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三為高中時期最關鍵的階段,若想讓學生能夠考上理想的大學,生物教師需采用新型復習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所謂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在興趣的驅使下,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復習活動中。本文主要以高三生物學復習中模型建構的有效應用為重點進行闡述,從物理模型、數學模型、概念模型這三方面進行深入探索與研究,其目的在于加強高三生物學復習效率,為提升高中生生物成績提供有利條件。
關鍵詞:高三復習教學;生物;模型建構
一、 物理模型
建構物理模型,讓生物知識直觀化與具象化。物理模型指的是以圖畫或是實物的形式展示認識內容特點的模型,其最明顯的特征的便是直觀形象,其清晰地把要分析的對象展示到我們面前,以便我們發揮想象力。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物理模型,同各種細胞結構有關。植物細胞結構與動物細胞結構,其都具有較強的微觀性,是人們用肉眼是無法看到的,而依靠想象又不能掌握的東西,此時物理模型便發揮了其直觀且形象的特點。對于細胞結構與細胞器不只有畫平面畫,還有更加直觀的三維模型,我們不但能夠從模型中掌握其內部結構,還會確定其整體形態。在讀模型時一定要弄清楚各部分結構,且還需繼續延伸至同模型內各結構相適應的性能。甚至要對模型內各部分間的關聯進行觀察,聯想各部分性能聯系。
我們若想知道細胞膜具體由哪些物質構成,是多糖、磷脂、蛋白質;構成的結構如何,為流動鑲嵌模型;性能有哪些,教材中列出三點性能:每個部分結構都同哪些性能相關,如因為有蛋白質與磷脂,細胞膜的跨膜運輸物質有三種,糖蛋白同信息交流性能相關;這些結構發生變化又會引起哪些變化;皆是哪些細胞器,每個細胞器的構成是如何的,其具體性能有哪些,同其他細胞之間的差別有哪些,及它們間在結構上的關聯,在功能上的關聯,如分泌蛋白,其牽涉的那些結構,用到了其哪些功能;此外細胞核的主要結構有哪些,各部分結構性能有哪些,其又同細胞膜等有什么關聯。看到一個模型,不但要將模型表層的關系讀出來,還需將其關聯讀出來。
二、 數學模型
建構數學模型,可以從本質上對生物知識進行研究,數學模型主要指的是用來描述一個系統或是其性質的數學模型,特別是曲線圖不但能夠讓我們準確地認識到其中各因素間的關聯,還可以繼續觀察發展的結果,利用曲線圖還能深化有關知識。高中課本內應用曲線圖的內容有很多。細胞的物質進出,影響跨膜運輸方法的因素,影響酶的活性的因素,減數分裂同有絲分裂中的染色體與DNA是如何變化的,等等。讀曲線的模型務必要弄清楚橫縱坐標代表的涵義,有很多時候橫縱坐標有差異而曲線圖卻非常相似,如此曲線圖的意義研究十分相似,例如橫坐標為有絲分裂時期而縱坐標為DNA含量,同縱坐標為有絲分裂時期而縱坐標為DNA含量的曲線圖一樣但意義卻不同。先弄清橫縱坐標之后再對曲線圖的意義進行分析,重視起點與拐點的意義,重視各段含義,以及曲線圖的走向,之后再思考這些出現的原因,最后能夠把橫縱標改改看曲線圖變化。
三、 概念模型
對于高三生物復習來講概念模型十分重要,生物學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為知識多且零散,諸多同學為此非常苦惱。我們若是能夠理清知識間的關系,將初步關系圖勾勒出來,構建聯系,將知識點的關系標明,再進行修改能夠給我們很多幫助。舉例來講,比如碳、氫、氧、氮、磷這五種元素組成含氮堿基、磷酸以及脫氧核糖,這三部分又組成了脫氧核糖核苷酸,從而組成基因,基因組成DNA,蛋白質與DNA組成了染色體,此外蛋白質與基因、染色體同基因的關系,也要闡述清楚。比如:
基因知識體系
建構此種概念模型,有助于學生對零散的知識點加工、存儲、掌握及記憶知識要點,還能讓學生構成系統且良好的知識體系,把所學知識都銜接起來,防止遇到綜合題會有諸多東西無法想到的情況出現。實際上概念模型在生物學中應用是最廣泛的模型,其剛好符合生物學科特征,為此一定不要產生這件事太小不愿意用太多時間做的想法,而是需要把建構概念模式的習慣貫徹到生物學復習始終。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三生物學復習中合理應用模型建構法勢在必行,因其不但同學生生物成績有關,還同高三生物學復習效果有莫大聯系。為此,教師需加大模型建構法應用力度,讓其存在的實效性發揮出最大化,為培養高中生良好的生物素養提供有效依據。
參考文獻:
[1]黃國霞.淺談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模型建構信息化思維[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4):130.
[2]王琪.概念圖與模型建構教學在中學生物教學中的應用——以“神經元的結構”為例[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7(1):126-127.
[3]陳睿.邊“做”邊學——高中生物課堂物理模型制作例談[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6(2):144-145.
作者簡介:康慧琴,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會寧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