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魏爭 郭晉暉 李佳蔚 張可心
摘 要:高校是傳承文明、培養人才的基地,將地方的非遺文化與獨立院校教育相結合,不僅可以有效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使民族精神的DNA世代相傳。同時對培養新一代年輕人學會審美,從而更好地建設和諧社會有著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我院在加強當代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的同時,也在保護并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大學生對非遺知識、相關技能技術、民族情感等進行積極探索與深入研究,并將傳統工藝與現代思維碰撞,敲擊出新的火花,進一步提高我院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創新思維。
關鍵詞:獨立院校;紅色非遺文化;路徑
太原理工大學現代科技學院(簡稱“太工現代或PITUT”),位于山西省孝義市,是經國家教育部和山西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由孝義市人民政府和太原理工大學共建,實施本科學歷教育的獨立學院性質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學校的目標是打造“省內一流,國內知名”的獨立院校。
皮影木偶是孝義市特有的全國稀有傳統民間藝術。孝義皮影木偶具有制作精美、操作傳神逼真、表演手段獨特的特點。為了讓這門古老的藝術在新時代大放異彩,這就需要將此藝術與經濟市場相結合。將我校教學管理工作與紅色經典、孝義皮影木偶這一非物質文化相結合,即所謂的“紅色非遺”。那既是非遺文化的新路徑,又是傳播紅色經典的新路徑,也是院校教學的新路徑。
一、 紅色精神的解讀
紅色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孝義當地的民俗文化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用以孝義皮影木偶為代表的當地文化滋養當代青年大學生的精神成長,能夠有利于引導大學生在傳統文化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科學地保護與開發紅色文化遺產,對于發揮紅色文化遺產價值與功能,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增強青年大學生的愛國情感,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同時對于大學生個人成長而言,可以提升大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化素養。
二、 紅色非遺文化傳承路徑的探索與實踐
路徑之一是紅色非遺文化走進校園。本學院非遺研究中心雖已成立一年有余,孝義面塑、剪紙、皮影也隨之入駐,但真正了解的學生仍少之又少。將紅色經典與非遺結合,以課堂的形式,增加了枯燥乏味的思政課的趣味性。讓學生了解紅色非遺文化,讓紅色非遺文化活起來、火起來。紅色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可以增進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激發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之情。
路徑之二是有關非遺技藝傳承的頭腦風暴。與山西各地區具有特色的旅游景點、中小型企業、教育機構等合作單位進行紅色文化的宣傳、教育、展示、售賣等。更加完善了山西紅色非遺文化生態圈,共同營造出“人人知非遺,人人懂皮影;紅色精神入我心,傳承靠大家”的文化氛圍。讓大學生浸潤在紅色文化的氛圍中。
路徑之三是在非遺文化傳承中“圓學生一個藝術夢”。與教育單位合作,非遺進課堂,讓思政、歷史課活起來。讓更多學生參與到非遺文化傳承活動中來,給欲在傳統文化領域探索的學生以機遇。
三、 VR、AR技術與紅色非遺的結合
讓紅色非遺文化乘上現代科技的快車。我校利用虛擬現實技術(VR)、增強現實技術(AR)、新媒體技術等最新的科技前沿技術,為全體師生打造一場景觀文化盛宴。寓教于樂,以同學們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宣講紅色知識、黨團時政、班團管理等。
四、 互聯網+與紅色非遺的結合
這是一個萬物互聯的新時代。從“互聯網+”到“萬物+”,萬物互聯作為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其技術進步和應用進展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互聯網結合起來,使非物質文化成果得以部分創新,緊追時代腳步,讓民族精神、民族智慧與時代更好地結合傳承下來。
秉承“橫向連接全國,縱向貫穿古今”的理念,積極把握時代精神和前進脈搏,順應現代文化的發展趨勢,與全國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紅色景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合作。以挖掘中國特色文化資源,構建文化要素市場、打造自身生態圈為理念,將我國紅色非遺文化與富有特色的高校教學相結合,以此打造一個活的博物館,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搭建更廣闊的平臺,為文化傳承注入更多新鮮血液。
五、 結語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戰略要求。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太原理工大學現代科技學院作為一所新型的獨立院校承擔著培養時代新人的重任。
引“非遺”進校園,將紅色經典與非遺相結合并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充分發揮高等院校在文化遺產保護、非遺技藝傳承、文化產業孵化方面的獨特作用,增強文化創新能力,開辟非遺保護傳承新思路,拓展文化育人新途徑。將獨立學院的教學科研與非遺技藝傳承、非遺產業發展及非遺文化交流結合,系統構建非遺傳承體系,推動系統發展、長遠發展。加強傳統文化的學習,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創新思維。
參考文獻:
[1]“非遺”項目進校園,入課堂的教育實踐研究[J].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
[2]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互聯網+”模式下的傳承與創新——以南京云錦為例[J].服務體系,2018(1).
[3]傳承人,高校研究者視野中的“非遺”關注;以毛南肥套為例[J].大眾文藝,2016(6).
作者簡介:劉敏,魏爭,郭晉暉,李佳蔚,張可心,山西省孝義市,太原理工大學現代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