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得出永春縣農村中學地理課程開發與利用的現狀,并做出簡要的原因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農村中學地理課程開發與利用所要遵循的原則以及具體措施。
關鍵詞:農村中學;地理;課程資源
一、 引言
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在新課改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沒有好的課程資源的支持,再好的課程改革設想都難以實現。與此同時,農村中學現有的地理課程資源短缺,潛在的地理課程資源卻非常豐富,做好農村中學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是擺在農村中學地理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 永春縣農村中學地理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現狀及分析
我通過問卷調查本文得出有關永春縣農村中學地理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一些現狀并做簡要的原因分析:
(一) 總體上農村中學喜歡地理的學生比例較高,地理學科本身貼近生產生活,對于農村中學的學生吸引力較大。大部分同學認為地理是一門主科,地理的學科地位得到大部分同學的認同和重視,究其原因是地理被納入中高考考試,尤其是新高考的選科模式也使得地理學科的地位進一步提高。
(二) 隨著永春教育投入的不斷增多,永春縣的農村中學很多已經配備了專門多媒體教室,一些學校配備了班班通,多媒體已經成為農村中學地理教學的有效手段。
(三) 有一部分同學對參加地理興趣小組持積極態度,部分同學表示想參加,但是由于課業壓力他們只能放棄,受升學壓力的影響部分同學對校外課程資源了解較少。
(四) 長期以來,中小學課程資源的結構比較單一,教材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課程資源,這是傳統教學留下的弊端。
(五) 對于老師上課使用掛圖、板圖、板畫等常規教學設備,學生還是比較喜歡的,普遍認為對學習地理知識有利,從這我們可以看出農村中學對于已經開發的地理課程資源利用是比較到位的。
(六) 大部分同學獲取地理知識的主要渠道還是以課堂教學為主,他們較少通過圖書館獲取地理知識。這主要是由于學生的課業壓力過大,自由支配的時間較少造成的。
(七) 學生很少到校外參觀附近的山地、河流及工廠,校外的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率較低,通過進一步訪問我發現造成校外地理課程資源開發利用低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教師開發校外地理課程資源需要較多時間和精力,這影響正常教學。第二,教師擔心學生安全問題,出了問題帶隊老師要負責。第三,教師缺乏經費。
(八) 大部分同學對校外的地理課程資源感興趣,認為它和地理環境關系密切,也會和校外親朋好友聊到地理知識,一部分同學甚至親自制作過地理教具和地理墻報。這說明學生對校外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比較認同的。
三、 農村中學地理課程資源開發所要遵循的原則
(一) 教師選取的內容要是學生喜歡的,具有趣味性、操作性和現實性的特點。
(二) 教師選取的內容要有一定的難度,具有探索性、開放性和較強的探索。
(三) 教師以符合學生的認知特征和發展規律為主要依據,安排、呈現地理學習內容,使其具有深入性的特點。
(四) 教師努力處理好教材內容與開發內容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地理課與新開發資源的整合。
(五) 教師從學生熟悉的環境中挖掘素材,努力體現地方特色和學校特色。
(六) 教師滿足不同學生發展的需求,將普及知識與提高能力相結合。
四、 永春縣農村中學地理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措施
(一) 加強地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建設
要開發地理教師自身的課程資源。地理教師既是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者與利用者,同時其自身也是重要的地理課程資源。只有加強地理教師專業建設,我們才能把潛在的地理資源轉化為現實的課程資源,為順利實現新課改奠定基礎。
(二) 開發、整合校內地理課程資源
農村中學課程資源短缺,而學校內部的課程資源卻是相對豐富的,但各種資源之間往往存在較大的差距,教師只有根據課程教學目的需要把他們有機整合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地理課程的常規教學。比如農村中學教學資源較為匱乏,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制作地理插圖。在講解“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課時,教師讓學生觀察自己制作的卡片插圖,然后描述插圖所表現的內容以及所渲染的各種氣氛。結果教師發現學生的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教學效果非常好。
(三) 因地制宜開發利用校外地理課程資源
校外地理課程資源種類多,數量大,信息量豐富,既可以是自然地理資源,比如學校附近的小溪、小溝、崗地、河漫灘、各種類型的土壤與植被、農作物種植基地、畜牧養殖場等,也可以是社會課程資源,比如污染、地震、城市規劃、入口分布和遷移等。
(四) 加強鄉土地理課程的開發和建設
首先,教師要立足本地實際,開發教學資源,比如永春蘆柑的農業區位優勢及存在問題、農作物品種及近幾年的變化、桃溪流域的變化與整治、永春縣的地形結構特點。教師為學生設置一個熟悉的情境,使學生看到生活之中處處是學問,地理就在身邊。這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有助于完成地理新課程的教學任務。其次要鉆研教學內容,開發教學資源。比如在學習工業區位因素過程中,教師帶領學生參觀永春縣榜德工業園區,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做區位分析,同時又可以利用桃溪的污染狀況講解可持續發展理論,最終把農村潛在的地理課程資源轉化為現實的課程資源,這將極大地拓展現有的教育內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五) 發揮多媒體技術和網絡資源的作用
從地理學科特性來看,地理教學的許多內容教師適宜用多媒體手段來表現,并傳遞給學生。目前永春縣的農村中學的多媒體設備配備已經初具規模,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和普及,農村中學可以更多地利用多媒體技術解決課時少與教學內容多的矛盾,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五、 結束語
筆者立足于農村中學的具體情況,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分析,研究農村中學地理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一些措施,并在日常教學中進行實踐,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提高了教師對課程資源重要性的認識,充實了我校地理課程資源教學素材庫,滿足學生對地理知識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陸靜.新課程理念下基于生活問題的探究式教學方式的研究[J].中地參,2006(9)11-12.
[2]王民主編.地理新課程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陳德榮,福建省泉州市,永春華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