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們從班級學生的智力殘疾程度、年齡和學生的發展狀況等各個角度出發,制定符合每個培智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個別化教育教學目標。提高培智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是培智兒童將來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生存于社會的基本需求,也是我們特教教師對培智學生進行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
關鍵詞:培智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社會實踐
我是一名在職多年的特教教師,在日常的培智教育教學中,我們特教教師必須從各個方面盡可能詳細地了解每個培智學生的身體狀況和學情,讓每個培智學生在各個方面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培訓,制定科學、積極、有效的個別化教育方案,切實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使他們能更好地融入社會。在多年的培智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總結了以下幾點針對培智學生教學的方法:
一、 切實了解每個培智學生的學情,有針對性的制定個別化方案
在日常培智教育教學中,我們從班級學生的智力殘疾程度、年齡和學生的發展狀況等各個角度出發,制定符合每個培智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個別化教育教學目標,再根據每個培智學生個別化教育教學目標來確定適合該學生發展目標的活動的類型、內容、策略等。如在學生的手工制作活動的設計中,我們根據孩子的出發點和學生的學情,努力提高培智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會使用簡單的工具,掌握其使用技巧。
二、 多一點耐心,愛是起點,是主動的源泉
培智學生比其他普通孩子更渴望來自家人和他人的關愛。由于培智學生長期受到社會甚至家人的冷眼和言語的刺激,他們很少接觸到來自于老師和同學的鼓勵和愛的幫扶。對于這種情況,我們培智班的教師要求讓他們積極和老師進行心理交流,激發學生的主動性。
(一) 加強心理溝通,和學生做朋友
我們教師要慢下腳步,放下身段,和學生互相溝通,互相傾訴自己的喜怒哀樂,改善師生的關系。在交談中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愛好,如喜歡看什么電視,喜歡吃什么飯菜,喜歡玩什么玩具等,再教給他們玩的技巧或者經驗,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借此促進心理上的和諧,創造平等的教學關系,幫助學生消除自卑的心理。
(二) 多對學生鼓勵,少一些抱怨
利用張海迪、李義峰等人的一些先進事跡和身邊人的榜樣,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學生,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整個發展過程中引導學生,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每一個活動過程。
三、 讓學生積極參與這些行動,強化學生的主體性
培智學生由于其自身的發育特點,注意力較難集中。針對其自身的發展特點,我們教師在讓學生積極參與這些行動的過程中,要對教材有所取舍,善于利用游戲進行教學,并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感統訓練,充分發揮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游戲是培智學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特殊的補償教育手段。在培智學生的數學活動中,有許多游戲,既可以讓學生專注力得以持續,又可以讓培智生的智力得到發展,同時又獲得新的知識。例如,《認識圖形》一課,游戲目的:訓練學生用觸摸的方法對看不見的圖形進行比對,鞏固對幾何圖形特征的辨認。游戲準備:相同的兩套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硬紙片學具,一個只能伸手進去的盒子。游戲過程:1. 將一套學具放入盒子里,一套擺在外邊。2. 一個學生把一只手伸進盒子隨意抓住一個學具,仔細摸一摸,然后根據自己的判斷,另一只手在外面摸出自己認為與盒子里摸的一樣的學具。讓學生再從盒子里抽出來比對一下,如果是同一類型,獎勵他再繼續游戲下去,如果不是同一類型,則讓學生自己總結一下自己哪里判斷錯了,等下再進行活動。
四、 注重平時實踐訓練
對于培智學生來說,同樣的動作和事情重復做上很多遍,才能養成一種習慣,重復實踐對于他們來說是很好的一種訓練方法。在訓練的時候,多給予他們指導。由于培智孩子特殊的心理特點,你安排的事情孩子可能會很快忘記,可能會言行不一,這時我們要多采用鼓勵的言語,不能對他們大聲呵斥,或采用侮辱性的語言,這樣有可能會對學生造成心理陰影,從而更加自卑。例如,我一直在做的康復工作就有一個典型的例子,我班的趙學武和劉源,剛做錯事情就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你剛剛指導完,就又去搗亂,就是管不住自己。對于這種學生行為的培訓,教師要設置恰當的訓練題目,創設符合學情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反復實踐,強化,直至形成一種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作為一名長期從事特殊教育的教師,我們要制定符合培智兒童學情的教學情境,通過加強實踐活動,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多和孩子的父母親溝通,及時了解孩子的狀況,做好孩子的記錄,制定個別化教案。
五、 積極開展培智學生“走進社區,適應生活”的社會實踐活動
在開學初,學校根據培智學生的學情,制定了一系列可行的教學方案,其中就有“走進社區,適應生活”的社會實踐活動。
“老師,我學會過馬路了。”“老師,我會自己買東西了。”帶著成功的喜悅,這群特殊的孩子們都開心地笑了。為了讓智障學生在生活中學習鍛煉,在生活中健康成長,我們學校的教師制定詳細的出行方案,走進我縣的各個社區,熟悉社會生活環境。教師帶領學生去超市購物等,讓學生親身體驗購買蔬菜、水果、飲料、零食的過程,并在購買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親手摸、親眼看等方法,認識更多的食物及日常的生活用品等。教師引導學生親自交錢,自己和收銀員溝通,借此提高他們的溝通能力,讓他們強化自身的生活生存能力,積攢豐富的生活知識。
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讓這些特殊的孩子們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在實踐中,較好地培養和鍛煉了智障學生的意志品質,也培養了他們基本的認識能力、實踐能力、適應能力,為他們今后融入社會生活積累更多的生活經驗。
參考文獻:
[1]吳再勇.從生活化的角度進行啟智學校初中語文教學[J].新課程導學,2017(16):58.
[2]周仙娥.分層次,生活化——弱智數學教學教法改革淺探[J].現代特殊教育,2005(10):25-27.
作者簡介:呂濤,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