打破專業限制,組建跨界教師團隊,根據各崗位職責和技能要求進行任務分解和教學內容的制定,校內外教師相互學習教學方法和工作經驗,共同制定課程的教學內容,利用項目式教學等教學方法,共同參與到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去。通過“雙師”教學團隊,共同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5.校企合作建設考核機制
高職院校應積極調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通過“引企入校”,打造校企利益的共同體。通過“訂單培養”或“頂崗實習”的方式,實現校企深入合作,培養學生的工作能力,并以將學生培養成為企業的員工為目標,提高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根據學校的課程設置,采用實際工作項目實施方式,與企業合作共同開展專業技能培訓與技能大賽,并結合企業培訓、考核認定、技能大賽、實際操作四個環節,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業競爭力。通過校企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學生在實際工作項目的運行中,技能上得到提升,教師在項目運行的指導中提高專業知識水平,企業在項目運行中選拔合適人才。
企業的人才供給以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為支撐,職業教育的發展需要企業的積極參與和推動,產業的轉型和行業的發展更離不開高職院校與企業的攜手合作。實踐證明,高職院校實行“引企入教”的方式是對校企合作模式的一種新突破,實現學生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生的就業能力,雙方互惠共贏。通過校企共建課程體系,基于“引企入教”的方式,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人才培養的優勢,利用人才共育,實現人才共享,打造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1]李宇紅.高職財經商貿類專業上班式課程體系創新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11):70.
[2]姚雷.高職“校中廠 廠中校”平臺建設的實踐——以遼寧輕工職業學院商貿類相關專業為例[J].遼寧高職學報,2017,(04):60.
[3]王福君.高職商貿類專業課程改革、技能培訓與教材建設一體化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3,(02):98.
[4]陸劍.基于“校企共建”的電子商務專業群建設路徑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7,(22):26.
課題類別: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課題;課題名稱《基于“引企入教”的高職商貿類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課題批準號:JG18EB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