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均
摘 要:師資隊伍的結構、素質、水平等是高職院校自身內涵建設的重點和關鍵,本研究立足問題導向,從師德師風建設、能力素質提升、考評機制創新等方面提出具體策略,為進一步加強高等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內涵建設
教師隊伍建設是高校履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職能職責的基礎工程,是助推高校事業內涵發展的關鍵環節。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高職院校要始終堅持“外引內培、引育結合”的原則,著力“筑牢人才根基、激發人才活力”,全面提升師資隊伍水平,構建起一支能適應高職院校科學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為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和制度保證。
1 著眼于抓思想理論教育和政治引領這個重點,打造師德師風過硬的新時代職業教育教師隊伍。
1)加強制度建設,用規章涵養師德一是完善師德建設長效機制,明確價值引領、師德為上、以人為本、改進創新的師德建設工作原則,從工作目標、措施途徑、激勵懲處、組織領導等方面全面規范。二是完善師德評價體系,建立師德教育、培訓、考核、監督、考評制度,細化師德考核評價標準,將師德考核與教師績效考核、職稱競聘、崗位聘任、培訓進修和獎懲掛鉤,做到師德考核與業務考核并重。三是按照《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高校教師禁行的“紅七條”和我校“六嚴禁”“四不準”的要求,進一步規范教師從教行為,對違反師德規范和有關規定的,實行“一票否決”。
2)強化實踐引領,用行動踐行師德。一是積極營造尊師重教、立德樹人的濃厚氛圍,引導教師爭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教師。二是扎實開展師德師風建設系列活動,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全心全意做學生錘煉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三是廣泛開展教師“敬業愛生、教書育人、嚴謹治學、為人師表”等主題教育活動,增強教師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形成依法執教、優質施教、廉潔從教、文明執教、樂于從教,爭做學生良師益友的優良師風,鍛造學校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
3)注重典型示范,用先進詮釋師德。一是組織師德模范先進事跡專題報告會,開辟名師專欄,大力宣傳優秀教師、教學名師、教學標兵等的優秀事跡,激發師生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熱情。二是實施文化師德塑造工程,多形式、多渠道講述師德故事,強化師德傳承,堅持典型引路,發揮“師德標兵”“優秀教師”等先進典型的示范作用,加強引領,注重感召,弘揚楷模,形成強大正能量。三是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價值判斷、選擇、塑造能力,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 著力于補人才吸引機制和培養體系建設這個短板,打造能力素質過硬的新時代職業教育教師隊伍
1)實施高層次人才引聘工程。一是實施“骨干人才”引進計劃。積極引進副教授、技能大師、杰出人才、具有突出貢獻專家或國內高校、科研院所優秀博士研究生、大中型企業高級管理人員等加入學?!肮歉扇瞬拧标犖椋鋵崕熧Y隊伍中堅力量,全面提升教師教學和科研整體水平。二是實施“拔尖人才”引進計劃。積極引進教授、省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省級首席技能大師以及海外著名大學或國內知名高校博士研究生等加入學校“拔尖人才”隊伍,充實師資隊伍核心力量,全面提升學校學科專業建設水平。三是實施“領軍人才”引進計劃。面向海內外引進國家“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入選者;“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省部級學術技術帶頭人、省部級重點學科帶頭人、省部級科技創新團隊帶頭人、省級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等加入學?!邦I軍人才”隊伍,充實師資隊伍靈魂力量,全面提升學校整體辦學實力和業界影響力。
2)實施大師名師培養工程。一是實施教書育人名師培養計劃。完善“適應期-成長期-成熟期-精英期”四階段發展模式,設置優秀青年教師——校級骨干教師——市級教書育人名師——國家級教書育人名師的職業發展通道,從正面引領青年教師和骨干教師的發展規劃和職業生涯規劃,構建從國家到學校四級教書育人名師培養體系,激勵專業教師扎根一線,潛心教學。二是實施技術技能大師培養計劃。通過校內培訓、企業掛職、校校交流、海外研修等措施,著重從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中培養造就社會知名度高、行業影響力大的技術技能大師。設立大師名師工作室專項建設資金,支持大師名師到國內國(境)外高校交流、研修,在行業組織任職,不斷提高國內、國際影響力,擴大知名度。三是實施輔導員隊伍培養計劃。加大輔導員隊伍建設資金支持力度,完善輔導員培訓體系,不斷提升輔導員思政教育水平和科研能力。完善輔導員評價激勵機制,規范隊伍管理運行體制,制定輔導員思政系列專業技術職務評聘辦法,推進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發展,構建合理的輔導員職業發展階梯。
3)實施“雙師型”教師建設工程。一是建立“校企崗位互通互聘”新路徑。完善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企業骨干到學校兼職任教的校企人才雙向交流機制,校企協商在學校設立“雙師教學崗”,在企業設立“雙師生產崗”。采取考察觀摩、技能培訓、跟崗實習、頂崗實踐、在企業兼職或任職、參與產品技術研發等形式組織專業課教師到企業實踐。重點面向國家和地區戰略性新興技術產業,聘請企業高技能人才、管理人員等到學校任教。二是校企共建“雙師型”教師培訓研修基地。遴選校企融合度高、管理先進的知名企業,共建“雙師型”教師培訓研修基地。依托基地開展專任教師到企業實踐計劃,參與企業產品技術研發、項目開發、開展橫向課題研究、進行職業培訓等,提高教師實踐創新能力、應用研究和社會服務能力。三是持續提升“雙師型”教師國際化水平。為滿足“一帶一路”和大企業“走出去”的人才需求,持續拓展海外合作渠道,與國外辦學機構共建境外師資培訓基地。每年定期選派骨干教師參加海外研修,參加國(境)外學術交流,到基地訪學深造等,學習國際先進職教理念,更新教育觀念,開拓國際視野。
3 著重于強人才考核評價方式改進和激勵保障機制創新這個弱項,打造身心相對穩定的新時代職業教育教師隊伍
1)始終堅持黨管人才原則。一是全面加強黨對學校人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著力管好宏觀、管好政策、管好協調、管好服務。二是堅持“積極引進、加強培養,持續支持、統籌協調”的工作方針,實施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集聚各方面優秀人才。三是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協同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集全校之力做好人才保障工作。
2)改進人才考核評價方式。一是完善發展性評估與短期目標考核相結合的人才評價體系,健全適合職業教育發展的職稱評價體系。二是完善以師德、教學、能力、業績為導向的職稱評價標準,推進教師分類管理、分類評價,建立以業績貢獻和能力水平為導向的績效考核體系,提升人力資源績效水平。三是建立教師教學質量考核與評價數據庫,加強對教師師德修養、業務水平、教學能力、教學效果等的考核、檢查和評估,確保教學改革卓有成效、教學質量不斷提升。
3)創新人才激勵保障機制。一是立足學校人才工作大會,完善學校人才工作“1+10”配套政策體系,激發內在動力,形成人才優勢,提升辦學水平,培養、引進、打造一支高水平人才隊伍。二是完善以目標引導、科學設崗、公平競爭為原則的崗位設置與聘用制度,打破聘任終身制,用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建立科學合理、競爭擇優、充滿活力的用人機制。三是統籌規范薪酬分配體系,大力推進績效工資改革,建立保障性與競爭性薪酬相結合的收入分配制度,進一步激發廣大教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