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有主觀能力作用的人,是學習的主體,小學數學教學如何讓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本文根據新課程理念從課堂教學環境、課堂教學氛圍、課堂教學方式三個方面入手,研究如何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數學學習的全過程。
關鍵詞:主動;參與;教學環境
隨著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深入,現今學生的學習不是簡單地接受知識,而是應在體驗、領悟和創造中學習。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學習是學生的內部活動,誰也不能替代,因此積極組織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 展現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環境,讓學生主動參與
美國教育家布朗認為:“學習的環境應放在真實問題的背景中,使它對學生有意義。”我們應密切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運用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實例作為認識的背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才能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生活中充滿了數學,從而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中,真正達到主動參與。
例如在教學“時間單位”時,其中有一內容是怎樣來判斷平年還是閏年?在練習時,我采用了聯系國家大事的方法,向學生提問:
(1) 哪一年在我國北京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這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
(2) 哪一年在我們上海舉辦世博會?這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
(3) 還可出示一段文字,讓學生來判斷: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英國侵占我國香港。
1937年日本侵略中國,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英國夾著尾巴逃跑了!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1997年7月1日我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洗雪了百年恥辱。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
2001年進入了21世紀。我們是21世紀的主人,我們要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像這類知識都是學生所感興趣的例子,不僅拉進了學生與數學的距離,還巧妙地滲透了思想品德教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了教學之中,何樂而不為呢?
二、 營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全員參與
學習應該是全體學生參與的活動,而不是少數尖子學生的專利。一些教師往往有偏向心理,對優生賞識比較大,而對差生、后進生則置之不理,在課堂上,往往把回答、提問的機會給優生,有時整整一堂課,出現了少數學生開口發問,多數學生閉口陪學的現象,再加上一些學生不敢舉手,教師也察覺不到。所以,教師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都要注意面向全班,關心他們每一個人,提供給學生人人參與的均等機會。這樣,學生就會認為自己被教師注意著而感到興奮,從而對學習有著莫名的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不要把學生置于被動狀態,這樣課堂氣氛不和諧會抑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阻礙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現今的課堂教學應營造一個平等、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在這種良好的課堂氣氛中,全體學生會不自覺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三、 注重手眼口腦并用的課堂教學方式,讓學生全程參與
《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過程中要調動和維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要使學生的各種感官在學習中協調活動,通過觀察、動手操作、動口交流、動腦探究等活動行為,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探究過程,從而達到學生的全程參與。
(一) 動“手”操作
如教學“面積與周長的對比”一課,在讓學生探究“面積相等周長的變化規律”時,我采用爭當“小小設計師”的方法,出示設計內容:老師手里有12張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書法作品,要把12張全部貼到學習園地上,并要在四周圍上彩帶。你能幫老師設計出幾種不同的長方形?如果這樣設計,需要多長的彩帶?通過四人小組合作動手操作,學生獲得了一系列的設計方案,并整理出了一張表格,如下圖:
周長(單位)面積(單位)
長12 寬 12612
長6 寬 21612
長4 寬 31412
教師把實踐操作活動作為了學習知識、掌握知識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其樂融融!
(二) 用“眼”觀察
眼睛是思維的窗戶,“看”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必要前提。因此,教師要充分提供學生看的機會。如教學“面積與周長的對比”時,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得出了表格以后,我讓學生觀察這張表格,接著提問你從中發現了什么?讓學生在簡潔明了的數字中尋求面積與周長的關系,學生很快得出了重要結論:“面積相等的情況下,當長和寬的數值相差越大,周長越長;反之,則越短。”
(三) 動“口”交流
“師講十遍不如生說一遍”。語言是思維的工具,離開了語言,人的認識過程和認識成果將無從表達。
如在教學“面積與周長的對比”時,我充分提供給學生口頭交流的時間。在歸納“面積與周長的不同”時,讓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在班級中交流;在歸納好之后,讓學生聯系日常生活,舉出一些求面積與周長情況的實例,進行口頭交流;在出示表格以后,讓學生邊觀察邊組內交流,繼而進行全班性交流等等。
(四) 動“腦”探究
陶行知先生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師在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指導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探索,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獨立探索的習慣。
如教學“周長與面積的對比”,在知識的運用拓展中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通過剛才的操作我們發現,在彩帶只有12分米長的情況下,無論我們怎么圍,都無法使這12張書法作品全部貼上去。你能想出好的方法來嗎?
經過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小組合作交流,并通過我的一些引導,學生們暢所欲言,積極探討。有的說,只要我們省下一條邊,另外三條邊的長分別是4分米、4分米、4分米,就可以得出一個面積為16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有的說,還可以圍成長分別是3分米、6分米、3分米的長方形,面積即為18平方分米……如下圖:
新穎有趣的題型,讓學生的大腦得以充分地發揮,通過這樣的探究,學生不僅感受到了成功的甜蜜,也體驗到了參與學習的無限樂趣。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動用一切可能的手段,為學生創設各種參與數學學習的條件,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和表現的機會,積極地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的全過程。
作者簡介:
曾曉紅,江蘇省常熟市,常熟市東張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