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立林
【摘要】群體訓練傷是訓練活動中的常見損傷,如不加以防治,將嚴重影響整體訓練效果。鑒于此,本文將結合常見的群體訓練傷,提出針對性防治策略,旨在全面提升訓練質量。
【關鍵詞】群體;訓練傷;防治策略
【中圖分類號】R197.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4-027-02
群體訓練傷是訓練過程中發生率較高的一種訓練傷害,其不僅會影響到日常訓練的正常開展,還會給參訓人員帶來一定的身心傷害,嚴重的還會導致機體終身殘疾[1]。新形勢下,積極探究群體訓練傷的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常見的群體訓練傷
1.1膝關節痛
膝關節是人體負重較大、杠桿作用最強且非常容易受傷的關節。在日常訓練中,幾乎所有訓練項目都需要膝關節的參與,這導致膝關節長時間負荷過大,關節潤滑難以恢復、關節軟骨、軟組織極易出現疲勞性損傷,導致關節活動受限,且伴隨關節疼痛。膝關節痛較輕微者,可出現關節酸痛、輕微腫脹等問題,經休息后緩解或不治自愈。膝關節痛嚴重者還會出現關節內積液、腫脹明顯或穿刺液呈血性等問題,不但影響日常訓練和軍人健康,而且有可能引起多種關節病。
1.2下腰損傷
在掛鉤梯、練拉梯等群體訓練過程中,若參訓人員盲目追求速度、操作方法不科學,就會增加腰部受力負荷,很容易出現腰部肌肉撕裂等問題。反復的參訓練習也會使得撕裂肌肉或韌帶修復不良,黏連、瘢痕較多,進而壓迫內在神經纖維,導致參訓人員腰痛。若為下腰損傷急性發作,則參訓人員各癥狀加劇,如肌肉痙攣、腰痛、機體活動受限等。
1.3脛骨內壓增高
機體脛骨髓腔內壓上升后,會讓人感到小腿內側疼痛。在各類小腿關節損傷中,脛骨內壓增高約占20%。在越野長跑等群體訓練過程中,血液匯集于下肢,很容易出現脛骨內壓增高的問題,通常情況下,參訓者只要采取減少活動、抬高患肢等對癥處理措施,就能減輕疼痛、預防進一步損傷。
1.4軟組織挫傷與踝關節扭傷
因參訓人員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或場地適應性較差等原因,在群體訓練過程中很容易出現軟組織挫傷、踝關節扭傷等問題,通常來說,軟組織挫傷的癥狀都不太嚴重,簡單對癥處理后可繼續參訓。踝關節扭傷后局部淤血、疼痛,需立即冷敷并佩戴護踝保護。
1.5抽筋
訓練前準備活動不足或長時間劇烈訓練,均易導致抽筋問題。參訓人員在精神過度緊張、受到寒冷刺激等情況下,也很容易出現肌肉痙攣。一旦出現抽筋,需要即刻休息,并進行按摩。
2群體訓練傷的防治
2.1增強身體素質
一般來說,整體身體條件較差者,更容易發生訓練損傷;但身體協調性、耐力、力量、柔韌性等體能素質較好者,不會輕易受傷。因此,良好的身體素質是預防群體訓練傷的基礎,增強身體素質能有效減少群體訓練損傷的發生概率,即便發生訓練損傷,也不會太嚴重,而且還可預防再度損傷[2]。為增強身體素質,一方面要強化耐力訓練、肌群力量訓練,做好協調性與柔韌性練習,另一方面還需要加強韌帶及小肌群訓練,在保證生理機能訓練的基礎上,還需要加強意志品質鍛煉,從而全面提升訓練人員的綜合素質。
2.2做足準備活動
