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這篇文章的主題不是直接的道德理論,相反,它是道德的定義。道德理論是大而復雜的事物,定義不是。道德定義的問題是確定道德理論化目標的問題,識別這個目標使我們能夠看到不同的道德理論,從而了解人類社會以何為“道德”。
關鍵詞:人類社會;定義;道德
一、 引言
理論家所使用的這兩種“道德”意義在道德理論的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盡管有時是未被承認。如果一個人在描述意義上使用“道德”,并因此用它來指代不同群體或社會實際提出的行為準則,那么人們幾乎肯定會否認存在適用于所有人的普遍道德。“道德”的描述性使用是人類學家在報告他們研究的社會道德時所使用的。
二、 “道德”的描述性定義
對“道德”的描述性定義的初步嘗試,可能會將其稱為社會提出并是被該社會成員接受的最重要的行為準則。但是,大型社會的存在為這種描述性定義提出了概念性問題,因為可能沒有任何這樣的社會范圍的守則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因此,可能會提供一個定義,其中“道德”是指任何群體甚至個人提出并接受的最重要的行為準則。
在20世紀中葉,主導的“道德”感似乎是關于描述性意義。他們開始揭示“道德”意義上的重要模糊性。所有這些都是描述性意義的版本,主要區別于相關群體的大小。毫無疑問,當一個人做出不道德行為時感到內疚,并對那些關心的人采取不道德行為的人感到憤怒。甚至可能合理的是,在某種特定的“適當”意義上,人們對與道德違規有關的行為感到內疚和憤怒。
在描述性的“道德”意義上,一個人自己的道德不能成為那個人寧愿別人不遵循的行為指南。但是,這一事實并不意味著該人也要求其他人采用該道德準則。個人可能會為自己采用一種非常苛刻的道德指導,他認為這種指導對于大多數其他人來說可能太難了。他可能會判斷那些不采用他的行為準則的人,因為他們沒有像他那樣在道德上做得好,如果他們不接受,那么就不會判斷他們是不道德的。
但是,這種情況不會破壞限制,只有當個人愿意讓其他人遵循它時,行為才可能被稱為道德,至少“追隨”意味著“成功地遵循”。因為擔心由于偏見或缺乏足夠的遠見或智慧導致的可預測失敗的不良影響,可能是個人不愿意讓其他人試圖遵循該守則。
三、 “道德”的規范定義
那些使用“道德”的人規范地認為,道德是(或將會)滿足以下條件的守則:在某些特定條件下,所有理性的人都會贊同它。實際上,這是規范意義上“道德”定義的基本合理模式。雖然有些人認為沒有任何守則可以滿足條件,但許多理論家認為有一個守則可以滿足條件。我們可以稱之為“道德懷疑論者”,后者稱“道德現實主義者”。
許多道德懷疑論者會拒絕聲稱存在任何普遍的道德主張。但另一類有趣的道德懷疑論者,包括那些認為我們應該只放棄較窄道德范疇的人。這些道德懷疑論者認為我們應該在美好生活或美德方面進行道德理論化。另一方面,一些美德理論家可能會采取完美的理性來引導美德,并且可能將道德理解為類似于這樣一個人通過良性行為暗示支持的守則。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一個美德理論家也可能被視為上述意義上的道德現實主義者。
四、 道德與行為反應的規范相關聯
正如人們對認可理性以及理性人士支持道德的相關條件的一般概念,給出了更多的實質和細節,人們更傾向于在規范意義上提供道德的定義,更接近提供實際的道德理論。類似的主張對于描述意義上的道德定義也是如此。因為人們更詳細地說明了聲稱個人或團體認可系統或守則的含義。它們都是示意圖,被視為定義的多樣性,而不是理論。
關于道德的表現主義者并不認為,道德的任何客觀內容可以包含我們上面所謂的“實質性定義”。相反,他們明確地認識到,不同人在規范意義上提出的道德規則和理想存在重大差異。他們懷疑這種變化是否符合道德現實主義。因此,盡管內容有所不同,但他們需要提供這些不同規則和理想的一些統一特征。由于這種壓力,一些表達者最終明確提出了一種可能對行為標記或類型持有的獨特道德態度。這些說法當然可以用來陳述描述意義上的各種形式的道德。但它們也可以被用來提供一種道德現實主義的基礎。
五、 總結
那些屬于傳統的人也認可這種理性支持道德行為。這種認可當然具有認知成分。但它也是動機。阿奎那并不認為道德知識總是有效的:它可以被邪惡的說服或腐敗的習慣抹去。但如果理性不被這種力量所反對,任何理性的人不僅會知道道德所禁止和要求的東西,而且會遵循這些禁令和要求。因此,對于自然法理論家而言,認可相當于接受。
參考文獻:
[1]萬俊人.人為什么要有道德?(上)[M].現代哲學,2003(1).
[2]萬俊人.人為什么要有道德?(下)[M].現代哲學,2003(2).
[3]杜時忠.人為什么要有道德?[M].中小學教育,2013(6).
[4]劉時攻.為什么要有道德[M].道德與文明,2010(4).
作者簡介:
王旖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哈爾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