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實施的過程中,教育界對高中語文中的古詩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促進古詩詞教學質量和效率的全面提升,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教師必須積極地進行古詩詞教學方法的創新與改革。文章主要就高中古詩詞教學的現狀以及策略進行了簡單地分析和闡述。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有效策略
一、 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 單一且陳舊的教學方法和理念
部分高中語文教師存在著忽略學生是學習主體這一重要特點的現象。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重視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這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升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二) 學生詩歌鑒賞水平不高
經過調查研究發現,部分學生對于古詩詞的鑒賞仍然是處在文字理解的層面上,他們不具備挖掘古詩詞隱藏的深層次思想和濃厚情感的能力,這些問題成為影響學生古詩詞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 考試目的性強
因為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較深,高中語文的古詩詞鑒賞教學也呈現出了偏向高考發展的趨勢,部分教師為了確保學生在考試的過程中取得好成績,而過分的關注考試技巧的傳授,忽略對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培養。這種以考試為最終目的的高中語文古詩詞學習方法,已經成為制約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培養效果不斷提升的重要因素。
(四) 忽略學生個性化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經過調查研究發現,因為高中學生面臨的高考壓力過大,教師在開展語文古詩詞教學時,經常采取直接灌輸的教學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自己對古詩詞內容的理解傳授于學生,而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自身沒有理解的知識和信息,然后根據教師提出的要求采取機械式的記憶方式進行古詩詞的學習。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負擔,而且對其學習效率的提升也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二、 高中古詩詞教學的策略分析
(一) 高中古詩詞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指的就是教師根據古詩詞教學內容的要求,設計符合學生學習特點的教學情境,然后采取情境模擬的方式開展古詩詞教學活動。而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學習,其學習效率自然也就得到了穩步的提升。比如,我國唐代著名的詩人杜甫在其一生中就寫下了很多的詩詞。教師在開展古詩詞教學時,可以采取創設學習情境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詩人創作時的心情,這才能在幫助學生在加深對古詩詞內容理解和掌握的同時,促進課堂學習效率的有效提升。此外,教師在創設學習情境前,必須深入地進行學習對學生興趣的調查和分析,只有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學生的興趣點,才能創設出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情境,才能促進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質量與學生學習效率的不斷提升。
(二) 高中古詩詞教學宜采用合作學習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以教學內容為基礎,設計并要求學生完成古詩詞的學習任務,以確保古詩詞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深入地了解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并要求各個小組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教師布置的古詩詞學習任務。因為在小組合作學習時,學生學習古詩詞的主動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所以其學習的效率也相對較高。正是因為學生在這種狀態下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所以學生古詩詞學習效率和質量全面提升,為其后期相關知識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另外,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如此才能在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的同時,促進學生合作學習效果的不斷提升。
(三) 高中古詩詞可以采用分層教學法
高中語文教師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采用的分層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學生古詩詞學習基礎參差不齊情況對學習效果產生的影響。部分學生在初中階段沒有打好古詩詞學習的基礎,這導致其進入高中后面對難度較大的古詩詞學習時,經常出現不知所措的現象,從而影響到其古詩詞學習質量的提高。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必須在深入分析和研究不同學生的古詩詞學習水平的基礎上,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層次,并以此為基礎應用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要求。比如,針對古詩詞學習基礎低的學生,教師應該將古詩詞教學的基礎知識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將高中古詩詞教學與初中古詩詞教學的內容融合在一起,幫助學生夯實古詩詞學習的基礎,促進學生古詩詞學習效果的有效提升。同時對于古詩詞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應該采取加大古詩詞教學難度的方法開展教學,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學習思維的擴展以及創造力的激發,而且對于學生古詩詞學習質量的提升也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三、 結束語
總而言之,教師在開展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時,必須積極地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與改革,促進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質量不斷提升的同時,確保學生古詩詞的學習質量,為學生后期的學習與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寧.高中古詩詞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D].鞍山師范學院,2018.
[2]張菊.探究高中語文新課標下的古詩詞教學[J].課外語文,2018(15):81.
作者簡介:
張秋艷,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赤峰市元寶山區平煤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