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果說我國的文學史浩若星河,那么邊塞詩就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星,它始于先秦,興于隋,而盛于唐,以邊疆地區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體裁,或慷慨激昂、或寂寥哀涼、或蒼茫遼闊,寄托了詩人們的斑駁情懷。在邊塞詩發展鼎盛的唐代,誕生了一位偉大的邊塞詩人,他就是高適。
關鍵詞:邊塞詩;性格;矛盾
關于高適事跡的記載散見于《舊唐書》《新唐書》《唐才子傳》等文獻,我們大致的可以這樣認為:高適(704—765年),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滄州)人,安東都護高侃之孫,唐代大臣、詩人。小時候家里貧困,曾客居梁、宋,以乞討為生。因其在詩歌方面的才氣,被時任宋州刺史張九皋舉薦為官。他對權貴十分傲氣,觀察事物有先見之明,在官場浮沉一生,戎馬倥傯,卻少為人知。然而,高適真正被世人傳頌的,還是其在詩歌方面的造詣,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并稱“高岑”,又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詩歌往往能夠反映出詩人的獨特性格,如果想讀懂詩人的作品,就必須從詩人的性格特征和人生閱歷入手,所以,我在這里結合高適的事跡著重來說說其性格特征。唐代殷璠在其所著《河岳英靈集》中曾對高適做出如下評價:“常侍性拓落,不拘小節,恥預防常科,隱跡博走,才名自遠。然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且余所最深愛者‘未知肝膽向誰是,令人卻憶平原君,吟諷不厭矣?!彪m然只有短短幾十字,卻能夠把高適的性格特征做出精準的概括,也揭示了其一生的三大矛盾。
矛盾之一:出身官宦卻又窮困潦倒
據《千唐志齋藏石》中所收納的《大唐前益州成都縣尉朱守臣故夫人高適墓志》考證:“高適乃高宗時名將高侃之孫,父崇文,韶州長史”。由此可見,高適擁有一個好的出身。高適的祖父高侃,曾屢破突厥、高麗,為一代名將,為大唐邊疆的安定作出過很大的貢獻,封平原郡公。父親高崇文曾破吐蕃來犯之敵,平定四川叛亂,以功拜檢校司空、劍南西川節度使等職,封南平郡王??墒歉哌m出生以后,特別是他父親去世以后,高家家道逐漸敗落,《舊唐書》中說:“高適者,渤海蓚人也。少家貧,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給?!备哌m幼年家貧,二十歲后曾到長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薊門,漫游燕趙。后客居梁、宋等地,過著“求丐自給”的流浪、漁樵、耕作生活。身為名門之后,高適繼承了先輩的優良血統,面對窘迫的經濟狀況,使得高適比他人更加渴望改變命運。
矛盾之二:心懷理想卻又傲岸自負
在《酬裴員外以詩代書》中,高適說自己“少時方浩蕩,遇物猶塵埃。脫略身外事,交游天下才。”拓落不羈、慷慨豪邁,獨來獨往的性格特征躍然紙上,精辟而又鮮活。然而,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往往是近在咫尺,卻又天各一方。高適和大多數盛唐詩人一樣,胸懷天下,渴望向祖輩一樣建功立業。于是,他二十歲就仗劍走天涯,西游長安去開創事業。然而,理想的豐滿始終抵不過現實的骨感,本以為憑借自己的文韜武略可以“屈指”而取“公卿”,而現實卻用“白璧皆言賜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狠狠地打擊了他的年少輕狂和驕傲自負。從開元二十年至天寶八年的三十年時間里,高適經歷了諸多波折,也曾隱居十年之久,游歷了名山大川,又在游歷之中結交了李白、杜甫等著名詩人,這些經歷使他視野更加開闊,目光更加敏銳,詩歌造詣也更加純熟,誕生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
矛盾之三:愛好閑適卻又官場沉浮
高適早年顛沛流離,郁郁而不得志,長期浪跡于梁宋一代,直到四十多歲的時候,才獲得了封丘縣縣尉這樣一個小官。為此,他作詩《封丘作》,直抒胸臆,講述了自己仕與隱、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詩中說:“我本漁樵孟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澤中,寧堪作吏風塵下?”一個悠然自得,整日狂放高歌于草莽之間的閑者,之所以能堪身居卑職,經受塵世擾攘之苦,只是因為迫于生計。他厭倦公門事物紛繁復雜,鄙視官場的趨炎附勢,憐惜底層民眾的疾苦,又為了家人衣衫口中食,在腐敗混亂的官場中艱難地守護著自己的良知,痛苦不堪。在這種狀況之下,又怎能讓高適不向往傾慕“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那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從而更加彰顯了他心中仕隱矛盾碰撞的激烈。
弄清了以上三點矛盾,我們再來讀高適的詩歌就更加容易了然。高適長期漂泊,從軍多年后又馳騁沙場,對邊塞風光和軍旅生活有著切身感受。他所寫詩歌,常結合壯麗的邊塞風光,抒發抗敵御辱的愛國思想,以及反映征人思鄉,少婦懷遠和士卒沙場奮戰等。其詩慷慨豪放,悲壯蒼涼,給人以用心奮進的感受。
高適的詩作題材廣泛,資料豐富。他早期的詩歌很多表達感慨懷才不遇,仕途失意的主題。如《別韋參軍》,《淇上酬薛三據兼寄郭少府微》,《效古贈崔二》等,抒發了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憂憤,對現實有所不滿。《賦得還山吟送沈四山人》,《人日寄杜二拾遺》等,或抒發友情與別情,或向往隱居生活,情意真摯,頗有感染力。但這類詩作中往往也摻雜著企羨功名富貴或消極出世的思想。他的邊塞詩資料豐富,思想深刻,形象生動,充滿樂觀情緒和愛國主義精神,贊美邊防戰士的斗志,歌頌他們以身許國的豪情,同時也表現出詩人“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政治抱負。
參考文獻:
[1]舊唐書.
[2]新唐書.
[3]千唐志齋藏石.
[4]唐才子傳.
[5]唐詩鑒賞辭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
作者簡介:
王雪梅,遼寧省大連市,遼寧省大連市渤海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