充分的準備活動能有效放松肌肉,促使內臟系統恢復正常水平。準備活動還能幫助機體恢復疲勞,預防因肌肉僵硬而失去良好的彈性和感受性,這對減少運動損傷有重要作用[3]。在準備活動中,除了常規的全身性動力練習之外,還需要進行靜力性牽伸練習。在這一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①緩慢牽拉、動作到位,特別是注意保護曾經受過傷的韌帶、胯關節韌帶肌群等,預防出現不易察覺或不必要的牽拉傷。②重點對大小肌群韌帶進行牽拉訓練,尤其是對易受傷的關節小肌群韌帶進行牽拉。③嚴格按照“先小肌群、后大肌群”的原則進行牽拉,可按照腕部、肘部、肩部、踝部、膝部、髖部等順序進行關節牽拉。
2.3加強自我保護
首先,提高參訓人員的自我保護意識[4]。主要包括:①在進行某類訓練項目的過程中,應充分評估場地器材的危險性。②在體能訓練過程中,應預見自身完成某一動作的受傷幾率,在思想上牢牢樹立“安全”這根弦。
其次,掌握自我保護動作。參訓人員在完成技術動作之后,必須緊接著做自我保護動作,這樣能夠大大減少訓練傷的發生幾率。例如,在前沖力過大時,需要在落地后進行前滾翻以緩沖卸力;在意外滑倒之后,參訓人員切記直臂后撐地,應肩背部著地、曲肘團身、低頭順勢側翻滾。
再次,及時保護。適當的保護能增強訓練人員的安全感與自信心,尤其是在攀登、卷身上等器械性訓練中,能有效避免意外事故的發生。通常情況下,雙人保護需站在器械的兩側,而單人保護則應站到自己容易發力的一側。
2.4科學制定訓練計劃
訓練員應合理安排訓練計劃,嚴格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切忌將負荷強度集中到身體某一系統或部位。例如,在體能訓練過程中,不能連續1天或一周均進行大強度的跑步或跳躍類訓練,若訓練內容過于集中,則不可避免地導致下肢負荷超重,進而誘發脛骨疲勞性滑膜炎、脛骨隱性應力骨折或脛骨骨折等訓練傷。科學搭配訓練部位和訓練項目,提高訓練內容的合理性,能有效預防訓練傷發生率。
2.5防止過度訓練
預防過度訓練、強化醫務監督是現代化體能訓練的重要要求,具體應做好以下幾點工作:①督促參訓者進行自我醫務監督,促使這項活動制度化、習慣化。例如,幫助他們養成書寫訓練日記、自測晨脈等習慣。②強化機能診斷。在群體訓練過程中,應先充分評估參訓人員的生理及心理狀況,從而幫助參訓人員了解到自身訓練過程中的身體指標變化,指導參訓人員合理掌握自身實際情況,有效杜絕病理問題的發生。另外,訓練指揮人員應及時觀察參訓人員在訓練過程中及訓練結束后的機能反應,從而針對性采取應對策略。訓練指揮人員應在每次訓練前檢查器材及場地的安全性,特別是在陌生的訓練環境中,必須高度重視器材與場地的安全性評估,預防出現意外傷害事故。③常規醫學檢查。在開訓之前,必須對參訓人員進行常規醫學檢查,全面評估參訓人員的身體機能,并針對性制定各種預防應對方案。
3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以常見的群體訓練傷為切入點,從身體素質、準備活動、自我保護、科學訓練與監督等方面,詳細論述了群體訓練傷的防治策略,多角度入手,旨在減小群體訓練傷的發生幾率,更好地推動群體訓練活動的開展。
參考文獻
[1]牟紫彤.新兵訓練期間訓練傷情況調查分析[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38(A01):384-385.
[2]何希存.軍事訓練傷的原因分析及預防措施探討[J].軍民兩用技術與產品,2016,0(14):190-190.
[3]孫磊.軍人體能訓練與訓練傷的關系及處理[J].實用醫藥雜志,2017,34(05):385-387.
[4]石岳,孫磊.軍事訓練傷問題及措施分析[J].科技風,2017,0(23):22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