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渭南市鄉土生物課程資源應用研究》子課題,旨在通過學生對合陽、渭南三河濕地生物資源的調查研究,培養學生的調查能力,查找資料、與人溝通、資料的整理和分析、對存在問題的分析和探究以及嘗試提出符合當地實際的可行性措施等綜合素養的培養,這些能力的培養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為他們以后職業的選擇起到一個引領的作用,使他們以后更好地發展,從而落實新課標的“為了學生終身發展”的課程理念。
關鍵詞:鄉土生物課程資源;濕地生物資源;成果分析
鄉土資源,就是指我們出生、久居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觀、文物古跡、地名沿革、歷史變遷、社會發展以及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名人軼事、語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資源、人文歷史資源和社會發展資源。
鄉土生物課程資源是將在目前的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本地區人類可以利用與可能利用的生物,包括動植物資源和微生物資源,以及本地區生物群落與其周圍環境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生態系統等鄉土生物資源轉化、優化為學校的校本課程。
課程標準提出:“課程資源是決定課程目標能否有效達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現有的課程資源,積極開發新的課程資源,是深化課程改革、提高教學效益的重要途徑。”鄉土生物資源具有直觀性,更能為學生喜聞樂見。在生物教學中應大力開發鄉土資源,挖掘可利用的生物資源才能激活學科生機和魅力。
黃河從禹門口躍出晉陜峽谷,進入一馬平川的黃土高原,河道突然開闊,向東西兩邊晉陜兩省不斷切割,形成了陜西渭南和山西運城兩地市之間的黃河灘地,即黃河濕地,合陽、渭南三河濕地就是其中一部分,濕地中土地肥沃,野生資源和水資源極為豐富,洽川是黃河流域最大的蘆葦蕩和最大的湖泊型濕地保護區,有丹頂鶴、大鴇、大天鵝、蒼鷺等多種珍稀動物云集于此。三河濕地植被豐富,水生生物多樣,多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如斑頭秋沙鴨、金雕、白肩雕等生活于此,還有大量的雁、鴨類,數量可達40萬只。這些豐富的生物資源和多樣的生態系統是我們學習生態內容的很好的材料。
基于此,我們課題組經過研究、專家審定,把《合陽、渭南三河濕地生物資源的調查》作為我校省級課題《渭南市鄉土生物課程資源應用研究》的子課題。
一、 本次調查活動的意義
1. 學生通過對合陽、渭南三河濕地生物資源的資料查詢,了解渭南市濕地生物資源的現狀,培養他們收集資料、分析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
2. 師生通過走訪合陽黃河濕地,培養師生與人溝通協調、共同合作的能力。通過與他人交談,詢問目前濕地存在的問題,讓學生思索環境保護、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3. 豐富課程資源,為編寫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做準備。
二、 調查活動的過程
本課題最主要的是通過安排學生對濕地生物資源的調查,培養學生的調查能力,查找資料、與人溝通、資料的整理和分析、對存在問題的分析和探究以及嘗試提出符合當地實際的可行性措施等綜合素養的培養,這些能力的培養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為他們以后職業的選擇起到一個引領的作用,使他們以后能更好地發展,從而落實新課標的“為了學生終身發展”的課程理念。
具體過程如下:
1. 設計《渭南市濕地保護調查問卷》,了解隴海中學高一、高二學生對濕地知識的了解情況。在學生中進行摸底調查,確定本次參與調查的學生成員。
共回收調查問卷316份,其中高一192份,高二124份。
通過對問卷的分析,可以看出學生對渭南市濕地的概況了解甚少,對濕地資源破壞的原因及保護的意義略有了解。要和高中生物知識結合起來,還需進一步了解濕地的有關知識。
根據自愿的原則,挑選了12名同學,參與本次調查研究。
2. 對12名學生進行調查前的培訓,然后分組,分配查詢任務。
分為六組:
第一組:劉晨華、趙倩負責查詢渭南三河濕地生態系統的簡介。
第二組:張倩、雷悅負責查詢黃河濕地旅游名勝。
第三組:雷開拓、劉少波負責查詢濕地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
第四組:馬改進、駱朝暉負責查詢三河濕地自然保護區的鳥類。
第五組:李明軒、姚筱負責查詢濕地生態系統的種類及作用。
第六組:于菁曉、張倩倩負責查詢濕地中常見的植物。
可通過網絡、書籍等途徑進行查詢。
3. 收集六組學生收集的資料,準備制作展板。
4. 我們課題組成員及馬改進、駱朝暉于8月28日前往合陽濕地進行實訪,在和船工、當地人的交談中我們了解到合陽濕地的現狀和目前面臨的問題,并采集六種當地的植物標本,留有照片20余張。
5. 整理資料,撰寫成果報告。
三、 本次調查成果分析
顯性成果:本課題搜集濕地的資料制作成了展板,在學校中院展示,供全校師生學習,也形成校本資料編入校本教材,把采集的六種植物標本補充入我校標本室。
隱性成果:
1. 學生通過合陽、渭南三河濕地生物資源的查詢和展示,不僅對濕地從感性和理性兩方面進行了重新認識,而且培養他們收集資料、分析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
2. 在實訪中,學生通過和船工的交談,親眼見到洽川河道的污染,得知濕地面積的減少,好多鳥類的絕跡,無形中對學生進行了環保意識教育,進而通過宣傳,提高全體師生和周圍人的環保意識。
3. 針對目前渭南市濕地生態系統存在的問題,學生嘗試進行了探究,提出一些建議,雖然建議不是很成熟,但畢竟進行了嘗試,體驗了探究的過程。
四、 存在問題及改進
中學生的生物學知識的局限性使本課題研究不能深入,加上對濕地調查時,調查對象都是非專業人士,得到的都是一些零碎的知識及相關資料,所以本課題只能在非專業領域進行,學生獲得的關于濕地的知識大多來自書籍、報刊、網絡等資源。濕地是“地球之腎”,對于生態環境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了解濕地、保護濕地,是我們每個公民的責任,更是學校教育的責任。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利用學校的有利條件,普及濕地知識,組織學生宣傳濕地知識是我們義不容辭的義務。
作者簡介:
吝亞玲,陜西渭南市,渭南市隴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