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效的教學過程,必然是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要做到讓學生“積極”參與就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那么什么是學生的需要呢?心理學指出: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狀態。它反映人腦對一定客觀事物的需求,是個人活動積極性的源泉。需要推動個體以一定方式,向著一定方向進行活動,以求得自身的滿足。一般說來,人滿足需要的體驗越強烈,由它所引起的活動就越有力,越有效。因此我們上課中要讓課堂成為學生的需要,要時時引導學生在需要中參與學習活動。
關鍵詞:數學學習;過程;重點;狀態
現本人就構建學生需要的課堂讓學生參與學習談幾點做法。
一、 組織適合學生學習需要的教學過程
教學就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在相互作用的聯系中調節互補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需要是學習的內因,只有適合學生需要的課堂才能讓他們積極參與,所以教師要做到課前精心準備與課中靈活應變的有效結合。
(一) 課前找準學生的起點,精心預設教學過程
學習起點是指學生對任務的學習已經具備的有關知識與技能的基礎,是影響學生學習新知的最重要因素。奧蘇伯爾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教師設計教學時應在深入了解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精心預設,盡量為學生鋪設一條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學習路徑,使每一位學生都“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二) 課中隨時觀察學情,隨時調整教學方案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中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靈活變動。”因此教學中要根據課堂中學生的反應,從他們的動作表情、發言情況、作業反饋等方面,判斷他們學習中的得失和困惑,隨時調整教學方案,遇到各種有效的生成資源時會靈活處理并加以充分利用。
二、 創設順應學生學習需要的教學情境
孔子曾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他非常強調“好”和“樂”對“知”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教學內容巧妙地創設具體生動的教學情境,來提高學生的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一) 聯系生活實際,喚起學習需要
心理學研究表明:熟悉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學習內容最容易被學生感知,并能促進知識的遷移。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新知時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生活背景出發,練習中再回到生活中去,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確實是生活所需,從而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如教學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我借助多媒體創設“中秋節分餅”的生活情境,先出示4個小餅,2個小孩,問:平均每個小孩可分得多少個餅?學生解答后,緊接著再問:2塊月餅平均分給2個小孩呢?學生繼續解答。然后問:如果是1塊月餅平均分給2個同學呢?每個同學分得的塊數還能不能用以前學過的數來表示呢?學生在這個生活情境中發現學過的知識已明顯不夠用了,于是產生學習新知的心理需要。
(二) 創設問題情境,激起探究需要
針對教材中的知識點,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巧妙地設疑,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使學生深度參與數學學習過程,提高學習效果。如:教學三年級數學上冊《集合》時,教師先出示一個表格,標出本班中跳繩(9名)與踢毽子(7名)的具體名字(有一名重疊),然后問:參加這兩項比賽的共有多少人?學生很快就列出式子9+7=16(名),這時教師讓參加跳繩與踢毽子的學生上臺,再讓學生數一數有多少人,結果發現只有15名,這時教師緊扣“為什么只有15名,少1名去哪了?”這個問題讓學生展開探究,學生的興趣很高。
(三) 營造愉悅氛圍,迎合心理上的需求
我們教師在上課中可以采用形象講解、講故事、做游戲等形式營造一種“快樂”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心理狀態下積極思考,體驗到學習是一種享受、一種娛樂。
(四) 借助媒體資源,解決理解上的困難
數學本身比較抽象、枯燥,學生在學習中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而多媒體圖文并茂、聲像俱佳,它不但可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而且能以它“特有”的演示功能,架起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橋梁,順應學生理解上的需要。
三、 開展適應學生全員需要的互助合作活動
學生是有獨立意義的人,學生個體存在著差異。如何讓教學成為所有學生個體的需要呢?一是要分層施教,二可以組織互助合作活動。
(一) 分層施教
即讓“教”適應不同學生的“學”。分層教學體現了“以學生為本,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教師首先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分為若干小組,教學中分別找到不同組別的“最近發展區”,采用“隱形”復式教學:提出差異性要求、設計差異性提問、布置差異性作業、進行差異性輔導、進行差異性評價。考慮學生情感上的需要可以從關照手段方面給予區別對待。
(二) 互助合作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和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它是現代課堂教學中的一個教學策略,它以集體的學習進步來帶動個人的學習進步,讓每一個學生個體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實現個人的理想。在開展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首先要營造合作氛圍,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讓他們真正意識到自己的人生價值;其次是要構建好合作機制,注意“小老師”的培養;再次就是要注重同伴的隱性互助,由于同伴互助是建立在學生相互平等的基礎上的,學習伙伴之間在語言、文化、思維、認識水平和能力等方面比較接近,因此更容易取得潛移默化的效果。
四、 指導滿足學生發展需要的學習方法
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由“學會”轉變為“會學”,因此教師必須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引導時要注重學導同行。
(一) 教師授予學生學習方法
由于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很可能開始不會學,或者在探索學法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影響繼續學習時心理上的需求,因此教師要及時引導和傳授一些數學學習方法。如:閱讀課本,要指導學生懂得按從整體到部分的順序去讀;要邊讀邊圈圈點點;會抓重點句,對理解有困難的地方會作上記號,對書上的結論也要敢于質疑。
(二) 學生自己探索學習方法
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不斷探索、總結中獲取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
總之,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需求,這樣才能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并逐步獲得全面的發展。
作者簡介:陳清松,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華安縣馬坑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