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福

【摘要】目的: 探究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后使用早期腸內營養對圍術期免疫功能的影響。方法: 此次實驗對象均選自本院2015年7月至2018年8月期間接收的63例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患者,按照手術先后時間分成實驗組(n=32)和對照組(n=32),對照組行腸外營養,實驗組行早期腸內營養,分析兩種方式對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結果: 在術后術后第3天和術后第5天的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6水平上,實驗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后使用早期腸內營養,可促進患者圍術期免疫功能的提升。
【關鍵詞】早期腸內營養;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免疫功能
【中圖分類號】R197.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4-037-01
大部分患者在直腸癌根治術前就會出現免疫功能異常和營養不良現象,而經手術治療會提升機體代謝,致使以上現象進一步加重,進而阻礙患者術后康復,因此要重視患者術后早期營養支持,并需選擇一種有效、可靠的營養支持方式[1]。本次針對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后使用早期腸內營養對圍術期免疫功能的影響展開了研究。詳情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此次實驗對象均選自本院2015年7月至2018年8月期間接收的63例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患者,按照手術先后時間分成實驗組(n=32)和對照組(n=32)。實驗組男患19例,女患13例,年齡均值為(57.1±2.1)歲;對照組男患20例,女患12例,年齡均值為(57.5±2.3)歲。以上患者臨床資料之間未出現較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行腸外營養,術后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平穩,予以其氨基酸、脂肪乳、萄糖全合一營養制劑,并通過深靜脈導管進行營養支持,七天后逐漸過度到進食。實驗組行早期腸內營養,手術后第一經鼻飼管予以患者250mL等滲溫鹽水,每小時10mL。術后第2d,經鼻飼管滴注半量的腸內制劑,滴速為一天500至1000mL,如果患者無不適感,第3d至4d患者可增加至全量,滴速為一天1000至1500mL。第5d至7d可提高至2000mL。當患者能夠進食后調整輸注劑量,每天攝入熱量不得少于25kJ/kg。
1.3觀察指標
將患者術前、術后第1天、術后第3天、術后第5天的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6記錄。
1.4統計學處理
此次實驗數據選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處理,均數±平方差代表計量資料,組間對比檢驗值為t,差異較大,呈有統計學意義(P<0.05)。
2結果
兩組患者在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6水平上,術前和術后第1天的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術后術后第3天和術后第5天上,實驗組優于對照組,差異較大,呈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討論
臨床中消化系統腫瘤的一種為結腸癌,病發后患者的免疫功能會明顯下降,開展手術治療后易出現感染癥狀,并影響腫瘤轉移,情況嚴重還易造成機體臟器衰竭癥狀。現階段常用腹腔鏡手術,雖然減少了對患者的損傷,但是該手術也無法避免對患者免疫功能造成損傷。主要是患者術前就存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異常和營養不良問題,同時手術刺激、術前禁食均會提升代謝分解,極易加重以上問題,影響患者恢復和預后質量。有研究顯示術后予以患者營養支持,可明顯減少炎癥反應[2]。營養支主方式主要包括腸內和腸外,腸外營養雖有一定效果,但是不能長時間使用,會減弱腸道蠕動,導致腸道菌群紊亂,減弱腸屏障功能,易發生感染[3]。而腸內營養效果較好,可以為代謝提供能量,還能對機體免疫功能進行調整,減少炎癥反應,強化腸屏障功能,以加速患者恢復。
此次實驗結果顯示,在術后術后第3天和術后第5天的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6水平上,實驗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經手術刺激、麻醉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會增加機體應激反應,嚴重減弱免疫功能,而予以患者早期腸內營養,明顯抑制了應激反應,提升免疫功能。
總之,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后使用早期腸內營養效果確切,有利于改善患者免疫功能。
參考文獻
[1]周軍, 楊斌, 張育超,等. 老年結直腸癌腹腔鏡根治術后早期腸內營養的快速康復價值分析[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6, 13(13):1253-1256.
[2]章曉璟, 孫鑫榮, 朱煒,等. 早期腸內營養對結直腸癌術后機體免疫、早期康復及并發癥的影響[J]. 臨床藥物治療雜志, 2016, 14(1):39-42.
[3]王鴻波, 王文娟, 單世生,等. 腹腔鏡直腸癌加速康復外科中規范營養支持治療的應用[J]. 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 2017, 20(4):32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