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什么是習慣呢?習慣就是一個人在長期生活中養成的、無法輕易改變的行為傾向。一個人的行為是由他的思想主導的,而習慣就是具體化的行為。一個人擁有良好的習慣,就可以幫助他成就一番事業,因此才有“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雖然這句話有點絕對,但是也不無道理,好的習慣能讓人受益終生。那么,如何幫助小學寄宿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呢?這就是本文需要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寄宿生;生活衛生習慣;養成策略
一、 引言
小學是學生走出家庭接觸社會的第一步,也是他們形成道德觀念和基本生活技能的階段。在這一時期,學生需要學習各種知識,了解科學文化,并為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在這個時期,學生的記憶力和模仿力都很強,而且對萬事萬物都抱有濃厚的興趣,但他們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因此學校和家庭要注重培養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養成良好的習慣,不僅是學習和發展的需要,也是學生樹立獨立人格的開始,更是作為未來社會主義接班人的一項基本能力。一種良好的習慣能夠起到良好的遷移作用,這種作用體現在生活上、學習上和工作上,能夠讓學生成為一個辦事認真、講究文明的人。
二、 學生生活能力的培養
生活能力是人們能夠獨立生存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勞動能力、自我保護能力、生存能力和交往能力等等,要想幫助小學生培養生活能力,應該首先讓他們做好生活勞動、生活知識和生活綜合能力的準備,讓他們邁出走向社會的第一步。
(一) 寄宿制生活教育
學生在家里大多是由家人操心日常生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就是真實的寫照,到了寄宿制學校以后大部分事情都要自己料理,經歷了三四年寄宿生活以后,學生就會逐漸學會獨立生活,未來參與生產勞動也不會覺得太過困難。在寄宿制學校中,幾千名師生一起生活學習,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提高。學校可以多多舉辦寢室小集體和班級小活動,通過多種交往形式,讓學生學會做人做事,培養他們的集體概念和關愛他人的意識。
(二) 師長以身作則
寄宿制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學校,所以生活老師就成為學校與學生之間的紐帶,學校應制定學生生活衛生習慣的培養計劃,并安排專人負責計劃實施。通過集體活動來宣傳生活衛生習慣養成的益處,并定期開展生活實踐活動,檢查學生生活能力的掌握情況。同時,這類活動可以讓學生發現自己與優秀學生的差距,這種榜樣作用是非常有效的,學生為了能夠趕上其他同學就會更加認真地學習生活技能。另外,教師作為學生接觸最多的長者,他們的言行對學生會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教師的行為應表現出教育性,比如說學生在值日的時候,教師可以一邊指導一邊示范,和他們一起完成值日工作。如果在路上看到垃圾,教師可以撿起來丟進垃圾桶,講桌亂了動手整理干凈整潔,學生看到以后就會受到啟發,然后檢查自己的課桌是否干凈整潔,在這種無聲的教育下,學生就會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三) 開展寢室評比活動
為了讓學生能夠有一個良好的住宿環境,學校可以定期進行宿舍評比活動,讓學生自己裝扮美化宿舍,不用過于注重美化效果,而是讓學生體驗自己勞動的感覺,為集體榮譽共同努力的過程,讓他們在辛苦的勞動中獲得成就感。
三、 學生衛生習慣的培養
良好的衛生習慣不僅可以彰顯學生的文明程度,還影響到學校的校風。有些學校地處偏遠地區,學生的衛生意識比較淡薄,日常習慣非常不好,所以在衛生方面更需加強教育。
(一) 完善衛生設施
良好的衛生環境對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學校可以在教室和校園的每個角落設置適當距離的垃圾桶,督促學生養成讓垃圾入桶的習慣,為創建干凈整潔的校園作出一點貢獻。
(二) 加強宣傳教育
利用校園廣播、課間操和集會等途徑,并結合近期發生的因衛生問題染病的例子,大力宣傳講究衛生的重要性,讓學生能夠重視個人衛生問題。
(三) 寓教育于活動中
1. 開展以衛生為主題的班級活動。將個人衛生與美化學校聯系起來,通過班級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并在實踐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促進他們的進一步完善。2. 開展文明寢室評比活動。通過舉辦評比活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衛生意識落實到衛生行為上。3. 建立監督機制。學校應針對衛生情況建立監督機制,設立監督員,讓其負責整個學校的衛生和包干區檢查工作,將每天的檢查情況記錄在冊,利用較為強制的手段要求學生講究衛生,后續再讓學生逐漸成為校園環境管理的主體。4. 開展個人衛生檢查。由負責衛生工作的老師和各班勞動委員組成檢查組,對每個班級的宿舍進行檢查,檢查落實到每個床鋪上,檢查結果記入日常行為規范計分表上,學生的衛生情況直接關乎獎學金評比和班主任津貼,每個班級的不規范行為統計后進行評比,排名最后的班級將無緣獎學金競選。通過適當的懲罰措施,可以更好地監督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四、 結語
總而言之,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學校加強校園建設,優化校園環境,為小學寄宿生提供廣闊的學習空間和良好的學習條件。同時,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中滲透教育、督促引導,增強學生對生活衛生習慣的認知,讓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規范的生活習慣,從而達到養成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紫劍.淺談農村小學寄宿制學校學生衛生習慣培養[J].創新教育,2016,21(5):161-162.
[2]委浩強.小學寄宿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方法探究[J].2015,24(8):367-368.
[3]趙江珍.農村寄宿制小學養成教育初探[J].科研視窗·教育管理,2015,14(7):28-29.
作者簡介:王國強,甘肅省武威市,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南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