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寫得富有文采,充滿意蘊是有法可尋的,本文以錢鐘書《圍城》和張愛玲作品中的若干語言為例,分析語離意合、寓意于象、字詞巧排三種方法在寫作上的運用和效果,以期對改變學生寡淡無味的作文語言有所補益。
關鍵詞:語離意合;寓意于象;字詞巧排
孔子有言:“言之無文。行而不遠”。一篇好的文章,不僅要有思想,更要有文采。有文采的文章更能夠引人入勝,發人深思,它也是作者文化修養的外在體現,而高中作文訓練直接關系到學生高考作文的得分,況且在近幾年的高考作文閱卷評分細則中就有一條——“富有文采”,具備了這個條件,才能獲得“發展等級”分,而“富有文采”包含三點:第一,詞語生動,句式靈活;第二,善于運用修辭手法;第三,文句有意蘊。只要能夠達到其中之一便可贏得“發展等級”分。在這三個方面中,文句有意蘊是評卷者或者讀者比較高的要求。
什么是意蘊呢?所謂“意蘊”顧名思義,就是文句要有深刻而豐富的內涵,但是句子表達不可過于直白,要含蓄而蘊藉。也就是沈祥龍在《論詞隨筆》中說的:“意不淺露,語不窮盡,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其妙不外寄言而已。”
句子寫的有文采而富有意蘊對高中生來說,是有一些難度的,部分學生的作文語言寡淡無味。除了鼓勵學生多讀書以外,筆者總結出幾條切實可行的方法,以課堂教學和作文練習為契機提高作文的語言水平,高考的這個目標就不難實現了。
例如:
在你面前我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我的心里是喜歡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
——張愛玲
“塵埃”和“花”,是兩種性質不同的意象,一個是卑微和污濁的象征,一個是美麗和高貴的代名詞,如何能統一在一個句子里來形容一種情形呢?這就使得句子顯得含蓄而意蘊無限。
一、 語離意合出意蘊
語離意合:即遣詞造句打破思維定式,按表層意義做出自相矛盾的組合,且通過上下文揭示其深層含義的統一性,引導讀者由表及里,思考其言外之意,從而收到“義生文外,秘響旁通,伏采潛發”(劉勰《文心雕龍·隱秀》)的藝術效果。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蚤子。(張愛玲《天才夢》)
這個句子將“生命”比作“華美的袍”和“爬滿蚤子”是兩種截然相反甚至是矛盾的狀態,“華美的袍子”用最精辟的語言說出了生命使人歡欣雀躍之處,精美,順暢,令人羨慕;但是有時候,生命也布滿各種坎坷,各種溝壑,各種缺陷和不足,甚至生命脆弱之極,極易被破壞。生命是多么復雜而抽象的事物啊,張愛玲卻用這樣一個簡單的詞語組合鞭辟入里地道出了生命的真諦,形象,生動,引人深思。張愛玲的作品中此類句子例如“短的是生命,長的是磨難。”很多。
二、 寓意于象出文采
寓意于象即將豐富的思想感情寄于生動可感的形象之中,引導讀者在感受形象的過程中領會作者的用意,恰如劉熙載如說的“寄直于曲”“寄實于虛”。這個“象”分為靜態的物象、動態的情境。
例如:鴻漸想去年分別時的拉手,何等親熱;今天握她的手卻像捏著冷血的魚翅。……這時候他的心理,仿佛臨考抱佛腳的學生睡了一晚,發現自以為溫熟的功課,還是生的。——錢鐘書《圍城》
通過這個句子,作者要形容的是方鴻漸與女主人再次相見握手的感覺,這是抽象的難描之態。但是作者卻用了“冷血的魚翅”這種靜態的形象,和“臨考抱佛腳的學生睡了一晚,發現自以為溫熟的功課,還是生的。”這個讓學生們非常熟悉的惶恐,緊張,失落的動態情境來形容。這樣的寫法,不僅避免了語言的刻板和窠臼,更提高了文章的思維水平。張愛玲的小說《連環套》中寫:“照片這東西不過是生命的碎殼;紛紛的歲月已過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各人自己知道,留給大家看的唯有那狼藉的黑白的瓜子殼。”等句子都屬于成功地把抽象的意思化成具體的形象,文采斐然,意蘊無限,可供讀者做多重解讀。
三、 字詞巧排有智慧
字詞巧排就是通過字詞的巧妙排列,造成語音,語義上的循環往復,使人產生深刻的印象。
1. 因為相知,所以懂得,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張愛玲與胡蘭成語錄)
2. 你玩游戲可以,游戲玩你不可以;游戲不是人生,人生更不是游戲。(網吧)
第一句出現了兩次“因為”“所以”,兩次“懂得”,語音上反復循環強調,使人讀起來鏗鏘有力,節奏鮮明,而在語意上,從“相知”到“懂得”再到“慈悲”乃是兩個真誠的靈魂逐漸融合,逐漸親密的過程以及相處態度的一種層層深入地轉變,因而這是一種典型的字詞巧排。這種方式常用于宣傳語的寫作,例如“讓您的痰吐與談吐同樣高雅”,“人護綠,綠護人”等。
四、 語離意合與寓意于象相得益彰
語離意合是借助表面上矛盾的意思來闡發統一的內涵,寓意于象是借助具體形象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在實際的寫作中,這兩種方法通常是同時使用的。
例如:
唐小姐嫵媚端正的圓臉,有兩個淺酒窩。天生著一般女人要花錢費時、調脂和粉來仿造的好臉色,新鮮得使人見了忘掉口渴而又覺得嘴饞,仿佛是好水果。她的眼睛并不頂大,可是靈活溫柔,反襯得許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講的大話,大而無當。——錢鐘書《圍城》
這一段話就是語離意合和寓意于象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花錢費時、調脂和粉來仿造”這是極具喜劇感和畫面感的動態情境,而“好水果”“政治家講的大話,大而無當”是形象的靜物意象;“忘掉口渴”“又覺得嘴饞”是兩種看似矛盾的心理,但在形容看到好皮膚時的感受時,又是貼切而統一的,大師的語言猶如神來之筆。
在中學生的課堂,教師在傳授方法的同時,更是要引領。“在溺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經不起磨難”就不若“溫暖的花房,也可能是生命的枯井,陡峭的懸崖未必不是希望的綠洲。”來得有意蘊。而要寫出有鮮活生命力的文字,掌握方法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品讀中感受意蘊,學得文采。要讓學生懂得讀書、學習其實一種修為,錦囊妙計也不過是一塊敲門磚而已。
參考文獻:
[1]朱立安.如何使作語句富有意蘊文[J].廣東省清遠市第一中學.
作者簡介:
田蓮青,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寧夏銀川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