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慧 梁彬
摘 要:目前,各高校的大學英語課程都面臨著或多或少的困境。在我國教育事業迅速發展的今天,大學英語課程如何繼續生存,以何種方式生存,成了每個高校都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每個大學英語教師都非常關心的問題。很多高校針對目前的情況進行了課程改革,大學英語后續課程的設置便是改革嘗試的辦法之一。本文在此背景下,針對工科專業的大學英語后續課程設置的背景和現狀進行分析,以實現后續課程設置更為合理化的目標。
關鍵詞:工科專業;大學英語;后續課程;背景分析;現狀分析
一、 背景分析
(一) 國家層面
2018年9月10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可以說給了全國教育工作者一劑強心劑。習近平在會議上指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全黨全社會要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努力提高教師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讓廣大教師享有應有的社會聲望,在教書育人崗位上為黨和人民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習近平,新華網)。廣大教育工作者紛紛表示,中國的教育事業將迎來嶄新的春天。然而,與機遇相伴而來的是對廣大教師更高層次的要求,是對教師職業素養和專業素養的更高要求。
(二) 學生需求
隨著《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版)的頒布,大學新入學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對大學英語課程的期待和要求必然要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也必然要對大學英語課程教師和教學產生巨大的影響。學生在高中階段就已經實現了基礎知識的學習,如果到了大學階段,我們的大學英語課還以語言點的講解和基礎知識的學習為主,那必然無法滿足學生對英語學習的進一步要求。
(三) 教師自身
大學英語教師擔負著高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教學,因此,如何在這樣的大背景和新要求之下,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成果,為我國的教育事業作出貢獻,成了廣大大學英語教師共同關注的問題。
大學英語教師需要進行自身發展,才能適應上文中提到的國家的要求和學生的需求,才能真正擔負起新時代大學英語的教學任務。另外,從自身的職業發展來講,大學英語教師也應當從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甚至教學理念等諸多方面積極改革,才能讓教學更適應新形勢,更滿足新形勢下的職業發展。
二、 現狀分析
(一) 學校層面
目前,縱觀各高校大學英語課程的地位,有相當數量的高校依然把大學英語教學視作學生通過四六級考試的手段,一旦達到了四六級通過率的要求和目的,就認為大學英語課程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因此也沒有給老師們充足的資源和平臺去進修深造,導致老師們即使有進一步改革大學英語教學的意愿和想法,也得不到有力的支持。不僅如此,很多大學英語課程教師還反映,大學英語學科不僅在教學改革方面困難重重,在很多高校的科研地位也同樣邊緣化,教師們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發展資源稀缺,職稱晉升困難。
(二) 學生層面——以某高校為例
筆者曾在某工科專業為主的高校(以下簡稱N大學)做過問卷調查,目標人群有學生群和大學英語教師群。在問卷中筆者發現,學生對于N大學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滿意程度較高,認為非常滿意的同學占比24.07%,比較滿意的占比48.05%,明確表達不滿意的同學只占到4.53%。在被問到“在通過四級考試以后,你認為英語課是否還有必要開設”時,高達82.72%的同學選擇了“非常有必要”。而對于大學英語后續課程的開設種類,按選擇學生數量多少排列依次是應試類英語課程(66.36%)、實用類英語課程(62.86%)、英語賞析類課程(32.72%)、英語文化類課程(26.65%)、學術英語類課程(26.44%)和專門用途類英語課程(20.99%)。
這組數字說明在N大學,大學英語教學的成果和教學質量是基本讓人滿意的,這也從側面反映該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師們對教學是非常投入的。但這些數字同時也反映,學生通過四級之后英語后續學習的意愿非常強烈,學生的需求不僅僅是通過四級,更多的是希望學英語能為將來而服務。而在眾多種類的后續課程中,最受學生歡迎或者目前學生需求量最高的依然是應試類和實用類英語課程,如考研英語、雅思、托福及英語口語、英語口譯等,而難度較大的學術類和ESP類英語課程則被排在了最后。這說明學生目前對于今后英語需求的認識還是比較有限的,通過考試的意愿非常強烈,但對于通過了研究生考試、雅思托福考試之后的英語需求,還不是很明確,還需要對將來的學業和職業規劃進行正確的指導和引導。
(三) 教師層面——以N大學為例
筆者同時在N大學隨機抽取了13位大學英語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13位教師都是常年從事大學英語教學的一線教師,都是50歲以下的中青年教師,且92.31%的教師具有五年以上教齡。參加問卷調查的老師中,92.31%的教師認為大學英語后續課程的開設非常有必要,只有7.69%的教師態度模糊,認為“說不好”。在課程類型的承擔上,大多數教師選擇了英語賞析類課程(76.92%)和英語文化類課程(61.54%),選擇其他幾種類型課程的教師數量均未超過半數,其中選擇人數最少的是學術英語類課程(7.69%)和實用英語類課程(23.08%)。在后續課程的授課方式上,92.31%的教師選擇了“英語教師+專業課教師+外籍教師共同授課”的方式。被問到影響教師承擔后續課程的因素時,76.92%的教師認為“備課量太大”,61.54%的教師認為“專業知識水平有限”,53.85%的教師認為“自身英語水平需要進一步提升”,38.46%的教師認為“英語應試經驗缺乏,如未參加過雅思、托福考試”。教師們認為學校應從以下幾方面對大學英語教師授課能力進行培養:輸送教師到境外培訓(100%)、提供跨專業授課輔導的機會(61.54%)、為教師創造機會參加學術講座(46.15%)、為教師們提供參加雅思、托福考試的機會(38.46%)。有92.31%的教師認為,如果學校能夠提供上述支持條件,那么他們愿意參加培訓,并承擔后續課程。
從上述數字來看,廣大中青年教師目前能夠承擔的后續課程非常有限,需要從多方面提升自身知識結構和水平。其實教師們是非常愿意在教學技能和個人能力方面進行自我提升的。但是也必須要看到,教師們受到自身專業和學科知識構成的限制,更愿意承擔文化類和賞析類等比較輕松,備課量相對較小的課程。這間接反映了教師們對于走出舒適區,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的遲疑心態。
三、 結語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大學英語課程的改革勢在必行,不管從政策層面,還是從學生需求角度,曾經一廂情愿認為學生需要學習詞匯、語法的基礎英語已經遠遠不夠了。但是普遍來講,目前,大學英語課程地位、大學英語教師的發展空間、大學英語后續課程的設置等諸多方面還都存在問題。學校應從多方面深入了解大學英語課程的重要性,給予大學英語課程足夠的重視,為大學英語教師提供各種途徑進行深造,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優化教師的知識結構。大學英語教師應該充分意識到教學改革的必要性,積極行動起來,從思想和行動上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迎接課程改革。只有這樣,才能深化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優秀的工科人才。
參考文獻:
[1]蔡基剛.后大學英語教改依據與對策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0(5):3-12.
[2]文秋芳.大學英語面臨的挑戰與對策:課程論視角[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2012(3):283-292.
[3]祝珣.基于學習者需求分析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97-103.
[4]祝珣,馬文靜.課程設置的學習者需求分析——基于大學公共英語課程的研究[J].外語界,2014(6):48-56.
作者簡介:
朱曉慧,梁彬,北京市,北方工業大學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