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彥霞 齊建華 張洋 閆天慧

【摘要】目的: 觀察并分析在上頜后牙缺失出現上頜竇底壁骨分嵴患者中應用影像學檢查方法的診斷價值。方法: 選取2016年9月-2017年12月期間68例上頜后牙缺失出現上頜竇底壁骨分嵴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4例。觀察組實施錐形束CT(cone beam,CBCT)診斷,對照組實施常規曲面體層片影像學診斷,比較兩組確診情況。結果: 經過相關檢查觀察組臨床確診率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差異(P<0.05)。結論: 在上頜后牙缺失患者上頜竇底壁骨分嵴中實施CBCT檢查效果較好,值得今后推廣應用。
【關鍵詞】上頜竇;錐形束CT;骨分嵴;影像學檢查
【中圖分類號】R969.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4-039-01
上頜竇位于上頜體中央呈錐形形狀,分為一底一體,前后上下四壁。正常情況下,上頜竇裂口開口于中鼻道,與鼻腔相通,它們之間僅間隔一層薄薄的骨板,甚至僅間隔一層竇底黏膜,且牙槽骨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變化,使其保持一定高度。但若上頜后牙接受根管治療等口腔手術受到剩余牙槽嵴高度或者寬度影響,可以導致上頜后牙區域發生慢性炎癥,造成牙缺失,不能常規置入種植體。而有相關報道指出[1],對上頜后竇位置以及形態等使用影像學檢查,能夠縱觀研究上頜后牙缺失患者上頜竇底壁骨分嵴中的情況,減少患者痛苦。因此,為進一步研究文章選取68例上頜后牙缺失出現上頜竇底壁骨分嵴患者進行觀察,通過應用不同影像學檢查方法,分析其臨床應用效果,現將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9月-2017年12月期間68例上頜后牙缺失出現上頜竇底壁骨分嵴患者,所有患者均了解診療方法和目的,自愿加入本次研究,并簽定知情同意書。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4例。觀察組中:男18例,女16例,年齡范圍25-55歲,平均年齡(46.20±2.23)歲。對照組中:男17例,女17例,年齡范圍24-56歲,平均年齡(44.80±3.20)歲。兩組之間(性別以及年齡等)均無差異,P>0.05。
1.2方法
觀察組實施錐形束CT(cone beam,CBCT)診斷,使用型號為Planmeca Cone Beam 3D System的CBCT進行掃描,將儀器掃描范圍設定在60mm高,60mm寬,90kv管壓,10ma管電流,時間不超過10s使用Planmca Dimuxio Pio圖像分析測量軟件進行三維重建。
對照組實施常規曲面體層片影像學診斷,選用ORTHOPHOS XG 3D口腔全景X光機,將儀器放置相應的拍攝位置,并設定拍攝程序,根據CCD是否在正確位置,更換或取下相應的患者定位件。檢查前囑咐患者注意事項,在檢查過程中注意調整機器定位和患者站位,指導患者放輕松[2]。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實施不同影像學檢查方法后確診、漏診情況[3]。
1.4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8.0統計軟件,測量數據表示用x±s,使用t檢驗,計數數據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實施CBCT影像學檢查上頜后牙缺失出現上頜竇底壁骨分嵴情況,確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誤診、漏診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明顯(P<0.05),見表1。
3討論
上頜竇是由多個骨壁圍繞形成腔隙結構,1910年Underwood首先發現并描述上頜竇內壁可見骨性突起,把竇腔一分為二。而上頜竇底壁骨分嵴的存在增加了上頜竇底提升手術的復雜性。臨床多數患者無癥狀表現,僅在X線影像檢查時偶有發現。目前口腔常規的X線影像學檢查方法主要是口腔全景曲面體層片檢查,但由于傳統影像學檢查二維平片的缺陷,存在影像重疊,投照角度變化所致的影像扭曲、變形等,該診斷方式在進行檢查時極易受到患者臉型情況或者骨密度過厚等干擾因素,影響檢查結果,從而造成漏診和誤診情況[4]。因此,使用CBCT影像學檢查,提高確診價值,觀察上頜竇底壁骨分嵴情況。
有相關報道指出,口腔常規X線檢查過于局限,在臨床應用后,不能深入針對患者疾病情況,及時改善癥狀,臨床應用療效不佳。其中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口腔全景體層片檢查影響因素較多,患者個體差異影響檢查結果導致。臨床上,上頜后牙缺失十分常見,后牙區是進行咬合的主要承重區,由于咀嚼壓力刺激和呼吸產生的負壓,常發生上頜竇氣化、牙槽嵴萎縮,進而導致上頜后牙區骨垂直量高度不足[5],上頜竇底骨分嵴的發生提高了術中竇底黏膜穿孔的幾率,明顯增加了手術的風險和難度[6-7],所以為了提升檢查結果準確性,使用CBCT影像學檢查。 CBCT影像學檢查,具有顯著優勢,例如(1)能從三維的角度,即矢狀位、冠狀位和軸位來顯示病變組織和正常組織,操作方法簡便,且具有重復性操作的特點,可以及時發現病灶。(2)對于口腔頜面部疾病,CBCT檢查可以為臨床提供最清晰的圖像,更有利于觀察口腔上下頜牙列情況,進行干預和處理,提升確診率。CBCT不僅可以發現頜骨內的微小病灶,還可以反應出上頜牙缺失后病變情況,區別口腔內其他炎癥疾病。但需注意的是,進行CBCT檢查時,對于上頜竇分嵴處黏膜等一些炎癥者具有一定局限性,故在行上頜竇黏膜檢查時,應仔細鑒別黏膜增厚、黏膜囊腫和上頜竇內膿液的影像學特征,必要時請耳鼻喉科醫生會診,以免導致疾病進一步加重,而難以準確分析。本文證實,為早期在口腔臨床中進行相關區域治療,實施CBCT觀察并分析,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可以作為上頜后牙缺失出現上頜竇底壁骨分嵴患者的首選檢查方法。
綜上所述,上頜后牙缺失出現上頜竇底壁骨分嵴患者采取CBCT影像學檢查方法,具有重要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李芳.口腔內科疾病診治中CBCT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10(29):82-84.
[2]張雪,潘亞萍.錐形束CT對牙周組織評估的應用進展[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18,11(10):633-636.
[3]張迺錚,孫國霞,魏巍,等.成年人群尖牙窩區解剖結構和種植技術關系的CBCT研究[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8,15(19):2895-2898.
[4]劉程輝,張雪梅,馬攀.上頜后牙缺失患者上頜竇底壁骨分嵴的CBCT研究[J].中華老年口腔醫學雜志,2018,16(02):90-93.
[5]Kaufamn E. Maxillary sinus elevation surgery:an overview[J].J Esthet Restor Dent,2003,15(5):272-282
[6]Seoane J,López-Nio J, García-Caballero L,et al.Membrane perforation in sinus floor elevation-piezoelectric divice versus conventional rotary instruments for osteotomy:an experimental study[J].Clin Implant Dent Relat Res,2013,15 (6):867-873
[7]Wallace SS,Mazor Z,Froum SJ,et al.Schneiderian membrane perforation rate during sinus elevation using pizosurgery:clinical results of 100 consecutive cases [J].Int J PeriodonticsRestorativeDent,2007,27 (5):413-419